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載道 以文會友 以文抒懷 點擊藍色文字關(guān)注我們吧! 投稿郵箱: 653003869@qq.com 天地廟書畫院尹天峻書法藝術(shù) * 稷山文苑歡迎您 * 接財神稷山 秀秀過年接財神,是民間古老而廣為流傳的習俗。祖祖輩輩祈盼來年五谷豐登,財源滾滾,因此人們把所有的愿望都寄托在財神爺身上,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可能還有人這樣想,這樣做。 五歲那年跟爺爺奶奶,小姑姑一起過年。吃了一冬天的窩窩頭就酸菜,因此眼巴巴地盼望著過年能吃點好的。臘月二十六奶奶從集市買回兩根紅頭繩,兩朵小絹花,是給我和小姑姑的,我和姑姑都有一身黑土布做的棉襖棉褲,大襠棉褲上縫三寸寬的白布腰,甚是難看,那些年的人只會這樣做,等奶奶把棉褲做成讓我們試穿時,那暖和味兒拌著年味兒高興的不得了,一提褲子,褲腰卡到胳肘窩,我嘴里嘟囔著:太長了!奶奶說:明年后年就短啦!是呀,那時一條棉褲要穿三冬的。奶奶給我和小姑姑,一人剪一縷大紅布條做腰帶,年三十晚上我和小姑姑特別興奮,一會兒拿出紅腰帶抹點唾沫把抿得平平展展,疊的方方正正,然后壓在枕頭底下;一會兒拿出紅頭繩還有那朵小花插在小辮上比比,你看我,我看你,美得合不上嘴。 最要緊的是爺爺訓(xùn)話:你兩聽著??!今個黑夜早點睡,明天得早起,咱家接爺ya要接到別家頭里,財神爺看人哩,誰家先接就去誰家!另外,對財神爺ya要恭敬,磕頭時要跪端正,天靈蓋輕輕點地,不許說話!不許嬉鬧!記住了嗎?我和小姑齊聲說:記住了!就這爺爺不放心,把我倆拽到神子桌前演練一番,爺爺說:后靠!后靠!頭磕到桌子腿上啦!爺爺用指頭劃了一條線,大該離神子桌有二尺多距離,爺爺說:這就合適了。我和小姑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算是過關(guān)了。 爺爺提著馬燈,我和小姑跟著,爺爺說:今晚,給你倆說一哈,免得明兒一早接爺ya你倆多嘴!爺爺領(lǐng)我倆先到院子中間,正北放張舊桌子,桌子上立塊木牌子,大紅紙上面寫著:天地財神爺之位,爺爺說:在這里接天地爺財神;又帶我倆轉(zhuǎn)到西屋窗戶旁邊圈著四方的墻洞,兩邊貼著大紅字條,寫著: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爺爺說:這里是土地爺;然后又轉(zhuǎn)到南墻根石磨旁,石磨上大紅紙條寫著:麥香滿盤,爺爺說:這里是碨子爺ya;給咱碨白面哩!咱就能天天吃白饃;最后,進了屋門朝著鍋臺上方貼的灶王爺,灶王爺是奶奶從集市上買回來的一張印畫像,兩邊也貼著大紅紙條,上面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爺爺說:給灶王爺ya磕頭要虔誠,不虔誠餓肚子!最后,便是給祖先牌位磕頭,爺爺說:給老爺ya老奶磕頭要用心磕,心里念叨著:老爺爺老奶奶保佑,天天都能吃飽,可不許說出聲?。∥医o你倆說的記住了嗎?我和小姑姑齊聲回答:記住了。爺爺說:還有一點,給祖先磕完頭,該給我和你奶奶磕頭了,磕完頭就能吃餃子了。爺爺把初一打早的事交代完了話也說清楚了,爺爺說:好啦,睡覺吧!爺爺不說餃子還能免強忍住餓,一說餃子餓得前心貼后心,我說爺ya!我餓啦!爺爺說:餓啥哩么?睡著了就不餓了!爺爺還說:初一到初五,吃飽吃不飽,不準說餓字!不吉利! 初一凌晨,天黑咕隆咚的,我和小姑姑穿好新棉衣,頭發(fā)小辮梳得光溜光溜的,戴上頭花,緊趕下炕。奶奶端著供品擺在各神位前,我和小姑姑躡手躡腳地跟著爺爺按照昨天的吩咐給各個神位磕頭,最后給爺爺奶奶也磕了頭。然后眼巴巴巴的等著奶奶煮餃子,土炕上鋪一塊油布,我和小姑姑端坐著等待餃子,奶奶端上來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我急著下筷子夾,爺爺說:別急燙嘴哩!奶奶又端了三個熱窩窩頭,奶奶說,就著餃子吃,我便狼吞虎咽的,也不知道吃了幾個,還沒嘗出味兒盤子就光啦! 接下來,小姑姑領(lǐng)著我出門給要好的鄰居家拜年,那些年拜年就是磕頭,磕頭能掙錢,掙好吃的。小孩子們穿的棉襖都縫兩個大兜袋。給張家嬸嬸磕完頭,給上一毛錢,那算是大票子,還有給五分錢的,二分錢的,還有不給錢的,抓把花生或核桃,棗兒,柿餅,炒豆子,雜七雜八的裝滿了兜袋往回跑,掏空了繼續(xù)去拜年磕頭。西巷的史伯伯是位醫(yī)生,我和小姑磕了頭,伯伯給了一毛錢,每人還給了兩個花紙包的糖塊,兩頭擰得緊緊的。大街小巷里全是磕頭的娃娃們來回竄動,顯擺著自己兜里掙的東西,這場景大該就是最熱鬧的過年。'兩塊糖在我兜里裝了好多天,顯擺夠了,嘬在嘴里那心里樂的從頭甜到腳。 年年照樣接財神,年年照樣吃不飽。爺爺接了一輩子財神爺,臨終前央求奶奶說:娥子她媽,你再給我煮一碗玉米面削片子,奶奶急忙用滾水和了玉米面,搓成條,趁著鍋里水滾開,一片一片的削進鍋里,撈了多半碗,端到爺爺跟前,爺爺吃完削片子蘸醋,滿意的閉上了眼睛。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不斷的改變,人們認清了誰為財神? 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這個大財神爺帶領(lǐng)一大批人走上了富裕之路。整個國人都在蘇醒,只有努力才能脫貧,只有實干加巧干才能致富。 如今黨和國家又出臺精準扶貧政策。村里的老人都能享到養(yǎng)老金。每到逢年過節(jié),一車一車的大米白面,食用油運往農(nóng)村,送到那些孤寡老人和貧困戶家中。讓每戶人家都能過個幸福美滿的新年。這位財神爺不用磕頭膜拜自己就送上門了,老百姓喜歡的合不上嘴。 又是一年新年到了,兒子置辦的年貨塞滿冰箱,雞鴨魚肉,生的熟的,白面饅頭,餅子油糕,新鮮蔬菜,都拎回了家。如今只要你能想到的應(yīng)有盡有。隔三差五包餃子,常了家常便飯。 兒子看見我蒸玉米面發(fā)糕便說:過年哩放下白饅頭不吃,又蒸玉米饃呢?我說:是呀!要不是我把你們嘴看的緊,你們也跟著得三高癥了。兒子說:就是就是。 除夕夜,我和孫女開玩笑說:初一早點起床接財神!孫女哈哈大笑說:奶奶您真逗!財神在哪里?您見過嗎? 稷 山 文 苑 孫秀蓮,微信名:秀秀。 稷山縣教師進修校退休。 喜閱各門類書藉,更愛詩歌散文。 喜愛大自然風光,包括白云,小草,偶爾拍照配詩,快樂自己。 愛家人更愛朋友。 點擊鏈接,閱讀昔日美文: ——發(fā)刊制作:薛前發(fā) 微信手機同號13293971786 顧問 :李駿虎 李云峰 總編:鄭天虎 后稷責編: 黃建中 散文責編: 黃國華 雜文責編: 王建文 小說責編: 薛文法 詩歌責編: 陳小明 發(fā)刊制作: 薛前發(f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