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熱天的,很多人覺得不管出不出門,整個人都“濕漉漉”的,其實這與濕氣太重有關。中醫(yī)認為, “暑必挾濕”、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所以,一到夏天,祛濕成了養(yǎng)生的主題。不同體質的人祛濕時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方法選擇錯誤,還可能加重濕邪入侵。 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很大,不同的個體在機能、心理上存在著各自的特殊性,這種在生理上的特殊性便稱為體質, 針對三種常見體質,要使用不同的方法祛濕。 虛寒體質 辨別虛寒體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這類人一般嘴唇都比較白,舌苔也偏白偏淡,他們只要稍微吃點寒涼食物,就會覺得胃部不適,一般常見于 女性。虛寒體質者 畏寒喜熱,喜靜少動,精力偏弱,容易生病,可通過以下方法 溫陽散寒,健脾化濕。一些偏熱性的藥材,比如我們常見的 姜片、陳皮、花椒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01 泡腳 上期毒五月,用好這 3 招,給身體祛濕毒、防病疫! 中有提到泡腳祛濕,因為雙腳被譽為人的“第二顆心臟”,密布著六大經(jīng)脈和穴位,用溫水泡腳, 在水中適當加入藥材效果會更好,能刺激經(jīng)絡,振奮人體臟腑機能,有助于祛除暑濕、增進食欲、改進睡眠質量。 但是要注意的是:水溫要控制在40℃左右,尤其是 糖尿病患者,因其末梢神經(jīng)對溫度不敏感,水溫不可過高,以免燙傷。 02 茯苓陳皮茶 ?? 取茯苓5克、陳皮2克,洗凈后,用熱水浸泡10分鐘,代茶飲。 茯苓味甘淡、性平,《用藥心法》中說道:“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陳皮味苦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作用。 內(nèi)熱體質 這一類人的體質也很好分辨,表現(xiàn)為怕熱,容易長痤瘡,急躁易怒,口苦口臭,尿色發(fā)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膩。這類體質者可通過以下方法清熱祛濕。應多吃 苡仁、杏仁、薄荷、檳榔、綠豆、扁豆、蓮子等偏涼的藥膳。 01 黃芩茶 ?? 取黃芩5克、山楂 10克,煎煮 10分鐘,再放入陳皮、荷葉各 5克。 黃芩是《清宮醫(yī)案》里最常用的藥材之一,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力強;山楂在《本草綱目》中被這樣描述:“治脾虛濕熱,消食磨積,利大小便”;荷葉可清熱解暑,升發(fā)清陽;陳皮理氣燥濕,共同達到清利濕熱、理氣消食的功效。 02 按壓陰陵泉穴 位于小腿內(nèi)側,膝下脛骨內(nèi)側髁下方凹陷中, 每天按壓2次,每次 5分鐘 ,能 健脾清熱利濕。 虛實夾雜體質 這類人既有虛寒表現(xiàn),又有內(nèi)熱表現(xiàn),既怕冷又容易上火。采用兩種或多種祛濕食材組合使用,可避免過于寒涼或溫熱。 01 辛涼飲 ?? 取薏米30克、藿香 3克、佩蘭 3克、白豆蔻仁 3克,將薏米煎煮半小時,然后用薏米水沖泡另外 3種原料即可。 薏米味甘淡性涼,《本草綱目》記載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藿香味辛,性微溫,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佩蘭味辛性平,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白豆蔻仁味辛性溫,可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02 運動排汗 排汗是祛濕的最好辦法,夏天進行適當?shù)倪\動,可以讓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fā)汗,讓末梢的微循環(huán)打開,繼而濕邪之氣隨著汗水排出體外。比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有氧排汗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 清苓杞飲 趕走暑濕,清爽一夏 入夏心臟易中“毒”,2穴1經(jīng)多按要牢記 |
|
|
來自: 昵稱17447218 > 《MM預防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