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手機已經(jīng)普及,手表的功能也逐漸發(fā)生改變,原來是計時工具,現(xiàn)在更多是裝飾品。普通手表的作用,基本被手機取代,只有高端手表,還作為身份的象征,以一種奢侈品的方式存在。而退回幾十年之前,手腕上有一塊手表,還是件很難得的事情。我記得很清楚,1977年的時候,才第一次戴上了手表。  實際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不要說手表了,當時的膠東農(nóng)村,家里有座鐘的都不多。那個時候,大多農(nóng)民是白天看太陽,晚上望星星,通過這種方法來判斷時間。家中門框和木頭窗欞子的陰影是定時間的依據(jù)。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一句通過星星的位置來判斷時間的諺語,叫做:“正月十五紡棉花,一瞎黑一個‘孫’響”?!皩O”指的是天空“三星”(獵戶座,每年一月底二月初晚上八點多的時候,獵戶座內(nèi)連成一線的三顆星正高掛在南天,所以有句民諺說"三星高照,新年來到")。農(nóng)歷正月一黑天、夏天天亮的時候就在正南方。此諺語是埋汰那些往日紡棉花的懶老婆,本來天一黑三星就正南,哪里還算是勤快熬夜呢?再則,以往鄉(xiāng)村人,還以喂幾合(幾次)牲口為時間依據(jù)。如冬季喂兩合牲口,就是八點多鐘。還有以雞叫(稱雞打鳴)三次為準,就是好亮天了,起身上山。 以往我也是通過這些方式來判斷時間,直到結婚以后,才養(yǎng)成了看鐘的習慣。1968年我結婚時,一切用品都是憑票證供應。每年每人棉布票3.3尺,鐘表類需購物卷。那時結婚流行的就是“一扭”“三轉(zhuǎn)”“四不動”——收音機、縫紉機、手表、自行車、四間房。當時,我的妻子桂蘭特意留下了16元錢,后來添置了一口小鬧鐘。 隨著生活的逐漸改變,后來家里又增加了一口威海產(chǎn)掛鐘,那日夜定時當當響的報時聲使寂寞的家庭有了活力和生機。 1975年我的工作崗位調(diào)整,每日下鄉(xiāng)出差占了工作的大半時間,尤其是乘車出差為了不誤車次,往往多次向身邊的人詢問時間,真是有點不好意思。每當看到別人將手腕一伸露出那閃光的手表時,內(nèi)心那羨慕的心情就甭提了。1977年他人有一只聊城產(chǎn)的紅盤子泰山牌手表,以30元的價格轉(zhuǎn)讓給我。這是我第一次戴手表。那天我特興奮,當自己的手脖子上也有了手表,心情幸福得真是無法形容。幾十年過去了,家中的鬧鐘到掛鐘再到石英鐘,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數(shù)碼電子鐘代替。那當年心愛的聊城表早已經(jīng)離崗不知去向了。我最后的一只電子表只是出門乘車時偶爾戴上,平日看時間也主要靠手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