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孩子的情緒引導”的話題,真的是怎么寫都不嫌多,相信看過各種育兒書的你們都知道:情緒管理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可是話又說回來,有幾個大人能夠真正看清、認識自己情緒呢? 為人父母的我們從小的情商教育是缺失的,很多媽媽都跟我留言過一直以來覺得情緒是個壞東西,需要不斷被壓制。尤其是當孩子哭鬧不止時,自己內心沮喪挫敗感就通通襲來,或者以為孩子無理取鬧時,無法控制地對著孩子咆哮,過后又自責萬分地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底失敗的媽媽。 我發(fā)現(xiàn)很多媽媽跟我傾訴的時候,都在關注“我怎么會那么對待孩子,我應該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緒,如何讓自己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不發(fā)脾氣”。 其實,我們需要換個角度看待情緒,情緒是人類不斷進化出來的產(chǎn)物,動物沒有人類這么復雜的情緒。 情緒本身是對人有益的,它其實是一種信號,在用刺激人心理的方式傳遞給人一種必要的信息。 所以我們需要跳出自責的怪圈,去解讀情緒,去挖掘那個必要的信息,才能夠真正認識情緒,從而對自己也對孩子做到情緒管理。 我最近翻了本書——《一本小小的情緒管理書》,正如它的書名一樣,它很薄很好讀,完全沒有啃大部頭的死磕,但是我發(fā)現(xiàn)書中的指導卻非常受用。 作者選了幾種生活中常見的,并且容易影響我們的心理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情緒進行解析。今天這篇,我就挑選在育兒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都容易產(chǎn)生的四種情緒來給大家展開說一說。 焦慮 首先想寫“焦慮”,是因為它放在當今的時代真的太普遍了,“育兒焦慮”、“婚姻焦慮”、“工作焦慮”,“未來焦慮”,幾乎可以說沒有人不焦慮。 另外一點原因,不同的情緒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一種情緒若得不到排解,會累積變化,然后轉變成另外一種情緒,而焦慮是我接下來要寫的幾種情緒的起點。 前面寫道,每種情緒都有它的語言,有它想傳遞給你的信息,那么焦慮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下面來一步步解開答案。 在心理學領域,焦慮是人大腦的一種對抗?jié)撛谛晕C的積極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人的某些需求沒有滿足時,大腦就會啟動這個機制,然后讓我們表現(xiàn)出焦慮不安。 那么要對抗的這種“潛在性危機”是什么呢?從最深層次來講,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不確定性,自我懷疑自己的安全感,價值感。 當嬰兒開始有了自主意識,想要探索世界,可是又有很強的不確定感,感到自己無能為力,這種對自我的不確定會表現(xiàn)為焦慮。 當你的孩子總是難以入睡,無法自我安撫,一到睡覺就用哭鬧的方式,哭到上次不接下氣才累的睡著。你每次吃完晚飯,還沒帶孩子入睡就開始心神不定、惶惶不安,這些也是焦慮。 會產(chǎn)生焦慮的情況真的很多很多,它們也被分成了不同類型,在育兒過程中的焦慮一般有目標缺失焦慮和有明確指向的焦慮這兩種類型。 我們總是提到的“育兒焦慮”其實就是一種目標缺失焦慮,這種焦慮是彌漫式的,你會感到焦慮,卻常常不知道自己因為什么而焦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缺少明確的目標。 看見別人家的娃上了輔導班,別人家的娃已經(jīng)在學認字,別人家的家長帶著娃出門旅游······這些通通會讓你感到焦慮,因為你不知道育兒的中你到底需要什么,想達到什么目標,所以就方方面面都想跟別人家娃作比較,很容易被大環(huán)境牽著走。 這種焦慮怎么破?當你了解它,你就知道其實“育兒焦慮”就是個信號,在提醒自己,找到一個目標,并開始踏踏實實去計劃和實現(xiàn)它。 比如你在焦慮娃的英語啟蒙,那么就去了解英語啟蒙,查詢它的關鍵期、合適的啟蒙方式、可用的資源等等,然后制定一個具體明確的目標,假設是一年刷完一套分級閱或者讀廖彩杏書單。那么在這個一步步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你的焦慮就會得到緩解。 插圖來自Camellie 相對于彌漫式的、不知道焦慮啥的目標缺失焦慮,還有一種就是你的焦慮像箭頭一樣指向某一事物的“有明確指向的焦慮”。 上面寫到的孩子無法入睡,家長一接近入寢時刻就焦慮不安,就是這一類型。那面對這種焦慮又該怎么辦呢? 說下大家都經(jīng)歷過的高考就很容易理解,基本上高考之前,所有考生都會進入焦慮狀態(tài),只不過嚴重程度不同,那什么樣的學生焦慮最輕呢?一種是對考試不抱任何期望的,另一種是成績相當好有十足把握的。 其實所有生活中的這類焦慮的破解之道就如同這兩類考生,要么降低對目標的重視程度,要么提升自己掌握目標的能力。 對孩子哄睡會焦慮不堪就是在暗示你,一方面你需要調整對孩子自主入睡的心理期待。 入睡困難是低齡寶寶的常見問題,他們的大腦發(fā)育水平讓他們還難以進行自我安撫,而且每個孩子情況各不相同,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睡眠問題一定會好很多,如果你能了解這些,那么一定會壓力釋放、焦慮減少很多。 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去學習孩子的睡眠規(guī)律,以及有助于ta進行入睡的方法,如通過遮光窗簾、音樂白噪音、睡眠儀式等等,讓孩子更容易入睡些。 所以說,如果讀懂“有明確指向的焦慮”暗藏的這些信息,你就會明白自己需要提高相應的能力了,并且在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強大。 如果你沒有讀懂它,任焦慮發(fā)展,那么它就會繼續(xù)惡化,轉變成下一種我要寫的情緒“恐懼”。 恐懼 先簡單直接地來給大家上定義!在心理學上,恐懼是指人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擔驚受怕的強烈情緒體驗。 恐懼釋放的信號是,我們當前解決問題的資源、力量或者策略不夠了,所以我們成人感到恐懼時,需要思考的是通過組織資源、調整策略或者調動力量來重新解決問題。 而孩子的能力和力量都還薄弱,因此很容易對很多事物表示恐懼。此時,我們應當充當孩子的資源、孩子的力量,幫助他們化解恐懼。 對于未知的不確定,使孩子害怕去幼兒園,我們可以幫助ta把未知轉化成已知,帶著孩子去幼兒園參觀,讓ta熟悉接下來生活的環(huán)境,通過角色扮演等預演在幼兒園可能會發(fā)生的情境。 恐懼的情緒得到支持和疏導,它就會自然而然消失了,因為恐懼出現(xiàn)的“目的”達到了:本來就是在告訴你和孩子,力量不足需要尋求幫助了。 插圖來自Camellie 那如果沒有得到支持呢?它便會逐漸發(fā)展變化,程度也越來越嚴重。 前文提到了,對某個明確的事物產(chǎn)生焦慮,那么此時恐懼的情緒就偷偷冒出了小芽,我們可以把它描述為擔憂。 比如一個小孩在公園溜達,一只狗突然竄出來對著孩子汪汪大叫,孩子自然會嚇一跳而轉向大人。那么接下來,ta就會擔心那只狗會不會再出來,自然的本能讓ta想逃離這種情境,可是又無能為力。 如果大人這個時候抱起孩子,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然后給ta解釋狗的行為,可以的話一起觀察或者撫摸狗,還有告訴ta如果害怕就抱住媽媽之類的。那么孩子下次遇見會明白自己并沒有危險,知道了自己有能力處理當前的情況,恐懼感便會消失。 可惜有些家長不去疏導孩子情緒,卻喜歡利用這一點來“保護”孩子,“狗會咬人的,你不要去惹它?!?/span> 或者對玩得不肯回家的孩子說:“快點走吧,不然等下那只狗又跑來了?!?更不可思議的,我甚至聽過老人對著不聽話的孩子說:“如果不聽話,等下狗就會來咬你了?!?/span> 于是,本來僅僅是對“狗突然竄出來叫”的這一次事件的擔憂,就會發(fā)生固化,從而對所有的狗產(chǎn)生了恐懼情緒;若在固化以后還是沒有得到處理的話,恐懼就會開始泛化,對于一切會讓ta聯(lián)想到狗的事物都會產(chǎn)生恐懼,也就是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我印象很深的初中時一個同學,她非常害怕狗,遠遠看見狗就會尖叫逃走,后來她告訴我她不僅怕狗,甚至害怕一切有毛的東西,就連看見毛桃也會心里發(fā)毛。 恐懼情緒沒有被得到解讀,就會固化泛化不斷發(fā)展,有時候好像消失了,但它其實一直在那里,日后受到某方面的刺激,就會用一種轉變爆發(fā)的方式來釋放恐懼,那么這就產(chǎn)生了“憤怒”情緒。 憤怒 大家肯定很奇怪,為何說憤怒是恐懼的蔓延?我覺得我的一個閨蜜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就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 有次閨蜜帶她娃小Y去上獨立早教課,課上得好好的,可誰知突然間聽見教室里傳來小Y的哭聲,然后看見老師抱著崩潰的小Y出來了,情緒激動的小Y憤怒地對著老師不斷地亂抓亂撓。 問了緣由,說小朋友排隊玩一個項目,小Y好奇地要走到前面去看,老師請小Y回去被拒絕后,老師準備抱起他回去,結果上一秒都沒事的小Y一被抱起就開始突然情緒崩潰,老師無奈只好把他抱出教室交給媽媽安撫,看見要抱他出門,小Y便更加激動了。 閨蜜說她本來百思不得其解,壓根沒搞懂一直脾氣很好的小Y憤怒的點在哪里。直到后來又有一次,他們去逛街,小Y累了要抱抱,媽媽也累得不答應,于是小Y坐在馬路邊不肯走,媽媽擔心危險一把抱起小Y,小Y又突然開始憤怒地撓起了她的手臂。 閨蜜突然恍然大悟,想起了一直以來對待行為不當,說了也沒改的小Y時,她都是一把抱起小Y到房間,讓他先冷靜下,有幾次閨蜜自己也非常憤怒,便自己跑出來平靜,任由小Y在房間里哭。 后來,閨蜜非常自責地跟我說,她現(xiàn)在完全懂了小Y的憤怒都是來自之前獨自在房間里的恐懼。 明白了這一點的話,那么我們也自然就能讀到憤怒傳遞出的信號,它同恐懼一樣,表示解決問題的力量不足了,需要尋找更多的力量;不同于恐懼時的逃避本能,憤怒的產(chǎn)生還是身體在力圖調動體內的潛能來應對當前的問題。 插圖來自Camellie 相信提到憤怒時,每個父母都能腦補出很多畫面,不像前面寫到的焦慮和恐懼,家長常常都不易察覺到,而當孩子憤怒時,那個氣勢真的是排山倒海,伴隨哭嚎、打人咬人、砸東西······這種強烈的對外攻擊性經(jīng)常讓父母們抓狂。 不過,不管父母們多么想壓制住這個現(xiàn)場,請一定要允許孩子把憤怒釋放出來(當然要逐漸引導孩子以安全的方式)。如果被壓抑,無法經(jīng)歷和表達憤怒的話,ta便有可能把攻擊性向內指向自己,選擇自我傷害。 說到這里,我想你們的腦海里肯定跟我一樣,閃過最近接二連三報道的孩子自殺的悲劇,讓人不禁唏噓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警醒自己要給孩子向外釋放情緒的通道。 易激惹 最后來說的這種并不算是一種情緒,嚴格來說它是一種狀態(tài)。 會不會有某些時候,那些讓你平時一笑了之的小事情都會讓你動怒?這其實就是你正處于“易激惹”狀態(tài)中。 要理解這種狀態(tài),可以先想象一個“情緒容器”。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往里面填充,焦慮、恐懼、憤怒等等,情緒容器慢慢累積,當它接近上限時,情緒也就容易爆發(fā)出來。 這種將要被填滿,但還沒達到爆發(fā)的臨界點,就是易激惹狀態(tài),這個時候任何一點刺激都會讓情緒爆發(fā)。 人的理智就是容器的上限,那些懂得情緒管理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情緒,而是他們的情緒容器比較大,或者是當情緒產(chǎn)生時又即時被化解掉了,沒有在情緒容器中累積下來。 所以,當你處在這種情緒狀態(tài)中,你應該接收到的信號是:容器快滿了,急需釋放一些情緒。所以你需要做得是梳理自己的情緒,認清容器里都裝了哪些情緒,然后用對應的方法一一把它們化解掉。 3種情緒1種狀態(tài)就給你們梳理到這里,最后給大家總結一下: 1. 焦慮 育兒中的常見焦慮有兩種類型: 一般所說的“育兒焦慮”,惶惶不安卻不知道在焦慮什么,其實指的就是目標缺失焦慮,這時應該做的是找到一個明確目標,并且一步一步去實現(xiàn)它。 當對某個明確事物感到焦慮時,破解大法就在降低對目標的期望值,并且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恐懼 大腦產(chǎn)生恐懼,其實是在試圖告訴我們當前解決問題的資源、力量或者策略不夠了,需要重新組織。 恐懼需要通過程度來劃分,最初的恐懼表現(xiàn)為對某件事情的擔憂,以孩子怕狗為例,當在公園走路被竄出來的狗嚇一跳,那么就是對這一件事情的擔憂,如果沒有緩解就會固化為對狗的恐懼,然后又泛化為恐懼任何會讓ta聯(lián)想到狗的東西。 3. 憤怒 無論何種憤怒,其核心都是恐懼情緒的蔓延,用一種轉變爆發(fā)的方式來釋放恐懼情緒。而且大腦試圖利用憤怒來激發(fā)身體的潛能,來應對當前的問題。 憤怒會表現(xiàn)出對外攻擊性,但是如果憤怒無法得到表達,那么攻擊性便有可能對內釋放,選擇自我傷害。 4. 易激惹 每個人都有個情緒容器,我們每天都在往里面填充情緒,當容易將要被填滿時,人就會處于易激惹狀態(tài)當中,任何一點小的刺激都會導致完全不在同一數(shù)量級上的情緒爆發(fā)。 如果意識到自己正處于易激惹,那么你需要梳理自己的情緒,并將它們一一化解。 |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摘自德國育兒悠悠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