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個標題, 你或許會感到我在開玩笑, 現(xiàn)在的孩子就知道玩, 只要你能讓他玩,恨不得連睡覺的時間都不要了。 一提學習就哭喪著個臉,就跟要他的命一樣, 這樣的孩子還會有精神壓力,那不是奇怪了?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現(xiàn)在的孩子不但有精神壓力,而且很大! 最近據(jù)報載: 一名17歲中學生因不堪忍受學習重負,竟然殺死了自己的生母! 今年17歲的徐力是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學生。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母親吳鳳仙是金華市食品公司職工。由于徐父長期在外地火車站工作,徐力從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成長的。母親吳鳳仙工資不高,就幫別人加工毛線衣賺點錢供兒子讀書,讓孩子過著“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時,徐力考進了學校的重點班,但高一上半學期排名全班倒數(shù)第二名。通過努力,高一下半學期,徐力一躍到了第10名。吳鳳仙喜出望外,要兒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排在班級前10名。然而,悲劇也就從這時候埋下種子。 去年11月底,吳鳳仙參加家長會議時得知,徐力這學期期中考試的成績排在班級第18名?;丶液?,吳鳳仙很生氣,狠狠地打了兒子一頓。徐力喜歡踢足球,吳鳳仙就說:“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斷?!敝貕褐碌男炝Ω械侥赣H對自己管得太嚴,而且母親提出的目標無法實現(xiàn),深感委屈和壓抑。 今年1月17日中午,徐力從學校回家吃完中飯后,想看會兒電視。吳鳳仙提醒兒子期末考試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說:“很難考的,不可能考得到?!蹦缸又g再次為學習發(fā)生頂撞。絕望中,徐力從門口拿起一把木柄榔頭朝正在繡花的母親后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徐力殺母案震驚了社會。在徐力就讀的金華四中,同學和老師們反映,徐力平時在學校十分刻苦和節(jié)儉,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性格文靜,初中時期一直是三好學生,初二就人了團;進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奮好學,集體活動很熱心,也樂于助人。他們不解地問:為什么這樣的好學生會干出如此暴行? 當?shù)赜嘘P(guān)專家認為,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孩子精神壓力過大,是導致這出悲劇的主要原因。金華市教委的人士認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家長對子女往往期望過高。子女考試不理想,就有一種愧對父母的感覺,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心理扭曲。 看來孩子的精神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成績,在我們最近進行的一次調(diào)查中,我們用9個題目來測試兒童的學習壓力,包括:我感到學習壓力很大、我討厭考試、我不喜歡考試后排名次、我對我的學習沒有信心、我對學習沒感到快樂、我總覺得學習太難、作業(yè)太多總也做不完、我總沒時間玩、我沒時間做我感興趣的事情等。 兒童在學習壓力量表上最低分可得9分,最高分可得 36分。當然,分數(shù)越高,說明獨生子女的學習壓力越大。 統(tǒng)計表明: 低分組獨生子女占獨生子女總數(shù)的29%; 中等分組占48.6%; 高分組占22.3%。 它說明,29%的獨生子女學習壓力較小或者說沒有什么學習壓力,22.3%的獨生子女感到學習壓力很大。其余的獨生子女介于有壓力和無壓力之間。 在學校里,學習成績是非常重要的。統(tǒng)計說明,獨生子女學習成績越低,則學習壓力越大,而且學習壓力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有不利影響。 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對積極的人格特征成就需要和持久性需要,它有反面的影響,即學習壓力越大,成就需要和持久性需要越低。 另一方面,它對消極的人格特征謙卑需要和攻擊性需要有正向影響,即學習壓力越大,謙卑需要和攻擊性需要越強烈。 據(jù)最新的醫(yī)學研究表明,孩子的精神壓力過大,還有可能引起身體的不良反應。 天津天和、兒童、紅橋、和平等4家醫(yī)院的醫(yī)生,最近連續(xù)對8名因在課堂中或擠眉弄眼、或打嗝干咳、或四肢抖動、或目光散亂、或自言自語而送來診治的小學生診治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并非“不遵守課堂紀律”,而是由于學習緊張、心理壓力過重而導致的一種神經(jīng)性紊亂綜合癥引起的。 一名五年級男生,從半年前開始一走進教室就覺得嗓子奇癢、吞咽困難,上課時經(jīng)常干咳不止,影響了課堂紀律。 學生家長開始誤以為他存心搗蛋,幾經(jīng)教育仍無“悔改”后引起重視。家長帶孩子到醫(yī)院進行多項檢查和化驗,均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性病變。后在天和醫(yī)院被確診為神經(jīng)性咽堵綜合癥,這主要是學習緊張、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經(jīng)過醫(yī)生10天的針灸并輔助心理治療,該生終于停止了干咳。 據(jù)了解,心理壓力大者受傷后還不易痊愈,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大為降低。美國俄亥俄州醫(y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心理壓力小的人,體內(nèi)一種稱為INTERLERI~UKINL貝塔的類激素物質(zhì)分泌量明顯少于心理壓力大的人,而這種物質(zhì)與人體的免疫力和傷口愈合能力有關(guān)。 心理壓力過重還容易產(chǎn)生心理障礙引發(fā)抑郁癥。據(jù)有關(guān)研究資料表明,我國目前有相當數(shù)量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礙,初中生13.76%,高中生18.79%。據(jù)調(diào)查某中學1015名學生中20.23%的同學被抑郁、焦慮、緊張、自卑、怯弱、畏懼等情緒所苦。 一個心境煩悶、情緒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興致及充沛的精力去從事復雜細致的腦力勞動,出現(xiàn)注意、記憶困難及思考力遲緩是十分自然的現(xiàn)象,就像一個腿受傷的運動員參賽成績下降。他需要慰勉與治療,不是“橫眉冷對”。腿傷,人人知疼,而心中的傷有誰能理解呢?對自己要求很嚴又面臨學習困難、卻不能為親人、甚至自己的同學們(尤其是優(yōu)秀生)所理解,內(nèi)心痛苦可以想象,他們和你一樣,苦苦掙扎一無所獲。因為未能解除原因——心理障礙,抑郁癥。 當學習成績下降又并非本人不努力時,父母、老師的批評等于雪上加霜。心理壓力越大,學習效率越低,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于尚未具備心理承受力的青少年、容易悲觀或輕生。 大、中學生中的抑郁癥并非少見,學習困難可能只是一種首發(fā)或伴發(fā)的癥狀。曾有一位初三女同學因患此癥而未能畢業(yè),休學五年,流了五年淚,治療后又恢復了學習能力,她嘆道:“我五年前能來看病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學三年級了?!?/span> 醫(yī)生呼吁家長和教師們對這一現(xiàn)象給予高度重視,孩子的精神壓力的來源是學習成績,那么精神壓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學校里同學之間的競爭以外,恐怕主要來自于我們家長。 如今的年輕父母對子女不再有長輩那種“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陳舊觀念,靠體罰孩子而達到家教目的的做法,已被大多數(shù)父母放棄。但是,一些年輕父母因望子成龍心切,或有意、或無意,采取諷刺、挖苦、揭短等手段,使孩子在精神上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傷害,我們姑且稱之為“精神虐待”。 那么精神虐待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呢? 對孩子實施精神控制。一些家長為使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學??嫉礁叻?,在家中除了學校布置的大量的家庭作業(yè)外,不是請家庭教師,就是找來各種各樣的復習題讓孩子做。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家長用習題填得滿滿的,沒有一點時間用來想自己的事,孩子對此是苦不堪言。 “生活中最高興的事情是玩,最煩惱的事情是學習壓力”。在不久前結(jié)束的全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調(diào)查中,多數(shù)接受調(diào)查的孩子對問卷上僅有的兩道自由回答題作出以上回答。 警告、恐嚇。家長對孩子講得最多的話不外乎是:“這次考不好,就不給你買玩具”;“你不好好學習,就休想到公園去玩”。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有的孩子的學習動力變成了只是為了達到某些具體的目的。有的孩子提到學習就感到焦慮不安。“考試不及格”、“考砸了”等詞匯像黑壓壓的烏鴉整天盤旋在孩子的腦海。 缺乏鼓勵,故意貶低孩子的能力。一些家長為刺激孩子加油學習,故意用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長處相比,甚至在大眾場合,不顧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缺點冷嘲熱諷,認為這樣孩子就會因害羞而把學習抓上去。 不讓孩子與別的小伙伴結(jié)伴。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最重要的交流對象是幾個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兒童只有在同伴交往中,才能學會抑制內(nèi)心的侵犯活動,控制適當?shù)男袨?,以及學會在必要時如何適當?shù)貓猿肿约旱臋?quán)利和愿望,可一些家長卻無視這一點,認為孩子與別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浪費時間不說,還會玩散了心,影響學習。在節(jié)假日,將孩子關(guān)在家里不許外出,使孩子沒有機會與伙伴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那么,家長為什么在精神上虐待孩子呢? 一是高期望值,使父母對孩子要求越來越嚴。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高期待已成為困擾我國年輕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緒。上海市的一項最新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幾乎是100%的家長認為最高興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好;最惱火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差。80%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成為腦力勞動者。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如此之高,是造成對孩子精神虐待的心理動因。當他們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并沒有他們要求的那樣高時,當他們看到孩子沒有按照他們設計的模式發(fā)展時,他們著急了,于是不擇手段對孩子實施精神鉗制。 二是心理知識貧乏,家長并不了解孩子。 一些家長視孩子為沒有感情、沒有個人意識、沒有獨立思維的“小孩兒”,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的言行,孩子必須按照父母設定的程序去言、去行,稍越雷池半步,就會大聲對孩子說“不”。孩子的一點點空余時間都被家長剝奪,他們與父母交談,也是高高地抬著頭“匯報思想”式的;他們要接受父母對考分的一次次質(zhì)問,對壞成績的一次次“聲討”。 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傷害,可能比肉體上受虐待的兒童更大。這一切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將是永遠也抹不去的陰影。反映在學生行為上表現(xiàn)為厭學、出走、自殺、早戀、打架、罵人等。 孩子的心理問題,無不可以上溯到家長對孩子造成的精神壓力上。孩子的精神負擔重,自行活動時間少,不與小伙伴交往,缺乏天真活潑的環(huán)境,就會導致不愛說話、不合群、孤僻、冷漠、缺乏適應能力、靦腆怯生。 孩子的精神受鉗制,沒有自己的思想空間,沒時間自由地想像,自由地創(chuàng)造,就會使孩子創(chuàng)造的花蕾過早地凋謝。同時,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及時鼓勵,經(jīng)常受到諷刺、挖苦,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用其他變異的手段滿足自己的自尊心的需要,既有害社會,也有害于個人。試想,缺乏自尊、自信,缺乏創(chuàng)造性,不合群、性格孤僻、膽小的孩子能健康成才嗎? 管教孩子是天下父母的重任,是一門學問,它還應該是現(xiàn)代父母的必修課,最關(guān)鍵的是必須先具備一個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 ——學習如何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犯錯誤的孩子,千萬不要怒不擇言。 ——學習使用正面鼓勵的語言與孩子溝通,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言語與他們交流,切莫高高在上,隨意訓斥。 ——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多運用身體語言以促進親子關(guān)系;用以身作則去強調(diào)和堅持某些基本的人生準則,比用語言向孩子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切莫禁止孩子不做的,自己在我行我素地做,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卻不做。 ——學習如何在孩子學習上出現(xiàn)偏差時,為孩子指出一條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切莫一味指責。 ——學習接納孩子,盡管犯了錯誤,仍嚴守“只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讓孩子知道家門永遠為他而開,切莫說:“你真笨”、“朽木不可雕”、“你這樣下去是沒有出路的”。 - 作者 - 專家說事,是一個專家團隊,作者們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工作經(jīng)驗和教育心得,借鑒國內(nèi)外典范事例和先進理論,深入淺出,對日常生活中父母們經(jīng)常發(fā)生的認識上的誤區(qū)、方法上的錯誤以及種種疑難困惑做了細致的探討與分析,并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供父母視實際情況參考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