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劉某,男,46歲。就診時間:2014年11月23日
主訴:反復頭暈半年。 【刻癥】患者半年來出現(xiàn)頭暈,午后為甚,勞累即發(fā),疲倦乏力,偶有心煩,無天旋地轉(zhuǎn)感,無頭痛,無發(fā)熱,無耳鳴,無聽力下降,性急易怒,應酬較多,近期運動較少,體較胖,眠欠佳,納尚可,大便可,不易稀干,食可,睡眠較差,舌淡苔薄白,脈沉滑弦稍數(shù)。無吸煙史,少量飲酒史。既往高血壓病史5年,規(guī)律服用厄貝沙坦片150mg qd,蕁麻疹病史多年,血脂臨界水平。辨病為眩暈,辨證為肝陽上亢夾氣虛 【處方】益氣聰明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生黃芪30黨參10炒白術10炙甘草5生地20黃精15鉤藤后下20炒梔子10黃芩10益母草30杜仲20桑寄生15:七劑。 【二診】2014/11/30:頭暈減輕,疲勞感減輕,睡眠改善,運動少,納可,眠改善,大便量少,不稀,舌淡苔薄白,脈緩。仍從上方,上方加茯苓30仙靈脾10,七劑。 【三診】2015/12/1:患者訴一年來,結合足夠睡眠和有效運動,只用上述中藥,西藥未再用,近一年來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近日因受涼后出現(xiàn)頭昏感,血壓135/89mmHg,舌稍淡紅苔薄白中薄膩,脈弦稍帶緊意,左尺弱,要求服中藥控制。仍用益氣聰明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20生黃芪30黨參10炒白術10炙甘草5生地20黃精10鉤藤后下20炒梔子10黃芩10益母草30杜仲20桑寄生15槐角15:七劑。 【四診】2015/12/15患者訴頭暈緩解,精神好,結合運動、充足睡眠。 【病案解析】 1、患者為中年男性,以頭暈為主癥,伴有煩躁易怒,偶有心煩,眠欠佳,舌淡苔薄白,脈沉滑弦稍數(shù),辯證為肝陽上亢夾氣虛。緣患者平素工作繁忙,耗竭肝血,加之情志不遂,肝血不足,陰虛動風,導致頭暈?;颊邽橹心昴行?,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所描述:“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患者為46歲,腎氣始衰,因此本患者辯證雖屬肝陽上亢,結合患者年齡特點,加強補脾。故予天麻鉤藤飲合益氣聰明湯加減。 2、眩暈,中醫(yī)學認為眩是指眼目昏花,暈是指頭腦有旋轉(zhuǎn)的感覺,兩常同時或相繼出現(xiàn),統(tǒng)稱眩暈。臨床以因氣虛乏力,血行不暢而致眩暈的患者多見?,F(xiàn)代醫(yī)學將眩暈視為綜合征,而不是一獨立疾病,常以周圍血管擴張藥等對癥治療,癥狀緩解即停藥;而停藥不久眩暈很容易復發(fā)。中醫(yī)治療眩暈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且療效持久。 3、《景岳全書》強調(diào)指出“無虛不能作?!?,因此強調(diào)滋養(yǎng)肝腎,健脾益氣。臨床上眩暈有虛有實,有肝腎陰虛、氣血虧虛、腎精虧虛,一般所有虛證都兼有肝腎陰虛,實證也不少,有肝火上炎、痰濁瘀血等。因此眩暈的治療首先辨明虛實。就臟腑而言,其次需要辨明相關臟腑眩暈病在清竅,與肝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治療眩暈的原則一般為補虛瀉實,調(diào)整陰陽,虛證當滋養(yǎng)肝腎,補益氣血,填精生髓,實證當平肝潛陽,清肝瀉火,化痰行瘀。本患者平肝潛陽、清火熄風、補氣健脾。選方用天麻鉤藤飲合益氣聰明湯加減。
1、天麻鉤藤飲出自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該書指出本方以天麻、鉤藤、生決明之平肝祛風降逆為主,輔以清降之山梔、黃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腎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腎以平肝之逆,并輔夜交藤、朱茯苓。以安神安眠,緩解其失眠,故為用于肝厥頭痛。暈眩之良劑。若以現(xiàn)代之高血壓頭痛而論,本方所用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經(jīng)研究有降低血壓之作用,故有鎮(zhèn)靜精神,降壓緩痛之功。 2、益氣聰明湯出自《醫(yī)方集解》云:“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崩顤|垣曰 :“醫(yī)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十二經(jīng)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眳?、芪甘溫以補脾胃;干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fā),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白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甘草甘緩以和脾胃。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 3、曾教授綜合兩個方子的特點,既健脾氣升清陽,又滋補肝腎、平肝。治療本患者組方有健脾益氣、滋補肝腎、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清肝涼血的功效。李中梓指出,“眩暈若為七情所傷,可用半夏、茯苓、陳皮、棗仁、遠志肉、藿香、木香、肉桂、青皮之輩。若有虛在氣分或汗多亡陽而眩者,宜補中益氣加芎、地、天麻?;蛴心X虛而眩,用鹿茸為末,同六味湯服?!?/p> 4、中醫(yī)謂因人制宜,根據(jù)不同患者的體質(zhì),患者年齡特點,結合患者稟賦之不同,治療上也要兼顧到這一點,其效果更佳。本患者為46歲男性,其脾氣漸虛,雖為眩暈,肝陽上亢為主,兼顧健脾益氣升其清陽,全身氣機調(diào)暢,其病痊愈也快。 (此病案由曾慶明名中醫(yī)傳承工作室游醫(yī)生整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