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城”得名100余年,看瀘君拿出看家本領找到了一件稀罕物。 咱不藏私,立刻為大家獻上。 當當當當~ 就是這張“成名”前的瀘州老照片。 (請把手機橫放) 這張照片是1914年外國傳教士Jean Zamin(簡·查明)拍下的瀘州城全景。注意,這張照片是首次曝光哦。(請用力夸我) 你不曾見識過的老瀘州全貌 在照片中,能清晰地看到遠處的白塔和左方的鐘鼓樓,還有從枇杷溝到南門一長段老城墻。100年前,長沱兩江上沒有橋,兩江合抱瀘州城,瀘州稱為“江城”表示毫無壓力。 再來對比一下瀘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周永敘老師在1980年代拍攝的瀘州全景圖,以及瀘州日報記者牟科在近年拍攝的瀘州全景圖。三張照片景致、朝向相同,構圖相同。 看完這張對比圖,是不是有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完整版瀘州老城墻居然長這樣 如今,已經從這張百年前的瀘州老照片上消失了的有什么?聽省、市地方文史研究員陳鑫明先生一一道來。 先從照片左手方近處茂密樹林說起。這是曾經在枇杷溝附近茂盛的桂圓林,綿延到沱江邊。桂圓林還有一條小道,連接一座碼頭,主要是沱江上游通灘、長灘、胡市過來的菜船起坡的地方,蔬菜水果送到西門衙門、三道拐菜市場銷售。這里,也是又是城北人下枇杷溝到和豐、通灘、長灘水碼頭的必經之道。 這片桂圓林消失在1939年9月11日的日機大轟炸中,當時,很多市民逃到枇杷溝桂圓林躲藏。 陳鑫明說,這張老照片珍貴之處在于拍下了完整的城墻。不少瀘州老人還記得瀘州的一個傳說——瀘州地形南北窄,東西長,是一個大木耙。自古以來,城中沒有榨油廠。榨油廠都設在小市和藍田。大家怕在城中榨油時用木頭使勁撞把耙子散了,城就沉了。 “所以,瀘州修了似檺桿的鐘鼓樓,還有白塔,雙雙鎮(zhèn)住城中?!?/p> 照片里,長長的城墻圍著瀘州城。照片中間是西門,市民出西門可以上忠山遠眺踏青。西門也毀于日機大轟炸中。照片最右是南門,曾經的城樓清晰可見。南門出去就是營溝頭,那里有龍泉井,是溫家酒窖(國寶窖池前身)出好酒的地方。陳鑫明說,以前,瀘州城門有城樓,樓上有更夫居住打更報時,執(zhí)守火勤。 以前鐘鼓樓頂部是平的,得人工報時 在照片中,老瀘州兩大地標鐘鼓樓和白塔一目了然。尤其是白塔,作為最高的建筑,特別打眼。另一地標鐘鼓樓卻跟現(xiàn)在不一樣。 陳鑫明說,當時的鐘鼓樓沒有安鐘,頂端是平的,報時全靠更夫敲鑼打更。1920年,稅西恒在德國買回鐘安裝到鐘鼓樓上,不僅變成今人熟悉的尖頂,也有了自動報時功能。 照片左側長江對岸是茜草鵝板山建筑依稀可見,山下,是瀘州傳統(tǒng)的造船廠;山上,雷糖坊有著好幾百年歷史,甘蔗做的雷糖賣往重慶、宜昌等地,很是行銷。百年前的瀘州,長江沱江上沒有橋。市民來往依靠渡船。若是有劇情等特殊情況下,便由小船幫在沱江余甘渡上用船駕臨時浮橋過人車。 看瀘君手頭還有同一人拍攝的舊照,文字說明為“揚子江碼頭”。照片中,長江岸邊是停駐的船只,在江水中纖夫們或站或坐修整,甚至還有人站在江里洗衣服。 陳鑫明仔細辨認后,說這個地方是瀘州的山巖腦渡口。這張照片再現(xiàn)了民國初年瀘州城下的纖道、岸線以及船工纖夫的生活,十分難得。 陳鑫明說,從山巖腦渡口行船到藍田金雞渡很順暢,不用船工和纖夫出力,只需拋船順水橫渡就行。這里,往往成為船工纖夫歇腳買東西的地方。 照片上方支下來的木柱上是南門幺店子一排賣小百貨賣燒酒的吊腳樓,還有縫衣女補衣服。照片中間的石梯連著江和城,方面市民下來到附近泉水處取水、游玩賞景,纖夫能上幺店子用辛苦掙來的錢買燒酒買小百貨。 下面這張照片也是在瀘州拍的,照片上寫著“傳教士在擺渡船邊的聚會,中國瀘州(luchow chin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