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任劍鋒的博客 把握散文詩的結構特點 -----序散文詩集《眺望家園》 陳志澤 在我國的文學長河中,類似散文詩文體的作品很早出現(xiàn)了,但第一次出現(xiàn)“散文詩”的提法是在1918年《新青年》上發(fā)表劉半農的譯作——印度垃坦、德維的《我行雪中》,劉半農稱它是一篇“結構精撰的散文詩”。我以為,把結構看作散文詩的一個重要特點,以“結構精撰”來評價,是很有見地的。郭風曾多次地談到,散文詩很難寫。指的首先也是難在結構,這一點他的許多論斷也有涉及。 散文詩是一種吸取散文和詩最佳美學特點,使其很好融合,而舍去二者的“拖累”的一種獨立的文體,有人亦稱它是詩和散文的聯(lián)姻。用 王光明教授的話來說,它體現(xiàn)了詩的內涵又容納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化合了詩的表現(xiàn)手段和散文的描述手段。散文詩結構的把握的確比較難。 散文詩文體的特點要求散文詩結構的獨特,譬如它的靈活性。散文詩不求結構的完整而具有很強的跳躍性,常留下空白,常以跌宕和斷層來營造詩的意境,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令人高興的是,既寫詩又寫散文的任劍鋒同時也寫散文詩,而且恰恰是在把握散文詩的結構這一點上取得成績。這就決定他的“路子”好走了。當他在諸如思想內容的開掘方面,語言方面,詩意的捕捉和創(chuàng)造方面也能同時把握時,他就寫出了不少的散文詩作來。 在這一部《眺望家園》中,像《惠邑男兒》和《惠東女》就是他散文詩佳作中的兩首。這兩首散文詩都寫他的家鄉(xiāng)惠安。前首從〈惠邑男兒〉從事石雕這一角度切入,沒有任何歷史的鋪墊和繁復的敘寫,卻突現(xiàn)出他們的艱辛而富有詩意的生活。后者從惠東女的奇特服飾切入,以簡潔的文字描繪如升華,賦予思想內涵。作品勾勒出故鄉(xiāng)的顯著特點,文字跳躍,富有詩意,這就舉重若輕地在極短的間篇幅完成了作者的抒情、贊美和沉思。 我們來讀讀《惠邑男兒》。作者點明他故鄉(xiāng)記載著血與淚歷史“交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令“男兒的心,在顫抖”之后,用了“難道命運也該世襲”一句詰句,勾聯(lián)了上下文也把新舊時代緊密聯(lián)系和區(qū)別開來,隨即進入到幾個畫面: 深山石窟里,鋼鐵和巖石高奏交響樂; 木工棚里,斧鑿曾劃破了雙手; 結句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建筑之鄉(xiāng)’。也構筑了自己人格不屈的脊梁”!在靈活的結構下,邏輯嚴謹?shù)厣A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具有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惠東女》更為簡潔、精短。首句“那四方形的花頭巾,遮蓋著一團烏云,襯托著一輪月亮”,就開門見山,以優(yōu)秀的詩句把惠東女的形象描繪出來。緊接著是簡練的展開和“向世界展示美學”的套疊,跳躍自然,情感充沛 ,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詰句“‘建筑之鄉(xiāng)’的婦女,有自己的建筑”仍經過精心的提煉,緊扣服飾的特點而又有新發(fā)現(xiàn)、有所總結和升華,取得了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 二首佳作可以看出任劍鋒在把握散文詩的結構,發(fā)揮詩和散文的長處,舍去二者的拖累,已達到的功力。集子中這樣的作品不少。 構思的精巧對于散文詩能否以短少的篇幅深刻表現(xiàn)題旨、增強藝術或染力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劍鋒也有自己的追求并取得較好的成效。我們從《背》、《“一”字歌》、《石井》等作品可以看出。 《背》寫父親背“我”和“我”在父親的背上“漸漸成熟”、“慢慢長高”,“如今,我的背上負載著新生活的希望,我的步伐堅定而輕快”。兩代人的傳承關系和變化以“背”作為結構的焦點來展示,凝聚點突出,形象鮮明。 《“一”字歌》則以“一”字來概括惠東的早婚現(xiàn)象,透過一系列的現(xiàn)象,表達作者的理性評判,不到百字卻具有震撼力。 《大石井》文筆更為細膩、更富詩意,作品緊扣“大石井”這種鄉(xiāng)村常見的風俗來展開想象和承載沉思,意象鮮明。 劍鋒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深情地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情懷和眷戀;他的筆下,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人的地方風俗畫,這些風俗畫既親切又引人遐思。關于這一點,著名詩評家張同吾先生已有精當和詳盡的評價,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眺望家園》有些作品還有語言的駕馭還不夠得心應手,意象的創(chuàng)造還不夠豐滿等不足,相信作者沿著現(xiàn)在的路子走下去,不斷地努力,一定能取得散文詩創(chuàng)作新進展、新突破! 2003年3月31日 (作者系泉州文聯(lián)副主席,泉州作家協(xié)會主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