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泉縣以縣北之臨泉水故名。又據(jù)光緒《山西通志》,臨縣以縣城東臨湫水(又名臨川河)為名。 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屬太原郡。[1]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jiān)水縣。 東漢,復名臨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臨水縣并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東漢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初二年(221年),設置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兩晉時轄于離石,為匈奴占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zhèn)。 南北朝時期,北周時置烏突郡、烏突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改烏突為太和。 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縣屬離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宋仍稱臨泉縣、定胡縣,隸屬石州,屬河東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 金天會元年(1123年),復名為臨水縣,廢晉寧軍,屬石州。 蒙古中統(tǒng)二年(1261年),改臨水為臨泉,屬太原郡。 蒙古中統(tǒng)三年(1262年),臨泉縣升為臨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州降為縣,屬太原府。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歷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屬汾州府。 清因明制,縣屬汾州府,冀寧道。 民國廢除府州,縣直屬山西省轄,境內實行區(qū)所制,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q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臨縣解放,成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臨縣劃為10個區(qū)。同年10月,為抗日戰(zhàn)爭所需,將臨縣分為臨縣、臨南兩個縣,臨縣設7個區(qū),臨南設5個區(qū)。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臨縣,臨南合并,仍稱臨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屬興縣專署管轄。 1952年劃歸榆次專署(后改晉中專署)。 1971年組建呂梁地區(qū),劃歸呂梁地區(qū)。 1984年4—7月,改鄉(xiāng)(鎮(zhèn))村制。臨縣設10個鎮(zhèn),28個鄉(xiāng)。 2002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全縣設13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由呂梁市管轄至今。 2020年2月27日,經(jīng)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臨縣退出貧困縣。[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