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朝末年,山東省境內(nèi)曾設有兩個巡撫,一個是駐地在濟南的山東巡撫,主管山東內(nèi)陸,一個是駐地在登州的登萊巡撫,轄區(qū)主要為登州、萊州兩府(后期青州也一度納入)。  明末,后金在關外興起,遼沈失陷之后,為了防止后金進一步擴張,明廷構筑起海陸兩大防線。陸上就是以山海關、寧遠、錦州為中心的關寧防線,海上就是以旅順、皮島以及膠東半島的登州、萊州為依托的登萊防線。因為兩者之間有一定距離,為了方便指揮,兩邊各有巡撫,陸上為遼東巡撫,海上為登萊巡撫。據(jù)《明史·職官志》記載,登萊巡撫一職,設置于明天啟元年,全稱為“巡撫登萊地方贊理軍務”。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整個天啟年間,雖然官員換了好幾任,但登萊巡撫這個職位一直沒有變化。不過,到了崇禎朝之后,情況發(fā)生了改變。 崇禎二年,時任登萊巡撫孫國楨去職,這時明廷并沒有選派繼任者,而是下令停設登萊巡撫。明廷為何會下這樣一道命令?是因為登萊防線不重要了么?事實并非如此。根據(jù)《明史》的記載,崇禎二年,登萊巡撫的停設,是因為明廷采納了袁崇煥的建議。袁崇煥,眾所周知,是明末的抗清名將,關寧防線的構筑,他有很大的功勞。那么,他為何要建議停設登萊巡撫呢? 屁股決定腦袋,袁崇煥的建議,主要與他當時的身份有關。袁崇煥在天啟年間雖然多次擊敗后金軍,但在末年卻遭到冷遇。崇禎皇帝繼任之后,聽取朝臣建議,認為袁崇煥為經(jīng)略遼東的不二人選,召他入朝商討對策。袁崇煥喊出“五年復遼”的口號之后,崇禎皇帝相當高興,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用現(xiàn)在的詞來說,袁崇煥相當于環(huán)渤海區(qū)域的總管。指揮軍務,關鍵在于事權統(tǒng)一。袁崇煥認為,自己是督師,下面再有兩個巡撫,指揮起來并不方便。因此建議朝廷裁撤在遼東和登萊設立的巡撫。當時,遼東巡撫為畢自肅,登萊巡撫為孫國楨?!睹魇贰ぴ鐭▊鳌份d:“自肅既死,崇煥請停巡撫,及登萊巡撫孫國楨免,崇煥又請罷不設?!碑敃r明廷正要倚靠袁崇煥,因此這兩條建議均通過。值得一提的是,從史料記載來看,當時去職的登萊巡撫孫國楨,與魏忠賢的閹黨有些瓜葛,《明史·魏忠賢傳》記載:“總督張我續(xù)及孫國楨……輩,佞詞累牘,不顧羞恥。忠賢亦時加恩澤以報之?!币簿褪钦f,孫國楨經(jīng)常上表阿諛魏忠賢,他之所以能擔任登萊巡撫,未必是因為有能力,而是沾了魏忠賢的光。因此,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之后,朝廷整肅閹黨,孫國楨很有可能是受此波及而去職。 登萊巡撫停設之后,袁崇煥統(tǒng)一了事權,以往他的活動區(qū)域主要是在關寧,這時也逐漸開始泛舟海上。崇禎二年,袁崇煥率軍進入登萊防區(qū),在雙島(遼東旅順境內(nèi))與毛文龍見面,持尚方寶劍誅殺之,解決了他認為的“尾大不掉”問題。 然而,沒有后顧之憂的后金軍,趁此機會入塞襲擾京師。崇禎皇帝遷怒于袁崇煥,將之下獄,最終處死。人亡政息,袁崇煥死后,崇禎三年,明廷下令重新設立登萊巡撫。但好景不長,崇禎四年、五年,在登萊巡撫孫元化任上,發(fā)生了舉世震驚的孔有德之亂??梢哉f,明末很多大事件,都直接或間接與登萊巡撫有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