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偵察大隊偵察3連的作戰(zhàn)方向為中越邊境15號界碑至13號界碑之間,實地曲線距離為247公里,具體地點位于云南省麻栗坡縣八布地區(qū)。 ▲云南省麻栗坡縣 1988年9月初,經觀察,偵察3連發(fā)現(xiàn)當面越軍可能已換防。為了查明當面越軍兵力部署、火器配置等情況,偵察3連向大隊請示組織一次襲擊捕俘行動。 經過現(xiàn)地勘察和抵近偵察,發(fā)現(xiàn)在距離3連防守地域大約16公里越境內,越軍稱為“將金”的地區(qū),有一個越軍駐兵房,駐兵房三面環(huán)山,正面為一塊田地,長期駐有8至12名越軍士兵和武裝民兵,每日5時30分至6時30分之間,會有1—3名越軍士兵外出小便、打水。偵察3連決定相機捕捉外出越軍。 偵察3連上報的作戰(zhàn)計劃得到上級的批準后,進行了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進行了戰(zhàn)斗編組(設1個觀察組、1個指揮組、1個捕俘組、1個工兵組、2個火力組、3個接應組。指揮組由副大隊長馬振烈負責,捕俘組由3連副連長張建剛負責,火力1組由3連長王建筑負責,火力二組由3連副指導員林曉東負責,接應一組由3連指導員王慶華負責,工兵組由3連工兵排長劉金波負責)、沙盤推演和戰(zhàn)斗動員。 1988年9月14日20時,出擊分隊從駐地按序列分組出發(fā)。由于能見度極差,山路崎嶇難行,加之工兵組還要沿途探排地雷開辟通路,極大地增加了出擊分隊的行軍難度。 15日2時許,張建剛帶領的捕俘組由于識別標識物出現(xiàn)錯誤,迷失方向。待捕俘組重新尋找通路到達將金地區(qū)時,其他各組早已經提前到達指定位置待機。 5時40分,出擊分隊各組全部到達預定位置。捕俘組繼續(xù)前出,潛伏至距越軍駐兵房約20米的地方。經仔細觀察和潛聽,未發(fā)現(xiàn)異常動靜。張建剛指令捕俘人員嚴密掩蔽,等待時機。 至6時15分,天色已微明,駐兵房內的越軍仍無動作。張建剛讓戰(zhàn)士付云波抵近觀察。正當付云波向前緩慢運動時,駐兵房的大門突然打開,一名外披上衣、全身赤裸的越軍從房內走了出來,行至距駐兵房約七八米遠的位置開始小便。付云波一看目標出現(xiàn),在小聲朝張建剛等人示意后,立即躍起沖上前捕捉該越軍,隨后跟進的5班長趙峰和另外兩名戰(zhàn)士也一擁而上,將該越軍撲倒在地上,戴上了手銬。在付云波等人使用白毛巾堵嘴時,該越軍拼命掙扎,驚動了駐兵房里的其他越軍。 趙峰立即指揮三名戰(zhàn)士拖著俘虜后撤,由自己負責后方警戒。撤出10余米后,趙峰等與上前接應的張建剛會合。同行的大隊副營職作戰(zhàn)參謀曹均華詢問趙峰有無越軍跟隨,趙峰未及回答,越軍駐兵房方向便傳來了清晰地拉動槍機聲以及越軍的喊叫聲。 我捕俘組人員立即向越軍猛烈射擊,并交替掩護押俘后撤。張建剛剛走出幾步,一枚越軍投擲的手榴彈即在其左腿位置空炸,張建剛左腿當場被炸斷,身體多處也嚴重受傷。距離張建剛最近的趙峰與3排代理排長崔東珠立即上前搶救張建剛,二人輪流背負著張建剛,交替掩護后撤,一直到火力1組人員前出接應,兵合一處,才由眾人輪流抬著張建剛和押解著俘虜往后撤。 在張建剛被手榴彈炸傷后,其他作戰(zhàn)隊員立即對駐兵房進行突擊,當場擊斃越軍7名,俘獲越正規(guī)軍下士1人。 越軍反應迅速,在駐兵房遇襲后,縱深越軍1個加強連立即對我出擊分隊展開追擊。 此時,張建剛血流不止,已經昏迷。由于連隊唯一一名軍醫(yī)此時正在國境線待命,未隨隊參戰(zhàn),3排代理排長崔東珠只能用止血帶給張建剛包扎。張建剛蘇醒后堅持要求將自己的止血帶取下,留給其他負傷的同志用。 雖然捕俘組通過電臺將前方情況及時地向指揮組進行了報告,但因捕俘組、火力組態(tài)勢過于突出,與接應組距離較遠,接應組一時難以前出接應,捕俘組、火力組只得憑借自身的力量后撤。由于回撤時通行道路坡急狹窄,沿途樹林雜草茂密,崎嶇難行,加之還要抬送受傷的副連長張建剛并押解2名俘虜,極大地減慢了分隊的回撤速度。 越軍為阻滯我后撤,使用迫擊炮、重機槍和高射機槍向我猛烈射擊。相較于越軍的綿密火力,連長王建筑帶領的火力1組只有1挺輕機槍,副指導員林曉東帶領的火力2組也只有兩挺重機槍,其他人員均為沖鋒槍。出擊分隊被完全壓制。 在連長王建筑的統(tǒng)一指揮下,出擊分隊交替掩護后撤至一處斷崖下。該處地形較為適合隱蔽,捕俘組、火力組立即展開成戰(zhàn)斗隊形,就地阻擊越軍,等待接應人員的接應。 在阻擊戰(zhàn)斗激烈進行的同時,趙峰帶人將張建剛安置在一處背靜的地方。由于失血過多,張建剛此時已奄奄一息,可是由于沒有醫(yī)生加之缺乏搶救設備,大家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張建剛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出擊分隊在斷崖處阻擊越軍3個小時后。13時40分許,再度蘇醒的張建剛表示想喝水,然而此時所有人水壺里都已經沒水了。隨行的連部通信員想去附近的一條小河里打點水來,還未等接近小河,即被越軍密集火力給打了回來。約5分鐘后,張建剛由于失血過多,壯烈犧牲。 14時許,在接應人員和后方炮火的強力支援下,出擊分隊繼續(xù)后撤。位于越駐兵房北側6公里處的開闊地是出擊分隊后撤的必經之地,該開闊地長約200余米、寬約40余米。越軍以重機、迫擊炮火力嚴密地封鎖了這里。出擊分隊以交替掩護、逐次后撤的方式安全通過開闊地后,又突遭越軍機槍火力急襲。吉林省延邊籍戰(zhàn)士宋春哲和遼寧籍戰(zhàn)士姜根權先后中彈犧牲,其中宋春哲胸部身中7發(fā)重機槍彈,姜根權胸部身中4發(fā)輕機槍彈。 通過開闊地后,由于我人員體力消耗極大,已經無力繼續(xù)抬運張建剛的遺體。經過緊急研究,決定暫時將張建剛的遺體存放在一處隱蔽的地方,等待情況好轉后再返回來取。隊員們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山洞,把張建剛的遺體放了進去,并用茅草覆蓋遮蔽。為了保證安全,在山洞外,趙峰布設了3枚壓發(fā)雷,工兵排長劉金波布了1枚絆發(fā)雷。 在后續(xù)接應人員的不斷增援下,至18時,3連出擊分隊終于全部回撤至邊境線我方一側。 為免出現(xiàn)意外,9月16日晚,大隊主官和偵察3連干部在八布荒田舉行緊急會議,決定立即派人將張建剛的遺體搶運回來。當晚23時10分,3連部分人員再次越過邊境線,原路返回搶運張建剛的遺體。搶運人員攜帶了一副擔架、一條軍用毛毯和幾條背包繩。到達掩藏張建剛烈士遺體的山洞后,趙峰排除布設的3枚地雷,進洞將張建剛的遺體背出來,平放在擔架上,蓋上毛毯,再用背包繩固定好后,眾人抬著張建剛的遺體迅速回撤,于17日黎明前安全返回我境內。 ▲張建剛烈士遺體被搶運回我國境內陣地 事后,在張建剛的骨灰里,人們找出了106塊彈片! 在總結此次戰(zhàn)斗情況時,3排代理排長崔東珠由于悲傷過度,情緒失控,打了連長王建筑兩個耳光。崔東珠認為是連長王建筑帶領的火力1組未能很好地發(fā)揚火力壓制越軍,才導致了張建剛的負傷及犧牲。 王建筑是戰(zhàn)前集訓時才從其他連隊調整到3連任副連長的,向戰(zhàn)區(qū)開進前的一個禮拜才被任命為3連連長(原連長宋文華被調整到大隊任作戰(zhàn)參謀,張建剛同時被任命為副連長)。相較于初來乍到的王建筑,張建剛一直在3連生活和工作,與3連干部戰(zhàn)士感情深厚。張建剛犧牲后,3連上下深受打擊,多數(shù)干部戰(zhàn)士都把責任歸結到連長王建筑的指揮不力上,對王建筑產生了怨恨。這種怨恨看似有理,但也不一定完全站得住腳,戰(zhàn)場上情況瞬息萬變,對于一名缺乏經驗的現(xiàn)場指揮員來說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從組織后撤時表現(xiàn)出指揮能力和戰(zhàn)斗中的臨機決斷來看,王建筑至少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指揮員。 將金地區(qū)襲擊捕俘戰(zhàn)斗是第13偵察大隊在老山前線偵察作戰(zhàn)中傷亡最大的一次戰(zhàn)斗,共犧牲3人,重傷4人(戰(zhàn)士周棟寧、周國民、刁希龍和作戰(zhàn)參謀曹均華)。戰(zhàn)斗中,俘獲越南武裝民兵連長鄧金寶和下士阮文進,繳獲蘇式沖鋒槍1支、半自動步槍3支、子彈523發(fā)、匕首6把,擊斃越軍19人、傷敵20人,火力連摧毀越軍駐兵房3棟、60迫擊炮1門。 戰(zhàn)后,副連長張建剛、戰(zhàn)士姜根權、宋春哲被追記一等功。偵察3連被總參謀部和成都軍區(qū)云南前指通報表彰。 注:本帖內容來源于對***編印的《對越偵察作戰(zhàn)戰(zhàn)例選編》、16集團軍戰(zhàn)史以及部分參戰(zhàn)人員的回憶、日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