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穴位學習,天星十二穴筆記(十二),偏正頭痛、感冒、小便難、腹痛、肩臂痛等可取之。 一、穴位名稱:列缺穴 手太陰肺經之絡穴,別名裂缺、童玄。簡易取穴法,兩手張開虎口,垂直交叉一側食指壓于另一側的腕后撓側高突處,當指尖所指處赤白肉際的凹陷即是本穴。 二、類屬:手太陰肺經之絡穴;八脈交會一,通于任脈。 三、功效: 1、平補平瀉法:散風解表,疏風通絡。 2、補法:理肺益氣,通調任脈。 3、瀉法:宣肺解表,利肺宣中。 四、中醫(yī)主治機理: 1、偏、正頭痛,項強,口眼歪斜,牙痛,咽喉腫痛。手太陰肺經經別上于頭,又列缺為本經絡穴,通于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循行頭面,而大腸經在大椎穴與各陽經經脈相交會,依據(jù)接經的主治規(guī)律,本穴是治療頭項五官病癥的常用效穴,故《四總穴歌》謂“頭項列缺尋”。所以列缺多用于治療上述頭項疾患,并可依據(jù)病癥虛實,選用補瀉手法。另外,列缺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善治咽喉腫痛,口燥,若與照海上下相配,為“開八法”。 2、感冒,咳嗽,氣喘。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外邪侵襲,肺衛(wèi)失宣,或痰濁阻肺,肺失宣降,導致感冒、咳嗽、氣喘。本穴為手太陰之絡穴,既可以宣肺解表,又可以調大腸而理肺,故可以治療呼吸系統(tǒng)多種病癥。若與太淵穴相配,屬原絡配穴,更是相得益彰。 3、腹痛,泄瀉,痢疾。寒濕稽留,或濕熱壅滯胃腸,可致腹痛、泄瀉、痢疾。肺經起于中焦胃脘部,下絡大腸,本穴可宣肺理氣,和胃調腸,故可以治療胃腸疾病。 4、心胸疼痛。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若心脈閉阻,血行不暢,則心胸疼痛。本穴可利肺寬胸,助心行血,故而可以治療心胸疼痛。 5、小便難,熱澀疼痛,陰莖痛,尿血。肺為水之上源,若邪熱壅肺,氣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難、熱澀疼痛,甚則莖痛尿血。列缺,可清熱肅肺,通利水道,故可以治療膀胱不利之癥。 6、肩臂疼痛,手指麻木,上肢不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手太陰肺經循肩臂而達指端。 7、風疹、浮腫。肺主皮毛,風邪外客,邪郁肌腠則風疹騷癢;風挾水泛,則肌膚浮腫。#哆咖醫(yī)生超能團# #423頭條知識節(jié)# #知識改變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