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人們皆推崇為官,許多文人寒窗苦讀十年,只為了一朝中得科舉,謀求一官半職,為江山社稷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在清朝時期,有個職位,名為太醫(yī),卻不是特別受人待見,許多名醫(yī)寧愿在民間自己解決生計,也不愿意入宮治療。倘若要細細探討此中緣由,需以利弊觀之。 先來看看入宮成為太醫(yī)有何“利”。 倘若入宮為官,于錢財方面,可以有俸祿,能夠養(yǎng)活一家老?。挥跈鄤莘矫?,有著一官半職,還可以看的到天子圣顏;于名聲方面,能入宮為太醫(yī)之人,在外人看來都是本朝代醫(yī)術佼佼者,為人們所尊敬;于醫(yī)術方面,能進入太醫(yī)院之人,要么是醫(yī)術高超之人,要么是有權勢之人,在太醫(yī)院之中,同道中人可以互相學習,相互增長醫(yī)術。 雖說入宮為官,在錢財、權勢與名聲方面有著很大的好處,但所要承擔的風險自然也是不小的。 其一在于“伴君如伴虎”,人們皆知,皇帝可以掌控其臣民的生死,有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太醫(yī)。倘若皇帝生病,治好了或許會給嘉獎,但一旦治療期間出現問題,又或者最終沒有救了皇帝之命,那么引來的便是殺身之禍。如太醫(yī)為光緒帝治療之時,此時光緒帝正值心情郁悶之際,心火難消則病難治愈,但光緒帝卻因此責備太醫(yī)為庸醫(yī),并加以懲罰。 其二在于倘若一個名醫(yī)入宮治療效果極佳,那么很有可能一輩子就需要被變相留在京城,失去自由。清朝慈禧期間的薛福辰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人在慈禧患病之時,被人舉薦入宮為慈禧治療,治療效果頗佳。原以為看完病就可以回家了,但慈禧太后卻強行將薛福辰留在京城。生性向往自由的薛福辰自是十分不情愿,況且薛福辰家中盛行瘟疫之時,其女兒病逝都無法回家,心中十分悲痛。 其三在于太醫(yī)需要負責的是整個后宮,亦或者是整個皇族人的健康,而這些人的生命,都是太醫(yī)所無法擔得起責任的。康熙年間,正黃旗大臣頗爾盆痔漏復發(fā),太醫(yī)院孫之鼎等人奉旨為其治療,效果甚差,康熙大怒,并字朱批之中寫道:“庸醫(yī)誤人,往往如此”。 其四在于后宮之中明爭暗斗頗多,妃子間的勾心斗角所帶來例如用藥、流產等問題在很多時候都少不了太醫(yī)的協助,倘若一旦上了賊船,最終被殺人滅口,身首異處都是可能的結果。 其五在于入宮成為太醫(yī),便注定了一個人所可以看到的病例,所能接觸的藥材,就只能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之中,對于以治病救人為唯一準則的人來說,這就使得其對于許多疑難雜癥,少了一些的實戰(zhàn)經驗,同時對于一些新的藥材也難以有所發(fā)現和突破。況且所治療之人,都是不容許出意外的,那就注定了很難在藥方的實踐上使用一些新的點子,極大地限制了想象力。 由此就不難看出,雖然說入宮為太醫(yī),在權財方面有著很大的好處,但是所隱藏的危機也是眾多的,所失去的除了自由,還包括的救死扶傷的為醫(yī)理念,這無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