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飲病筆記 痰飲病在經(jīng)方證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得不知。 痰飲常見表現(xiàn):喘滿、咳嗽、頭眩、心悸、短氣、脅痛、氣逆不能平臥、歷節(jié)痛,身體疼重、口干或思飲、心下痞悶、腸間水氣、水腫、背寒冷、咳引缺盆痛、目泣、吐涎沫。 水飲特殊表征:肺心胸膈心下這些部位一片汪洋,面色就會黧黑,兩眼外周黑,臉上黑斑,出現(xiàn)在印堂兩顴鼻梁下頜皮內(nèi)肉外出現(xiàn)黑斑,擦也擦不掉,如黑垢銹之狀。 水色,水環(huán),水斑。 1.苓桂術(shù)甘湯,胸脅支滿,目眩,心下痰飲。短氣有微飲。如水心病,風(fēng)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美尼爾綜合征,水腫,心律不齊,胃下垂,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等。咳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喘加蛤蚧紫石英。三高加懷牛膝。瘀血加茜草紅花。上火面紅牙痛加大黃。苓桂杏甘湯,治肺不肅降,咳嗽氣逆,水腫,浮腫,臉腫,胸悶等。苓桂參甘湯,治心臟病,心慌,心跳,短氣,出汗,乏力,肢麻等。苓桂味甘湯治腎不納氣,氣上沖。 2.腎氣丸,腎陽衰微不能化水,水停不化,短氣微飲。如支氣管哮喘,老慢支,腎病綜合征,尿毒癥等。 3.甘遂半夏湯,留飲利而欲去后,而心下部位仍堅(jiān)硬脹滿,如幽門梗阻,久瀉不愈等。 4.十棗湯,懸飲胸痛,支飲咳嗽煩悶,胸痛。支飲咳嗽長久不愈而脈弦。如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小兒肺炎,胸腔積液,急性腎炎,腎性水腫等。 5.大青龍湯,溢飲不甚而挾熱,身體疼生日 ,四肢腫重。如流感,急性熱病初期,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肺炎,大葉性肺炎等。 6.小青龍湯,溢飲水飲多而寒邪內(nèi)伏。咳嗽氣逆倚息不能臥,如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 7.木防已湯,支飲在膈間,喘滿,心下痞堅(jiān),面色黧黑,脈沉緊,經(jīng)數(shù)十日,吐下未愈者。如肺心病,風(fēng)心病,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心臟瓣膜病等。喘滿痞堅(jiān)面色黧,已三桂二四參施,膏枚二個(gè)如雞子,辛苦寒溫各適宜。 8.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支飲在膈間而實(shí)。如心源性哮喘,腹水等。 9.澤瀉湯,心下支飲頭昏眩,舌體胖大,脈沉弦。如內(nèi)耳眩暈癥等。 10.厚樸大黃湯,支飲胸腹?jié)M,咳喘,胸悶,便干,牙痛,舌生瘡。上焦火旺,腸胃實(shí)。 11.葶藶大棗瀉肺湯,肺滿氣閉,支飲喘咳而不能平臥,短氣不能正常呼吸。肺癰,胸滿喘不得臥。如配合千金葦莖湯治肺膿瘍。 12.小半夏湯,支飲嘔吐。如胃竇炎嘔吐,眩暈嘔吐等。 13.已椒藶黃丸,痰飲之腸間有水氣,腹?jié)M,口舌干燥。如肝病腹水,慢性胃炎,水潴留等。 14.小半夏加茯苓湯,痰飲之膈間水氣,嘔吐,心下痞塊,頭眩,心悸。水停心下已久之先渴后嘔。如慢性胃炎,心肌炎,慢性胃腸炎,幽門痙攣,頑固性嘔吐等。 15.五苓散,臍下悸,水氣,吐涎沫,頭眩。如眩暈,胸水,腹水,腎炎,胃炎,腸炎,鞘膜積水,偏頭痛,尿潴留等。 16.苓桂味甘湯,痰唾多,口燥,脈寸沉尺微,手足厥逆而麻木不仁,氣上沖,面部轟熱,小便難,常昏眩。 17.外臺茯苓飲,吐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如胸膜炎,胃炎,消化不良,胃擴(kuò)張,神經(jīng)官能癥,胃弛緩等。 18.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黃湯,痰飲,咳逆不能臥。 水氣清者停為濁,水積陰則為飲,飲凝陽則為痰。霧露濕濁痰飲水,只是程度的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