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東尼曾說:可能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個過客,但你不會遇見第二個我。 紫砂人物專訪 LIST OF ARTISTS ARTIST 董亞芳 在宜興,就算你是一個三五歲的孩童,也會比普通人更了解紫砂! 低頭看泥片,抬首望紫砂,得空聚好友,閑時一盞茶。在這種成長環(huán)境中,人們很難剝離自己和紫砂的關系。 就算家里沒有從事制壺的藝人,親戚里也會有,就算親戚里沒有,認識的朋友里也會有…… 總之,紫砂——是宜興人繞不開的圈子,也是避不開的生活。 妙手施壺藝 慧心展芳華 55年前,也曾有一個小女孩,在宜興紫砂泥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這個女孩便是如今的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董亞芳老師! 將董亞芳老師稱為女孩,這個冒昧的稱呼,并沒有不敬的意思。之所以這樣稱呼老師,是因為她身上永遠年輕活力的心態(tài)。初見老師第一眼,便被她燦爛的笑容吸引了,笑聲爽朗,音韻靈動。心中不禁暗想:這樣一個開朗爽快的人,如何幾十年安安靜靜守住了泥板凳?董老師出生于宜興蜀山,家里祖輩從事制陶職業(yè),自幼在這種紫砂泥環(huán)境中長大,從小便跟隨母親學習制壺技藝,距今已有38年從業(yè)經歷。在那個紫砂還沒有被放置在藝術高度的年代,從事制壺,大多是為生計。但這并不是說藝人不熱愛自己的職業(yè),不然,他們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謀生方式。只是,有些藝人的熱愛,或許不是始于第一眼,但卻忠于一輩子。據(jù)老師回憶:起初開始制壺,只是為了分擔家里壓力。每當周末或者放假,便會領了泥巴,在家人的指點下,開始學習制壺技藝。在沒有領略到真正樂趣的時候,人們是很難長期堅持做同一件事情的。做了一段時間壺,枯燥感油然而生:每天就是捏泥巴,打泥片,幾個小時的活動范圍不足一米,而同齡的孩子一放學早就去玩了……尤其,在沒有真正愛上這門手藝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想到放棄。這個念頭也出現(xiàn)在了初學紫砂制壺技藝的董亞芳的腦海里。或許還有千萬種選擇,但如果我有幸生長于這樣一個環(huán)境,還不愿去傳承這門技藝,更不要說外人了!身邊都是制壺大師,每每自己制壺時,都能從旁得到指點。由于和葛陶中老師、趙江華老師的工作室在同一層,董亞芳經常去請教問題,受到這些老一輩藝人的很多指導。在那個年代,如果不是真正的熱愛,那么在那個稍加猶豫的時刻便不會堅持了。最終,董亞芳堅持了下來,她先是跟隨鮑利安大師學藝,后又拜何道洪大師為師,在一步一步的學藝途中,她的人生方向越來越明朗。董亞芳老師沒想到,當初的一念堅持,改變了自己后來近四十年的人生軌跡。紫砂——成為她真正熱愛、并愿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董亞芳老師系統(tǒng)學習制壺技藝,是從拜鮑利安大師為師開始的。在師從鮑利安老師之前,董亞芳并沒有紫砂藝術的概念,對于她來說,紫砂壺更多的是一種“茶壺”,是一件實用器。從鮑利安老師的身上,董亞芳了解到:紫砂壺可以是一件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的藝術品。后來,董亞芳老師又跟隨何道洪大師學習技藝,在審美和技法上有了質的提高。何道洪大師豐富的制壺實務經驗與美學理論對董亞芳影響頗深,經過何道洪大師指點,董亞芳很好地彌補了審美和技法的欠缺,所制之壺精氣神漸顯。之后,董亞芳融合“鮑氏、何式”兩位大師的風格,汲取兩者精華,又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了“氣韻清靈、意象飄逸”的獨特個人風格,在紫砂界屢獲大獎:2007年,在第九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董亞芳老師的作品《樸玉》,榮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2010年,董亞芳老師為作品《集思》成功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2003年,在第四界廣州紫砂·陶瓷藝術文化節(jié)“天工杯”紫砂陶瓷作品評比大賽中,董亞芳老師的作品《祥瑞》榮獲“金獎”。2015年,董亞芳老師的作品《鳳和鳴》在中華茶人器皿名家作品評比中榮獲“金獎”。2016年,在第六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董亞芳老師的作品《百年傳承》榮獲“金獎”。同年,董亞芳老師的作品《坤韻》,在第九屆“中陶獎”中國陶瓷產品設計大賽榮獲“淇河杯金獎”。2017年,作品《坤韻》在第三屆全國陶瓷職業(yè)技能競賽(江蘇賽區(qū))暨宜興市第十二屆手工制陶大賽中,又獲得“特別榮譽獎”。2018年,從英國交流回來之后,董亞芳老師將在大英博物館的皇家餐具、咖啡具造型融入紫砂設計中,結合中心文化,同時設計了《芳華》和《芳韻》組壺。2018年9月《芳韻》壺榮獲中韓文博會文化創(chuàng)意金獎2019年,董亞芳老師被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評為“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通過將鮑利安和何道洪兩位大師的制壺技法融匯貫通,董亞芳老師的個人風格鮮明,她秉承“壺有形,應得體大度;壺賦神,以德載物”的理念制壺。從學藝之初的兢兢業(yè)業(yè),到如今的自成一脈,董亞芳老師不僅繼承了先輩們的制壺技法,更重要的學到了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所謂學藝先做人,做人德為先。董亞芳感謝老師們對她壺技的指導,更感念他們教會了她為人。董亞芳老師曾說:一個人的品性會很好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時候壺友看上一把壺,是因為藝人的作品入了心。2016年,董亞芳老師通過職稱評定考試,獲得了“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的職稱,談到當時的感受,老師說:“正高工職稱對我來說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做壺更自由了,壓力也更大了。能夠跟隨自己的靈感去創(chuàng)作,而不用迎合評定機制,但同時也更想對得起這份職稱,制作更好的壺給大家!”制壺是一個全方位學習發(fā)展的過程,如果只偏于一隅,很容易陷于局限。除了制壺,董亞芳老師還一直堅持做慈善,平時會也學習形體管理,多次參與國外學術交流。她也會悉心把自己的制壺技藝教授給徒弟,希望下一代能夠更出色。董亞芳老師從2003年開始致力于慈善事業(yè),至今已經堅持了17年。從2013年開始,她連續(xù)七年都被丁蜀鎮(zhèn)評為“慈善之星”。董亞芳老師不僅自己做慈善,還會帶動身邊人一起參與。老師說: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更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董亞芳老師還和賀洪梅老師一起報名參加了形體管理課程。藝人的自我形象管理看似和制壺沒有多大關系,事實上,一個的氣質是由內到外的,最終也會反映在作品上。董亞芳老師所制之壺古樸大氣、靈動飄逸、功手老道,其鮮明的風格無不體現(xiàn)著老師本人的特色。從業(yè)以來,董亞芳老師多次到美國、英國、阿聯(lián)酋、埃及、俄羅斯、迪拜、加拿大等國家進行陶瓷藝術交流、表演、學習。每次到國外,董亞芳老師最喜歡的就是參觀當?shù)氐牟┪镳^?;貒?,她都會將自己在國外的所學融入到制壺技藝中。從藝至今,董老師共收了60多位學生。關于收徒標準,只要是那些真正想要學習制壺的,老師都愿意指點。她曾經遇到家庭比較困難但是特別想學習制壺的學生,后來就把他收入門下。活在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切以善為美。董亞芳老師就這樣抱著一顆真誠的心,不帶自私的目的,自然有了今天的一切水到渠成。一生與紫砂相伴,近四十年從業(yè)生涯,能讓一個開朗活潑的人心甘情愿坐在泥板凳上幾十年,不是熱愛,那是什么?文化的影響是一代一代的。祖父輩的從藝經歷影響了董亞芳的擇業(yè)道路,而董亞芳老師也影響了其女兒女婿的藝術觀的形成。最直接受到董亞芳老師影響的便是她的女兒——周淑媛。周淑媛1989年出生于紫砂世家,從小酷愛紫砂藝術,研讀諸多古陶名著。小時候坐在泥凳邊看他們做壺的情景,一直在她腦海里,沒有忘卻。聞著茶香,捏著陶土,不知不覺中,她的生活就再也離不開紫砂壺了。在紫砂陶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她有著特別的悟性與靈感,善于模仿歷史名作,又融入現(xiàn)代新意的作品,深受好評。這把壺是周淑媛老師的原創(chuàng)代表作之一,劉少奇同志的孫女曾收藏一把。壺的創(chuàng)意靈感來自于2014年美國西部旅行途中遇到的松鼠,整器設計以松鼠為原型,以老紫泥制作。壺把似松鼠尾巴,巧以中空,燒制不易炸裂;壺鈕像頭頂一片紅,以底槽青為料,寓意“鴻運當頭”。受到董亞芳老師影響比較大的還有她的女婿即徒弟——周辰濤。周辰濤1989年出生于宜興,自幼酷愛紫砂藝術,被其散發(fā)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大學畢業(yè)后拜岳母董亞芳為師學習制壺技藝。他的作品由感性出發(fā),不斷吸收傳統(tǒng)精華,又注重自由創(chuàng)新,古樸大方,線條流暢,富有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這把壺是周辰濤老師的原創(chuàng)代表作之一,獲得2018年全手工比賽二等獎。此壺從顧景舟大師的《雨露天星提梁》改良而來,壺身以筋紋為造型,一改顧老風格,別出心裁。提梁燒制易變形,對比例、干濕程度要求高;壺鈕和提梁采用同一造型,類似船帆,象征“勇往無前、一帆風順”。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的,周淑媛和周辰濤的制壺技藝和藝術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董亞芳老師的影響。 文化,根本沒有“固有”這回事,它絕不是一副掛在墻上已完成的畫——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抹。文化是一條活生生的、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里頭主流、支流、逆流、漩渦,甚至于決堤的暴漲,彼此不斷的激蕩沖撞,不斷形成新的河道景觀,文化一“固有”,就死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紫砂文化大興,藝人輩出,精品琳瑯,都要感謝那些先輩們孜孜不倦精雕細研,守住了這片特色文化,妙手生花,匠心制壺,留下了令人贊嘆的技藝和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