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女子你會刻意的欣賞她曼妙多姿和輕輕巧巧,而把她優(yōu)雅的本質給忽略了。 臨帖的主觀能動性會讓你刻意的追求與原帖字形相似,而把原帖的細節(jié)給忽略了。 附上筆者早前的文章:學書法一定不是從臨帖開始?。ü萨Q必須站出來,給當代熱愛書法的年輕人一些忠告了) 今天筆者再談《學書一定不是從臨帖開始的》 唐之前關于臨帖學書法的書論你見過幾篇? 宋后至今關于臨帖的書論又有多少? 帶著這兩個問題,筆者展開文章,引導大家質疑、辯證、批判。揭開中國書法的神秘面紗。 上述書法傳承族譜,是筆者查閱史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宋-朱長文《墨池篇六卷》記錄而繪制的,有興趣的同學可自行搜集資料驗證。 然后我們逐個去分析,帶同學們漸入佳境: 柳公權和懷素的老師是顏真卿,顏真卿的老師是張旭,張旭的老師是陸彥遠,陸彥遠的老師是陸柬之……蔡文姬的老師是蔡邕,蔡邕的老師是他自己,他得神人相授。 首先族譜里是否真的有師承關系,史料記載確有其事,但是我們按以往慣例,抱著質疑的態(tài)度來分析這個事。 先從柳公權、懷素說起。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qū))人。 懷 素(737-799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 顏真卿老年75歲的時候,懷素57歲,柳公權6歲。 顏真卿75歲時奉旨平叛李希烈,有這個史料記載,可以分析此時魯公身體應該還算硬朗,起碼絕不是病怏怏的老人。那6歲的小柳同學是否有機會接觸顏真卿,并求學筆法呢,我相信是有可能的。 柳公權,二十九歲進士及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并入李聽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官至太子少師,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其兄,柳公綽(765-832年),官至兵部尚書。但很遺憾,筆者暫無資料可查其父的信息(如有同學查閱到柳父資料可以留言)。不過通過其兄弟二人均官居高位推斷,柳家在唐朝極有可能是官宦世家。柳公綽比顏真卿小56歲,假如長子柳公綽出生時,柳父20歲,那么由此推斷,顏真卿75歲老年時,柳父39歲左右。如果柳家是官宦世家,那柳父與顏真卿同朝為官,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在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發(fā)生于天寶十四年(755年)的一天,6歲的小柳同學牽著39歲的父親的大手,到顏真卿府上做客。小柳同學自幼喜書法,目睹大師風采,是不是要拜師?筆者認為:極有可能。 好了這個推斷只講到這里。我們再看懷素: 唐大歷七年(772年),九月,懷素返回故鄉(xiāng),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此時顏真卿63歲,懷素35歲。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傳授給了懷素。懷素《藏真帖》記載:“懷素,字藏真,生于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與張顛長史相識,近于洛下,偶逢顏尚書真卿自云,頗傳長史筆法,聞斯法,若有所得也。”由此可知,懷素向顏真卿求筆法確有其事,不再贅述。 我們再看顏真卿求筆法于張旭的事。 張旭(685-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比顏真卿長24歲。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仆自停裴家,因與裴儆從長史月余。一夕前請,曰:“既承兄丈獎諭,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聞筆法要訣,則終為師學,以冀至于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視,拂然而起。仆乃從行來至竹林院小堂,張公乃當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須思妙”。 史料記載,確有其事,不再贅述。 我們接著往下看. 張旭的母親是陸柬之的侄女,張旭的老師是陸彥遠,陸彥遠是陸柬之的兒子,虞世南是陸柬之的親舅舅。 這TM也太繞了,翻譯一下:張旭他二姥爺是陸柬之,陸柬之他大舅是虞世南。對,你沒看錯,這里包含了一個家族的內親外戚四代人。 由此推斷,張旭學筆法于陸彥遠,陸彥遠學筆法于陸柬之,陸柬之學筆法于虞世南,就很好理解了。家族之內技藝相傳,人之常情。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世南性沈靜寡欲,篤志勤學,少與兄世基受學于吳郡顧野王,經十余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櫛。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有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 此文獻記錄確鑿,虞世南拜師智永,不再贅述。 筆法族譜中間出現了歐陽詢。這是一個疑點。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 那歐陽詢的筆法師于誰,史料無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同時代的一些蛛絲馬跡中尋找答案。 歐陽詢和虞世南年齡相差一歲,又有神一般的相似經歷。那么他們是否有可能成為比較好的同事,甚至朋友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從筆法傳承的角度有幾種可能: 1,虞世南授筆法于歐陽詢,但史料無記載。共同的復雜經歷會改變常人難以理解的關系,同朝為官,拜師難啟其口,大師就在眼前,又忍不住不學,所以彼此心知肚明,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不傷和氣,又不損顏面。否則也弄出個歐陽詢受筆法于神人之說就不厚道了。筆者更傾向于這一種。 2,歐陽詢自己悟得筆法。歷史無記載,無法推斷。 3,歐陽詢另學筆法于他人。歷史無記載,無法推斷。 接下來我們再看智永。 智永和尚(生卒不詳),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 其去世后將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傳于弟子辯才,后被太宗派御史蕭翼盜取。至此蘭亭遺失、下落不明。 筆法自王羲之到智永一脈傳承,不作贅述。 王羲之之前的筆法傳承,就有些詭異了。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始稱:“蔡邕受于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傳之王羲之” 晉人虞喜《志林》載:“鐘繇見蔡邕《筆法》于韋誕坐,苦求不與,搥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盜發(fā)其墓,遂得之” 以上兩古籍著述有些出入。一個是蔡文姬傳之于鐘繇,一個是鐘繇盜韋誕墓而得筆法。出入已無法考證,但筆法之祖為蔡邕無爭議。 此外,兩著作記錄相同的內容仍有不合理性。比如: 鐘繇(151年-230年),衛(wèi)夫人(272年—349年),鐘繇卒年早于衛(wèi)夫人生年,鐘繇傳衛(wèi)夫人,明顯邏輯不通。 蕭子云(487年-549年),王僧虔(426年-485年),蕭子云生年晚于王僧虔卒年,明顯王不能傳蕭。 另,蔡邕石室得神授,鐘繇掘墳求筆法這些軼聞,更是給筆法傳授族譜增添了神秘色彩。 歷史遺留給我們的記錄往往會以假相的面目出現,而我們要通過質疑,辯證的思維方式解讀歷史,來獲取真相,發(fā)掘筆法傳承譜系隱藏著秘密。 這個筆法族譜無論是否符合邏輯,但能給我們透出一個信息,即蔡祖師爺得神人相授以后書法是人傳人而往前推進的,即‘口傳手授’。 筆法族譜與‘口傳手授’構成一種互證關系。應了筆者命題:學書一定不是從臨帖開始的,而是跟人學習的,而非帖。 唐之前的學書方式就講到這里,下篇我們講唐之后從宋至今是怎么學書的。 ▽點擊“鏈接”跟谷鳴老師學筆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