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轉帖: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顧紹驊 2020-07-24

轉帖: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有視頻

有視頻的地址

一、宇宙的盡頭:

現代宇宙學中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的起源,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是在過去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tài)演變而來的,并經過不斷的膨脹達到的狀態(tài),這種觀點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或奇點大爆炸理論。我們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了這次大爆炸。大爆炸發(fā)出的光線,還在向外傳播。爆炸產生的氣體和云團,舞動著,旋轉著,聚集成胚胎時期的星系。

宇宙起源

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現代天文觀測證明它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fā)展中。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么時候、如何形成的。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8億年前發(fā)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起初,無空間、時間,未知原因,空間開始暴漲式出現,振動使得物質誕生,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大爆炸使空間擴張,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后來相繼出現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直徑和年齡

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為1560億光年,甚至更大。

可觀測的宇宙年齡大約為138.2億年。

星系分類

根據可反映星系發(fā)展狀態(tài)的序列號對星系進行了分類,可以粗略地將星系劃分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guī)則星系五種。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宇宙起源

二、宇宙中的四種生命形式:

除了地球上的碳基生命外,還有硅基生命(如果人造的機器人或電腦有生命的話,應該算硅基生命吧。)、恒星生命、電磁生命,你談到的其他生命形式都是未被發(fā)現、確認的科幻的東西。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延伸閱讀】宇宙中的四種生命形式,人類進化到一定階段,是否可達到第二種?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人類之所以發(fā)現不了外星生命的存在,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人類的意識還沒有達到外星生命的高度,和高等外星生命相比,我們人類渺小的如同螻蟻一般,這就好比在螞蟻面前放了一臺電腦,螞蟻知道什么叫做電腦嗎?

對于他這樣的言論,小編真的是感到十分無語,要知道我們人類是地球上,從古至今,可能是唯一具備智慧的生命體,我們人體的復雜程度簡直超乎想象,神經纖維,既敏感又纖細,連接在一起,可以繞地球好幾圈,這樣一個具備自我意識,能夠獨立思考的地球主宰,怎么可以和螞蟻這種無知的生物相提并論呢?而且即使我們人類是螞蟻,但也要知道蟻多咬死象的道理,螞蟻的集體意識可是十分出色的,他們一起行動,一起捕食,像是南美洲的行軍蟻,他們可以憑借著海量的個體,瞬間能把體型龐大的大象,吃得只剩一副骨架,而且螞蟻在建造巢穴方面也十分出色,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物理知識,但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和我們人類相比,就十分有限,正如同我們人類和外星生命的差距,只是在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上無法相提并論而已。因此,我們人類為何發(fā)現不了外星生命?可能就是因為在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我們是一個弱者,別的不說,如果真的有高智慧外星人的存在,那么對于他們是如何成就自己的高智慧?我們人類恐怕就搞不清楚,另外一種可能,外星生命因為是一種能量生命,他們無跡可尋,卻又可以把星球,又或者一個星系當成自己的一個存儲載體,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高等級生命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這樣一種生命形式,又怎么會是我們人類這種碳基生命可以理解的呢?

曾有科學家將宇宙中的生命分為了4個階段,一種是普通生命,也就是我們現如今人類所存在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物質,而意識的本質,是物質中流動的能量運動。第二種是中級生命,這是一種純能量的生命,比我們人類更加高級,而在此之上,則是高級生命,這是一種純空間生命,它可以依靠多維度空間的彼此摩擦,而感知到自我的存在。而且我們要知道,無論是何種生命,他們都是由宇宙最小的粒子,能質粒子構成,這種粒子不可再分,它是構成人體包括宇宙所有物質的基石。

第四種是終極生命,它又可以被稱之為能量孢子。它是能質粒子分裂前的狀態(tài),又可以被稱之為造物主,如果我們人類的科技發(fā)展順風順水的話,進化到一定階段,就可以和人工智能相結合,從而發(fā)展出信息生命,甚至到最后,人類可以徹底擺脫肉體或機械的桎梏,成為中級生命這種純能量的存在。對此,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三、保護地球的三大守護神:

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的形成可以說是,獨此一份,絕佳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因素,這才造就了一個生命星球。但在整個宇宙環(huán)境中,處處都隱藏著潛在的危險,無論是哪一個,都具有毀滅地球的能力。但好在太陽系中有,不少地球的天然屏障。

木星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木星

它是地球的保護神,阻擋了各種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潛在威脅。

小行星是什么?它不是咱們在天上看到的流星雨,流星只是具有觀賞作用和收藏價值等等,咱們通常將它稱為隕石。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huán)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雖然比行星要小上不少,但一般,他的直徑還都是以公里來計算。

一個長4.46公里,寬2.4公里的小行星,要是放到整個地球上,其實也沒多大。但是如果它撞上地球的話,那因為撞擊所引起的爆炸威力,相當于10000億噸炸藥,根據能量轉化公式,相當于76923077顆廣島原子彈。這樣的小行星在整個宇宙當中,那可真是多了去了,咱們太陽系中也有不少。但好在,在地球前面還有一顆木星,在宇宙中,每天都會有上百萬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但是因為木星的引力是地球的2.5倍,所以他們一旦進來就會被木星更強的引力吸引過去撞向它,為地球解除了威脅。如果沒有它,只需要一顆直徑五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就會毀滅。

月球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月球

月球可以說是地球的減速器,它不僅僅只是能用來觀賞(或者變狼人),我們也都知道,因為月球的引力,我們地球上的潮汐也是受它影響。

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在月球潮汐力的影響下,地球自轉一圈,從原本的8小時變成了24小時。這可不僅僅只是,每天多了16小時,這么簡單。如果沒有月球,地球就會因為自轉速度太快,從而產生更多的射流,因此形成強烈的雷電或者颶風。類似南美洲委內瑞拉境內的馬拉開波湖和卡塔通博河交匯處,那所產生的雷電區(qū)域。除此之外,地球還會像陀螺一樣,進行不穩(wěn)定的旋轉,導致氣溫驟變。也許上一秒還酷熱難當,下一秒就會進入冰天雪地,讓生命演化的進程十分艱難。

太陽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太陽

它是地球能量的來源,植物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熱量也是來源于太陽。

這些形成了生物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鏈,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將會暗無天日,產生的后果自然是不用多說。而且因為地球處于太陽系的宜居帶中,所以液態(tài)水才得以形成,距離稍微遠一點,就結冰了,稍微近一點,就會酷熱難當。再擁有如此之多的條件下,地球才得以逐漸演變,并進化出智慧生命體-人類。

四、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

近日,科學界關于男性Y染色體的衰退問題的一系列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科學家認為男性Y染色體的衰退可能導致男性的消失。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未來男性會消失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未來男性會消失2

男性和女性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然而從生物學上來說,決定這一差異的關鍵在于所謂的Y染色體。有一定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一半的精子中都攜帶有Y染色體,正是它們決定了后代將是男是女。如果存在Y染色體,則后代為男性;而如果缺少Y染色體,則后代為女性。問題就出現在這個Y染色體上,科學家們發(fā)現,相比以前,Y染色體已經迅速退化,而且未來這一趨勢將會加重。因此女性擁有兩條完全正常的X染色體,男性則只有一條X染色體,以及一條逐漸萎縮的Y染色體。按照目前的退化速度,Y染色體再過460萬年便會徹底消失。換句話說,屆時男性可能會消失。當然也只是可能,至于Y染色體是否真的會消失,科學界分成了兩派。不消失派認為,該染色體的防衛(wèi)機制效果突出,能夠拯救Y染色體。但消失派則認為,這種防衛(wèi)機制無法扭轉趨勢,Y染色體最終還是會消失。不過樂觀來說即使男性消失,屆時人類的科技不出意外也完全可以解決生育問題,只不過人類這個物種本身可能就要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五、物質七態(tài):

1、 固態(tài)

各種金屬看來好象沒有一定的天然形狀。但他們也是晶體。因為實際上,一大塊金屬是又許多小晶粒組成的。

有些固體是非晶體,起內部的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沒有按一定的嚴格的規(guī)律。把石英晶體熔化后在冷卻成的固體,叫石英玻璃,就是一種非晶體。一般的玻璃也是非晶體。在這些非晶體內部,原子的排列也并非完全沒有規(guī)則。只是在大范圍內沒有規(guī)律性。但對每一個原子來說,其近鄰的原子排列還是有規(guī)則的。如裝在石英玻璃中,一個硅原子的近鄰總是四個氧原子,而一個氧原子的近鄰總是兩個硅原子。在大范圍內分子或原子的有規(guī)則排列,叫做遠程有序。單晶就是遠程有序的固體。只是在每個原子的近鄰才有的有規(guī)則排列,叫做近程有序。玻璃就是一種近程有序的固體。

近年來研究得很多,而且應用已經非常廣泛的高分子(即同一個分子中有很多的原子),固體材料(如聚乙烯、尼龍、有機玻璃等)的晶態(tài)和非晶態(tài)呈現更為復雜的情況。這些材料的每個分子都是由很多的分子連成的長鏈,由他們組成的固體,其非晶態(tài)常常是雜亂地扭繞在儀器的亂線團。經過某些特別的處理,這些長鏈也能排列整齊,形成纓狀微束,而形成晶體。有時,長鏈也會按一定規(guī)則折疊起來形成大塊片狀的高分子晶體。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固體都是晶體。整個巖石礦物界(除少數例外)、金屬、大多數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包括上述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晶體。甚至植物的纖維也是晶體。

超固態(tài)是指當物質處于在140萬左右大氣壓下,物質的原子就可能被"壓碎"。電子全部被"擠出"原子,形成電子氣體,裸露的原子核緊密地排列,物質密度極大,這就是超固態(tài)。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態(tài)物質,其質量大于等于1000噸。

2、液態(tài)

液態(tài)不同于固體的外部特征是具有一定的體積,但因為有流動性而不再是固定的有規(guī)則的排列。和晶體相比,液體分子失去了遠程有序。但試驗證明,在液體內近程有序性是保持著的。從這一點來說,液體和非晶態(tài)固體具有同樣的結構,只是液體的每一團小的有序區(qū)域可以相對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非晶體固態(tài)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固體,它不過是一種過于濃稠的或過冷的液體罷了。

液體中分子的有序的程度隨流體分子的種類而有不同。近年來研究得很多,而且得到廣泛應用的液體晶態(tài),叫液晶就是一種有序程度相當高的液體。除了流動性外,它在很多方面類似晶體。

目前知道的液晶有近晶型液晶。它的分子呈棒狀、棒與棒并起來排成一層一層的,每層中分子的排列雖是雜亂的,但層與層之間保持相對穩(wěn)定。這種液晶的流動性只是在層與層之間的滑移,這層分子的有序性是相當高的。有序性差一些的是向外型液晶。他的棒狀分子雖然取向一致,但是不再分層。有些電子計算器或電子手表的數字顯示用的就是這種液晶。還有一種液晶,它的分子也排列成層,每層中分子的長軸,逐層沿一個方向轉一個小角度。就像一摞銅板由下到上逐個轉過一個角度那樣。這種液晶叫膽瑙型液晶。

3、氣態(tài)

氣態(tài)不同于液態(tài)的是,在這種分子的聚集態(tài)理,連近程有序也不存在了。氣體分子間的距離比固體或液態(tài)分子間的距離太得多。氣體分子間的相對位置完全不固定,而成為一種完全混亂的狀態(tài)。

4、等離子態(tài)

對液態(tài)加熱使之溫度升高,可以使他轉化為氣體。如果對氣體再加熱,溫度再升高,回游什么結果呢?在通常的氣體中,物質的最小單元是分子。氣體溫度升高是,分子的運動速度就增大。這使得兩分子相碰時,會相互撞“碎”,而分解成單個的原子。這種與原子喂基本單元而組成的氣體叫原子氣體。

使原子氣體的溫度再升高,原子運動的速度也增大,最后,可以增大到兩原子相撞時,會把原子撞“碎”的程度。這時原子中的一個或幾個電子被撞出來,在空間自由移動。這種電子叫自由電子。剩下來的少了電子的原子就帶了正電,叫 正離子。(溫度實在太高時,原子中的電子都可能被剖掉,而只剩下原子核。)一個中性的原子分解成幾個電子和正離子的過程叫做電離。在幾千度的高溫下,氣體中的幾乎所有原子都電離成了正離子和電子。這種高速運動著的正離子和電子組成的物體叫做等離子體。他的氣體的結構有很大不同。物質的這種狀態(tài)叫等離子態(tài),通常又叫物質的第四態(tài)。

除了高溫下分子的相撞能導致分子的電離外,在氣體中放電(如空中的電閃)也能導致電離。氣體受到輻射線(如紫外線、X射線、y射線)的照射,他的原子也能電離。

由于等離子體中的離子帶有電荷,而且能自由移動,所以他具有很大的導電性。再加上他有很高的溫度和流動性,所以就回游多方面的應用。利用等離子束來切割金屬就是一個常見的離子。還可以用極細的等離子束來做手術刀,進行外科手術。近年來等離子體已被用來做磁流體發(fā)電的工作物質。在受控熱核反應中,也利用等離子體,來得到極高的溫度。更有人設想,用等離子體來作噴射發(fā)動機,為宇宙飛船提供電力,這種發(fā)動機比現在的火箭發(fā)動機的推力大得多。

在地面上要得到等離子體是要用很復雜的裝置的。自然存在的等離子體是沒有的。但是在地球以外,太陽和恒星都是熱的幾乎全部電離了的(如太陽表面溫度六千度,中心溫度達兩千萬度)物質,他們都是等離子體。星際氣體由于受到恒星的輻射線的照射也是電離的,所以也是等離子體。因此,可以說,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都是質子和電子,因而也是等離子態(tài)。這一厚層大氣叫電離層。他對地球表面的無線電通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地球上,我們可能接觸和研究利用的離子聚集態(tài)都可以分別列入上述四態(tài)中。

在地球以外,宇宙是無限大的,物質的狀態(tài)還有其他種類。

5、中子態(tài)

宇宙是無線的,在地球之外,除了上述物質的幾種狀態(tài)外,人們還發(fā)現有另一種粒子的聚集態(tài),叫中子態(tài),也叫超固態(tài)。有一種星就是中子態(tài)物質構成的,叫中子星。

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的恒星。每個恒星就是一個太陽,它們的溫度都很高,能自行發(fā)光。發(fā)光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呢?現在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能量是由恒星中的粒子,在極高的溫度下進行的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在反應過程中,高溫等離子體的氣體壓力和所發(fā)出的光的輻射壓力向外,促使恒星膨脹消散,但恒星內部物質對外層物質的萬有引力產生巨大的內壓力,欲使恒星體積縮小。正是由于這兩種相反的壓力達到了平衡,才使恒星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體積。我們的太陽目前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恒星內的原子核并不能無限期地進行下去,“核燃料”也有“燒”完的時候。隨著核燃料要被燒完,恒星輻射出的能量的越來越少,向外的輻射也越來越小,因而,引力所產生的向內的輻射越來越大。由于這個壓力的壓縮作用,恒星內的粒子越擠越緊,到核反應不能在維持是,這壓力會大到一定的程度,致使原來為等離子體中束縛的電子完全擠進原子核中,和其中的質子結合成中子。這樣等離子體不再存在叻,都成了中子。這時的恒星已到了它的老年期,這就是所謂的中子星。這種在異常巨大的壓力下(比太陽中心的壓力……十億大氣壓還要大得多得多?。┩耆芍凶泳奂傻奈镔|就叫中子態(tài)。理論的推算指出,一個中子星的質量和我們的太陽差不多,但直徑只有幾十公里,其密度可達到10^15克/厘米^3=10^9噸/厘米^3。一顆黃豆大小的中子態(tài)物質的質量可以達到幾千萬噸之多!

中子星除了密度極大之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它能按嚴格的周期向外發(fā)射電磁波,特別是X射線。由于這種周期性的輻射,中子星又叫做脈沖星,1967年發(fā)現的第一顆脈沖星的發(fā)射周期是1.3373秒,其周期的穩(wěn)定性簡直可用來作為計時的標準。到1975年為止,已肯定的中子星有147顆之多。

中子態(tài)物質算最密的物質了嗎?還不能這么說,天文學研究指出,恒星到中子態(tài)階段還有可能再收縮一陣子,最后成為異常致密、引力大到以致任何物質一掉進去就不能再出來的程度,連它自己發(fā)的光也不能向外傳播了。它成為完全黑暗的東西了。這種“死了”的恒星被稱作“黑洞”。

6、場

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上已確定,除了上述的粒子聚集態(tài)以外,場也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tài)。

什么是場?你或許知道電場和磁場。電荷的周圍有電場,而運動的電荷周圍又有磁場。認識到場是一種物質,是和人們認識到有運動的電場和磁場有密切關系的。無線電廣播、電視廣播都是通過發(fā)射臺把電場和磁場由天線向四周傳播除去。這就是電磁波,電磁波就是場的一種形式。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光和電磁波等統稱為電磁場。場即有質量,也有能量,也有動量。在這一點上它和我們通常熟悉的,由粒子組成的物質一樣。我們的收音機、電視機所以能收到廣播或電視,實際上就是收到了從廣播電臺或電視臺發(fā)送的這種電磁場的能量的反映。

場不像粒子那樣具有集中于很小區(qū)域的質量或能量,也不具有粒子那種單個的可數性。長總是彌漫于較大的空間。例如,一個電荷周圍都彌漫著電場。無線電臺工作時,它周圍各處都彌漫著電磁場。另一方面,場的運動不像粒子那樣具有一定的軌道。場的運動總是采取波動的形式。運動的電磁場又叫做電磁波就是這個道理。

除電磁場外,在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之間,也有一種場,它不同于電磁場,叫核場或介子場。它也是場這種形態(tài)的物質。萬有引力場也是一種場,現在人們也認為它是一種物質。如果你能想象到在宇宙空間,到處傳播著恒星的光,各恒星之間又都有萬有引力的作用,恒星的原子核內也有場的作用,那么你就可以認識到在整個宇宙中,場這種物質狀態(tài),也是極其普通遍地存在著的。

場和粒子雖然有區(qū)別,但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這種區(qū)別慢慢地消失了。本世紀初發(fā)現場具有粒子的性質。例如,對于光,它產生的光電效應,只有用光波具有粒子性才能說明。因此,我們可以說,光是由一個個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叫光子。各種電磁波都由相應的光子組成。電荷之間的電或磁的作用就是以光子為中間媒介而實現的。同樣,已經證明,和核場相應的也有一種粒子,叫介子。質子和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以介子做媒介而實現的。

不但場具有粒子性,本世紀20年代,又證明了粒子具有波動性。電子、質子、中子的運動,特別是在原子內的運動,也明顯地表現出波的特性。因此,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粒子也是一種場。

場具有粒子性,粒子具有場的性質。把物質的這兩種形態(tài)概括起來,自然界物質即具有粒子性,也具有場的性質(或說波動性),這就是物質具有波粒二現象的說明。

場和物質粒子的相互聯系還表現在它們能互相轉化上。一束y射線(或說一個y光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兩個粒子,一個是帶負電的電子,另一個是和電子質量一樣的帶正電的正電子。這一過程叫電子對產生。相反,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相遇,它們都要消失而變成y光子。這種正、負電子相遇而消失的過程叫電子對的湮滅。

波粒二象性以及場和粒子可以相互轉化,體現了客觀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這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7、反物質

宇宙的盡頭、未來男性可能會消失等新知識

物質七態(tài)

自然界中,除了帶負電的電子外,還有一種正電子,它在其他方面都和電子一樣,而且電量與電子的電量相等。對于電子來說,這種正電子叫它的反粒子。它的存在是在本世紀20年代,首先從理論上指出的。而在1932年人們在實驗室中正式發(fā)現了它。最常見的是電子對中出現的正電子。在很多原子核反應中,它也常作為一種生成物的出現。

在隨后的研究中,人們又從理論上指出,反質子和反中子的存在。反質子和質子的差別只在于電荷符號的不同,它帶負電。反中子和中子一樣都不帶電,其區(qū)別在于磁性。中子具有磁性,而且不停的旋轉。中子的旋轉軸方向和小磁鐵的N極指向相反,而反中子則相同。1955年在實驗室中相繼發(fā)現了反質子和反中子。它們都是用高速質子撞擊另一個質子時產生的。

現在,關于基本粒子的研究證明,已發(fā)現的300多種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由于過去我們認為物質都是電子、質子、中子等構成的,所以這些反粒子統稱為反物質。應當指出的是,有些粒子的存在形式只有一種,并無正反之分,或者說,這種粒子本身就是自身的反粒子。光子是這種粒子,中性π介子也是這樣的粒子。

通常的氫原子由一個電子圍繞一個質子構成。同樣可以想象更為復雜的反原子,它的核由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而外圍繞著若干正電子。在反原子中,各個反粒子的運動和物質原子中的普遍粒子完全一樣,它們具有相同的能量,因而它們發(fā)的光和相應的物質原子發(fā)的光也完全一樣。

在地球上,自然的反粒子和反物質是不存在的。在核反應中,產生的反粒子,由于被相應的大量的正常粒子包圍,所以產生出來沒多久就會和相應的正常粒子結合而湮滅,同時放出γ光子。但這并不是說,在地球以外的宇宙中,反物質也不能以自然形態(tài)存在。當然,物質和反物質同處于一個星體中是不可能的,因二者碰在一起就要湮滅。人們設想反物質星體存在還有一條“理由”,就是自然界的對稱性。

顧紹驊編輯于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五日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