|
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公元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后稱永樂帝、明成祖等。 但是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帝寶座取得是不合法的,通過政變得來的,因此后世對他頗有微詞。 但朱棣當(dāng)時那樣做也是情非得已,因為侄子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后積極推行削藩政策,要削弱皇叔們的兵權(quán),其中也包括朱棣的兵權(quán)。 朱棣明白,這樣繼續(xù)下去,自己的下場將非??膳?,甚至性命都難保。 ![]() 在此情況下,朱棣才裝瘋賣傻麻痹了建文帝,為自己發(fā)動叛亂贏得了寶貴時間,最終發(fā)動了靖難之役。 經(jīng)過三年苦戰(zhàn),朱棣終于在1402年攻下應(yīng)天府( 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便如愿登上皇帝寶座。 據(jù)說朱棣在攻下應(yīng)天之后,不僅將建文帝身邊大臣斬盡殺絕,還將宮中的美女全部都屠殺了,這是為什么? 一、泄憤 明朝建立之后,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立皇長子朱標(biāo)為接班人,這符合古代皇位傳嫡長子的接班人法規(guī),皇子們當(dāng)然都沒有話說。 但是朱元璋太長壽了,朱標(biāo)沒有等到接班,在37歲就一命嗚呼了。在朱棣看來,繼承人應(yīng)該是依次在皇子們中間選擇,但是偏心的朱元璋卻偏偏繞過皇子直接讓朱標(biāo)的兒子當(dāng)了接班人。 這在朱棣看來,朱元璋簡直太不像話了。皇子們?yōu)楸Pl(wèi)大明江山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zhàn)功,也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 ![]() 無論是才干還是資歷,皇子們都比朱標(biāo)要強(qiáng)得多,不管是從法理上說,還是為大明的長治久安,都應(yīng)該叫皇子接班。 當(dāng)時長子朱標(biāo)去世,二子朱樉、三子朱棡也先后去世 ,朱棣是第四子,已經(jīng)成為實際的老大,理所應(yīng)當(dāng)接班。 而且朱棣20歲就鎮(zhèn)守北京,管理一方。并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不但有從政經(jīng)驗,還有軍事指揮能力,更有崇高威望, 可是朱元璋卻讓并不勝任的孫子接班,逼著朱棣造反。不但骨肉相殘,還讓百姓生靈涂炭,國家動亂,朱棣還背上了不仁不義的惡名。 而且在靖難之役打得非常艱苦,險象環(huán)生,朱棣多次瀕臨絕境,差點丟掉性命。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老爸的不公平,所以朱棣在勝利后,肯定是一肚子怨氣,殺建文帝身邊的人和宮里女人,是為了表達(dá)對老爸安排的不滿。 二、政治清算 古代政治斗爭非常殘酷,為了防止失敗者翻盤,戰(zhàn)勝者對戰(zhàn)敗者的親人、部下要進(jìn)行清算,不留后患,即使仆人都不能留下。 朱允炆身為皇帝,受他恩惠的人不會少,如果留下活口,日后報仇那就貽害無窮。 ![]() 作為宮中的女人,要么跟朱允炆同床共枕,要么是伺候他的人,跟他都有非常深的感情,如果留下她們,會危及自己的安全,所以必須除掉。 三、杜絕隱患 宮里的女人如果是嬪妃,很可能懷有朱允炆的骨血,如果放過他們,讓她們到了民間,日后萬一生下孩子,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作為造反的號召。 古代沒有DNA技術(shù),無法證明生下孩子的身份,但正因為這樣,才會給別人以假亂真的機(jī)會。 如果讓宮里女人生還,她們知道宮里太多秘密,到了民間還會傳播小道消息,詆毀朱家和朱棣的光輝形象。 ![]() 有人說朱棣進(jìn)宮殺宮女,史料中沒有記載。明史中當(dāng)然不會有記載,不然史官們腦袋就要搬家。 不過朱棣在占領(lǐng)應(yīng)天(南京)之后,一定范圍的屠殺肯定是有的。 ![]() 朱棣當(dāng)時不僅將建文帝的三個弟弟都?xì)⒘?,也迫使建文帝的長子即太子“失蹤”了,還將建文帝的母親囚禁起來。 當(dāng)時宮里的太監(jiān)、宮女被殺戮的不計其數(shù),所以說朱棣是個暴君是沒有疑問的。 證明朱棣是暴君的,還有他殺方孝孺的事件。 方孝孺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凌遲處死,還誅滅了人家十族,共計873人。 人家不為你起草詔書,最多囚禁他就行,一個文人還能怎么樣?再說你株連人家家屬就說不過去,不起草詔書也不是滔天罪行。即使犯得上株連,最多也是九族,干嘛濫殺? ![]() 先是,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選自《明史·方孝孺?zhèn)鳌罚┪幕室嘟抵酒虿?,先生怒罵不已,之聚寶門外。年四十六。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崇禎末,謚文正?!S宗羲 朱棣也被稱為永樂大帝,一手打造了"永樂盛世",可是他的盛世下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無辜者的尸骨。 古語云:"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盛世明君的誕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
|
|
來自: 歷來現(xiàn)實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