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為了生存、繁衍和發(fā)展,祈望有"保護神"來保佑本氏族部落能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和自然災害。因此,古人們便把和自己部落有密切關系的動物作為本氏族的崇拜物和象征,其圖案形成為氏族的徽章,后人稱之為"圖騰"(其詞源為美洲原住民語Totem)。 古時人們一方面與敵人和自然災害進行長期殊死斗爭,另一方面在思維意識上,逐漸對"萬物有靈"的觀念不斷升華,許多動物被視為"神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氏族間的吞并,"神物"圖案也隨之日臻完整、美化,出現(xiàn)了諸多虛擬的神物,并且附會其許多"美德"和"祥瑞傳說"。故而,代表氏族部落的圖騰,成為群眾喜愛的"吉祥神物",世代流傳不息。 中國是一個崇拜龍的國度,中華民族號稱龍的傳人。這在古往今來的中國語境中,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歷史常識。 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于龍的圖騰崇拜,不過從形態(tài)造型的角度分析,卻有很大的區(qū)別。大體上說,可分為四類: 1.以濮陽蚌塑為代表,其造型特點與鱷魚類似,因為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蚌塑虎形,古有降龍伏虎的神話,故被認為是較早形態(tài)的龍。 2.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陶器上的鯢形紋,鯢即娃娃魚,是一種普遍分布于中國南北各地深山溪谷中的兩棲動物,以其本身怪異的形象、聲若兒啼,具有天然的神秘感,成為龍形象的靈感來源之一。 3.遼西趙寶溝文化遺存的陶器上,精工繪制的鹿、豬和鳥的圖形紋飾,即可視為原始形態(tài)的龍。 4.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陶寺遺址等文化遺存中的獸首蛇軀玉龍、石龍和繪制在陶器上的彩繪蜷體蟠龍紋造型。這種形象的龍,從時間上看,從紅山文化到商、周時期,歷時3000余年,從空間上看,從東北中部到江淮流域,橫跨遼河、黃河、長江三大水系,遍及中國南北,成為中國早期龍神形象的標準形態(tài)。 甲骨文"龍"字最初原型,便是起源于紅山文化蜷體龍,所不同者,在于有鹿首、豬首和鳥首之分。后來出現(xiàn)的凌家灘玉龍、石家河玉龍、陶寺蜷體彩繪龍以及商代玉龍,其整體造型風格都受到紅山文化蜷龍的影響。 龍的原型是什么?似乎越討論說法越多。其中,王東先生在《中國龍的新發(fā)現(xiàn)》一書中列舉了蟒蛇、鱷魚、蜥蜴、鯉魚、娃娃魚、馬、牛、豬、鹿、羊、狗、虎、鷹、恐龍、云、閃電、黃河、星象諸說,此外在其他書籍中還有極光、龍卷風、彩虹、河馬、松樹等說法。結(jié)合紅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得知中國最早的龍的標準形態(tài)便是獸首蛇軀,基于現(xiàn)實動物,但又不是某種特定動物發(fā)展出來的,而是合體的、人文的,集各種神威于一身,是整合各種靈物崇拜的升華,成為統(tǒng)轄眾多神靈的大神,因此龍的出現(xiàn),意味著統(tǒng)一宗教觀念的出現(xiàn),這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當時正處于采集漁獵向定居農(nóng)耕過渡階段,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中國古代龍崇拜禮俗的起源,應該追溯到之前的漁獵人經(jīng)濟時代,所以龍的最初神格基本上與農(nóng)業(yè)無關,不是通常所說的水神,更不是農(nóng)神。 漁獵時代人們依以為生的實際是各類野生動物,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興隆洼文化中,就存在著源遠流長的豬、鹿、鳥、蛇崇拜的文化傳統(tǒng),從龍兼有原始的豬神、鹿神、蛇神和其它諸神的屬性以及受到的極其崇高的禮遇程度來看,龍的神格具有萬物之神的性質(zh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至上之神。隨著農(nóng)業(yè)時代的到來,龍才具有相當于后世天神的神格,被稱為"帝德"和"天威"的標志。 《說文解字》中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因此中國人認為,龍有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即"通天"。在古代專制社會里,帝王們都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樱?,就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xiàn),龍由此成了皇權(quán)的象征,只有皇帝的器物、衣物才能用龍紋。 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皇權(quán)不復存在,但龍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象被保留了下來。龍威武雄建,儀態(tài)變化萬千,是若干動物之美的集合,且能走會飛,善于游泳,又能興云降雨,這一藝術創(chuàng)造,不能不令世人贊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造型和浪漫的創(chuàng)作能力。人們還分別賦予龍的各部分以深刻寓意:角似鹿象征長壽,頭似駝象征寶貴吉祥,頸似蛇象征靈活機敏,腹似蜃象征氣節(jié),眼似蝦象征聰明智慧,鱗似鯉象征護衛(wèi)自身,掌似虎象征威嚴英武,耳似牛象征勤勞善良,爪似鷹象征勇敢果斷。 ![]() 2020年6月28日 庚子年五月初八 資料來源 I圖書類 郭穎編著《翡翠品鑒與投資》,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 姚曉剛、喬羽編著《翡翠投資收藏三百問》,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宋世義等編繪《中國玉雕圖譜》,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鄭銀河、鄭荔冰編著《吉祥龍》,福建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II期刊類 孫機《蜷體玉龍》,《文物》2001年第3期 田廣林《紅山文化與中國古代崇龍禮俗的起源》,《文化學刊》2010年第1期 孫妙凝《中華文明探源----紅山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3月18日 微頭條@天津博物館 III視頻類 觀復都嘟《龍的演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