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男樂與女樂有同等的歷史,但是在重男輕女的時代,作為娛樂的主角,還是女樂,在《舊京鴻印錄》文章中這樣寫到“古來劇曲,多用女樂”這確實是當時的一種寫照,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可以說就是男人的附屬品,被凌辱被壓迫,所以從當時整體社會審美來看,多用女樂也是合乎歷史的。 明代有教坊并有官制還有女樂會所,不難看出,至清朝之前,是允許女子演戲的,像當時主要的昆班,就有很多女子班社,為了滿足男性的需求,戲曲市場是以女性為主的也不足為怪。
在前面曾提到“他獨創(chuàng)的梆子腔很受歡迎”,這里有個問題,魏長生究竟唱的是什么?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疑惑的問題。 魏長生幼年學秦腔旦角,秦腔一路由西北進京,也融合了許多地方風俗,起了很多變化,所以我認為他的梆子腔應該是陜西梆子與山西梆子結(jié)合,并融入了京都一代的風俗而來,亦或是河北梆子的萌芽。 因為此時山陜梆子已經(jīng)流入河北,在清代有關(guān)記載中,稱其為秦腔或亂彈,直到1952年左右才改秦腔為河北梆子。因為年代久遠,么有任何的影音資料做參考,所以這個疑難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查詢有關(guān)文獻資料再研究。 ![]() ![]() 魏長生對戲曲最大的貢獻就是發(fā)明了貼片子與踩蹺。 ![]() ![]() ![]() 最早的旦角只是戴著網(wǎng)子,故也俗稱包頭,魏長生進行了改革,全梳水頭,與女人無異,《夢華瑣薄》和《燕云小譜》對此都做了詳細記載,成為梨園史料中重要一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