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天堂一杭州2020.5 吳哥 ![]()
05-21 11:24
閱讀 188
關注 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浙江省省會和全省經(jīng)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西湖文化廣場位于杭州武林廣場運河北側(cè),地處杭州市中心,距西湖僅2公里,西湖文化廣場占地13.3公頃。西湖文化廣場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西湖文化廣場室外廣場約10萬平方米。西湖文化廣場主塔樓是41層170米高的浙江環(huán)球中心。西湖文化廣場集文化、娛樂、演出、展覽、健身等一體。 整個廣場設計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運河文化和古塔文化為建筑背景,結(jié)合現(xiàn)代文明的瑰麗意象,體現(xiàn)秀外慧中的吳越文化本質(zhì)。 杭州武林門碼頭,通過京杭大運河水路,可以到達許多景區(qū)。同時也是水上游覽杭州的理想路線。 浙江展覽館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位于省會杭州,初名紅太陽展覽館,長期以來是浙江省最有影響的展覽館。 自古以來,“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以湖為主體,由大量喬灌木組成疏落有致、大小不同的空間;以植物造景為主,季相變化豐富,輔以亭、臺、樓、閣、廊、榭、橋、汀。環(huán)湖四周,綠蔭環(huán)抱,山色蔥蘢,畫橋煙柳,云樹籠紗。逶迤群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澗幽深。園林布局借真山真水、歷史文化、神話傳說,把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風光點綴得淋漓致。 西湖斷橋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jù)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jīng)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 柳浪聞鶯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的大型公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qū)。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梅花等異木名花。南宋時,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園,稱聚景園。當時園內(nèi)有會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橋和學士橋。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稱之為“西湖夜月”而列入錢塘十景。 “平湖秋月”景觀是指:每當清秋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題名“平湖秋月”。 西湖是個半封閉的靜水湖泊,中有綠水,湖山映襯,相得益彰形態(tài)。為近于等軸的多邊形,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湖區(qū)間由橋孔連通,西湖的水面積包括湖中島嶼為6.5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最深處在5米左右,最淺處不到1米,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 杭州中山公園由清代行宮的一部分改建而成的。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聞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時建西太乙宮、四圣延祥觀,清代曾在此建行宮,康熙、乾隆南巡時都在這里住過。雍正時(1727年)改為圣因寺,與靈隱、昭慶、凈慈三寺合稱西湖四大叢林。在1927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原行宮的一部分建為中山公園。 杭州樓外樓菜館是一家名聞中外、有160年歷史的名餐館。它坐落在美麗西湖的孤山腳下,與西湖風景中的一些很有名的自然和人文景點: 平湖秋月、放鶴亭、瑪瑙坡、西泠橋、蘇小小墓、六一泉、四照閣、西泠印社、俞樓、秋瑾墓、中山公園、文瀾閣、浙江博物館等為鄰。樓外樓創(chuàng)建于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它的創(chuàng)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從紹興來杭謀生的落第文人。他從南宋詩人林升的詩中取了三個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為“樓外樓”。 西泠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南麓,東接樓外樓,西鄰俞樓,為中國研究金石篆刻的學術團體,是世界第一印社。印社位于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塘棲鎮(zhèn),位于杭州市北部,與湖州市的德清縣接壤,距市區(qū)中心約20公里,距區(qū)政府所在地臨平約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zhèn)而過,使其成為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歷朝歷代以來,塘棲均為杭州市的水上門戶。 塘棲歷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賈云集,蔚成大鎮(zhèn),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zhèn)”之首。塘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文人輩出,書香傳世;塘棲,文物遺產(chǎn)眾多,廣濟長橋、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棲溪講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廟……默默向人們細述當年風采;塘棲,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盛,枇杷名揚天下,絲綢香飄海外,自古就是貢品。 塘棲名勝古跡遍布,依景稱'棲溪二十四景'。迄今尚存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南娘娘廟等,還有橫亙古運河的七孔長橋--廣濟橋。十里梅海之超山,是著名的省級旅游風景點,這些獨特的古跡遺址賦予了塘棲這座江南古鎮(zhèn)無限的魅力。 塘棲鎮(zhèn)在明清時富甲一時,貴為江南十大名鎮(zhèn)之首。塘棲原屬仁和縣管轄,民國后成立了杭縣,塘棲便屬杭縣管轄。 塘棲百姓歷來對吃菜頗為講究,口味甚刁,注重刀工和火候,講究精工細作,重油重醬,講究入味,其色、香、味、形的要求和杭幫菜近似。 說道塘棲的特色小吃,當?shù)孛裰V這樣稱道:“法根糕餅匯昌粽,粢毛肉圓香又糯。細沙羊尾香烘烘,塘棲板鴨鼎正宗。” 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區(qū)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規(guī)劃總面積11.5平方千米,濕地內(nèi)河流總長100多千米[1],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濕地公園內(nèi)生態(tài)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淀深厚,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1]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nóng)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有“三堤十景”: 三堤:福堤、綠堤、壽堤 十景:秋蘆飛雪、火柿映波、龍舟勝會、蓮灘鷺影、洪園余韻、蒹葭泛月、漁村煙雨、曲水尋梅、高莊晨跡、河渚聽曲。 河渚街:因古地名為河渚而得名,是一條以休閑、商貿(mào)集市、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民俗商業(yè)街。街中還原保留當時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格局,臨水而建的閣樓房屋,穿橋而過的零星小船,以及流傳的民間傳說,充滿了以島為家、以船為馬的水鄉(xiāng)風情。 核心景點 泊蓭:明末清初錢塘人鄒孝直(名師績)的莊園。當時這一帶蘆葦叢生,野趣盎然,從高處遠遠望去,整片莊園似仙島泊于水上,因此得名。其中自在堂、空明軒兩組建筑與拈花舫前后呼應,由南向北分別構成三個空間。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煙水漁莊:西溪農(nóng)耕漁事文化展示中心。借鑒了清代文人陳文述《秋雪漁莊》的詩歌意境,取柳煙、炊煙、水煙三煙之妙,因此得名。此景點有桑蠶絲綢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覽館,展現(xiàn)水鄉(xiāng)民居的地方特色和居民質(zhì)樸的農(nóng)耕文化。 深潭口:又名深潭港,據(jù)《南漳子》記載:“深潭口,非舟不渡;聞有龍,深潭不可測。”因此得名,是西溪主要的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西溪龍舟勝會每年都在此舉行。這里也是許多影視文化作品在西溪拍攝的取景點,如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等。 西溪水閣:位于西溪梅竹休閑區(qū)內(nèi),居所臨水而建,是自古文人墨客在西溪隱居藏書之地。水閣分為“蘭溪書屋”和“擁書樓”兩處藏書樓,不僅可以感受西溪厚重的文化氣息,還能了解當時文人隱士避世清閑的情懷 濕地植物園:中國首個國家級濕地類植物園。園內(nèi)總占地約55公頃,展示了西溪特色的基塘系統(tǒng)、河流、灘渚等生態(tài)多樣性中的濕地植物;其內(nèi)容包含了全國范圍內(nèi)水生、濕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覽、休閑游覽、科研科普教育、水生植物的配植示范和引種繁育。共培育濕地植物600多種,其中喬木 100余種,濕生灌木地被近250種,挺水植物150余種, 漂浮植物30余種,浮葉植物50余種,沉水植物30余種。 西溪梅墅:位于西溪梅竹休閑區(qū)內(nèi),屬于舊時南宋輦道沿線范圍,自古便因種植梅花而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前來賞梅。此地以田園農(nóng)舍為載體,以梅文化為內(nèi)涵,以曠達開遠的環(huán)境美為特色,為西溪主要的賞梅區(qū)域。 梅竹山莊:清錢塘文人章黼(字次白)(約1777年—1857年)的山莊別業(yè)。他在莊外種植大量梅花與翠竹,其又人性高潔,自比梅竹,又好讀書、擅字畫,常邀朋喚友至此吟詩作畫,因此得名。為西溪主要的賞梅區(qū)域。 杭州自古以來,素有“天堂”之說,杭州的西湖幾千年來的變遷、完善、建設和發(fā)展為這一人間天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先后到過杭州不下十數(shù)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而且百看不厭,特別是G20會議在杭州召開后,杭州的發(fā)展和城市的開拓、管理更是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祝福美麗的天堂杭州越變越漂亮。 更新于 5小時前
|
|
|
來自: 柏涂hyzvi9113s > 《人生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