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茶,近期的年輕人能想到關聯(lián)詞,可能是珍珠奶茶、波波芋泥茶——快銷飲品的代名詞……但它們都不是正宗的中國茶,真正的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從萌芽于具有傳奇色彩的神農(nóng)時代,到興盛于唐宋時期,數(shù)千年的沉淀讓它馥郁醇香。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細細品味的是來自中國唐宋時期的茶香,一起來了解中國茶的燦爛歷史吧。 在中國古代,關于“茶”的雅稱有許多。 “茗”,在古書《爾雅·釋木》談到“檟,苦荼”時,晉作者郭璞留下注釋“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起初是指茶樹的嫩芽,后來逐漸泛指茶。在當代人們也會將“飲茶”一詞稱為品茗,更顯雅致。 “蔎”,在 唐代陸羽《茶經(jīng)》有注解:“揚執(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蔎。”同樣被用來代指茶。當然除了剛剛談到的兩個別稱,陸羽還在書中對茶的名稱做了總結:“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有趣的古人還根據(jù)茶的特點與品性起了不少生動形象的外號呢! “不夜侯”,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古人深諳此道,為此還留下了不少詩句。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國胡嶠在飲茶詩中贊道:“破睡須封不夜侯。” “滌煩子”,指飲茶能消除煩惱。唐代施肩吾有名句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逼渲芯晚灀P了茶這一能消除疲憊煩惱的特性。 “清友”,茶于文人亦是清新脫俗的摯友,流淌于他們的字里行間。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里延清友,迎風坐夕陽。”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有“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等句。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展示了茶的深厚底蘊。此外,還有“余甘氏”,“森伯”“瑞草魁”等等別稱。 ![]() 茶雖然稱呼百變,但其文字的規(guī)范寫法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質的書《廣韻》就開始了,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官修《開元文字音義》時就正式收入了“茶”字,專指茶樹和茶葉,再到陸羽寫《茶經(jīng)》時,就更普遍使用“茶”字,而較少使用與其相近的字,比如“荼”字。 ![]() 茶葉生產(chǎn)在唐宋期間處于興盛時期,在這個階段茶樹的培植體系逐漸完善。 唐代時期,產(chǎn)茶區(qū)域分布在全國的多個省,如在今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等地區(qū)。在《全唐詩》中談到茶葉栽培地區(qū)的作品有很多。 ![]() ![]() ![]() 種茶地域有講究,采茶方法也有講究,如在陸羽《茶經(jīng)》就詳細介紹了當時的方法:”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發(fā)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span> 另外,此時茶園和制茶工匠及采茶役工也紛紛出現(xiàn)。關于茶園管理和茶樹的種植技術,在陸羽的《茶經(jīng)》和唐末五代的《四時纂要》都有所提及,但僅限于“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和“耘治”等簡單字句。 ![]() ![]() ![]() 到了宋朝,茶文化更為普及,茶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種植茶葉的州達到六十多個,數(shù)量比唐朝時期多了幾倍。宋代名茶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當時"斗茶"之風盛行,也促進了各產(chǎn)茶地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種類也不少,如龍芽、方山露芽、五果茶、普洱茶、鳩坑茶、瀑布嶺條、五龍茶、真如茶、紫巖茶、胡山茶等等。 ![]() ![]() ![]() 在宋朝,相關茶培植的史書資料更為豐富,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宋徽宗趙佶撰寫的《大觀茶論》中“植茶之地,崖必陽,圃必陰”、“今圃家植木以資茶之陰”,北宋文豪蘇東坡寫過的詩句”細雨足時茶戶喜“,還有《東溪試茶錄》中提到的”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都展示了茶樹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 ![]() ![]() ![]() 在采茶時,茶人要用指尖或指甲速斷,然后將茶葉放于新汲的清水中,這反映了宋人對茶品質的嚴格要求。 當然,除了茶培植外,唐宋時期對茶具以及加工茶葉方法都有一套細致的系統(tǒng),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一一道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