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九銀十,是跳槽的活躍期,獵頭的業(yè)務也非常忙碌,周一開會時和團隊過進度,很多團隊顧問人均職位超過十個。 有的獵頭會因為工作任務增加,抓得住重點業(yè)績節(jié)節(jié)上升,有些獵頭忙得天天加班,連午餐時也盯著電腦,卻沒什么成果。這種情況在很多人都有,多任務的工作往往顧此失彼,看似做得很多,結果卻很少。每個工作進度條都只有開始一段是亮的,后面就沒有了.... 前不久我也接到一位讀者來信說自己工作做了很多,一仆多主,幾個領導,個個都在催,有好幾個項目同時進行,她手忙腳亂,一會兒做項目方案,一會兒做市場資料報告,自己忙得生病了還要幫主管聯(lián)系展會供應商,越忙越錯,季度評估又得了個bottom(最差20%),簡直暗無天日,只有辭職一條路了。 現(xiàn)代職場的大部分情況都是工作任務太多,時間不夠用,忙不過來的人很多。加上現(xiàn)代人角色多樣化,又處信息過載的時代,焦慮情況下就會多任務同時開弓,人的力量有限,自然大部分有點強度的弓都拉不開了,可如果一直拉的是很輕的弓,怎么會有大的收獲? 我們忙碌的工作并不是目的,而是希望有結果。 《孫子兵法》里有“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乎?”,意思是說,考慮周全,方法得當,成功率就高;考慮不當,籌劃不足,成功率就低,更不要說不經考慮就想當然地做事了。職場工作中只有學會周全考慮,找對了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升是為了工作效果更好,這時候不是多做,而是聚焦重要的任務,集中力量先拉開強弓,“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不斷鍛煉自己的能力,才能擴大成果。 一,拿到任何一項工作都先花時間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工作流和時間流。 村上春樹說過:“人生中總有一個先后順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時間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齡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訂好這樣的規(guī)劃,人生就會失去焦點,變得 張弛失當” 其實工作也是一樣,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不能讓任務雜亂無序,占滿自己的時間,耗盡自己的能量。工作只有排在自己的時間流上才能有工作流。工作重要程度應該按自己的工作目標進行排序。 每個人的目標不一,對任務的評估就不一致,同樣我們可以按任務的評估將任務也放到時間管理四向限中。 
 將重要的項目按緊急程度再加以排序,用列清單的方式將項目和時間進度分配好,所有的項目開始前都做個項目計劃,設計一個項目的進度條和倒計時,我個人習慣給每個重要項目在筆記本上手工畫個進度圖(因為我的Excel用得很差,甘特圖做得慘不忍睹,就只能手工畫了,這個不要學我),配合手機APP AT用。 根據自己的職業(yè)目標,設定階段性目標,讓自己的工作時間出成果,要讓工作向結果推進,要做離結果近的工作。 二,將工作結構化。 大部分工作都是N+1型工作。N代表以前的成果(基礎),1代表你要加上的。 我們的絕大部分工作都有可參考的資料或案例。前人或自己做過的一些成功案例、話術、基礎......爭對自己的工作或者寫個“角本”,或者建個模板,讓工作結構化。將以前的N找到,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自己新的工作就會清晰很多,也會容易很多。 比如獵頭的任何一個新項目,此前都有可能會有類似的項目可供參考,即使是全新的項目也會有一些成功的結構可以參考。 每一項工作都可以設計出自己適用的各類模板,建立自己的N,比如郵件模板:向候選人索取簡歷的模板、答復客戶的模板、安排面試的模板、追蹤客戶的模板…. 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也會有一部分是固定的。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建些自己的通用模板庫,處理各類常見情況都可以有模板,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以隨時調用模板,不需要每次都辛苦的全部不著邊際的“創(chuàng)造”。 找到模板,案例,做好結構,而不是拿到一個任務不加思索的蠻干起來。很多人都是先做起來,做不了再找資料,容易漫無邊際,如果開始就定下方法,有些結構化的樣本可以參考,對項目或任務就有較清晰的評估。 將工作結構化設計好,不僅效率高,不易出錯,也會節(jié)省腦力,用于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 三,每日將工作做成閉環(huán)。 每天上班時(或前一日下班前)做個當日計劃,將每日工作寫下來,哪怕列個簡單的清單,也能讓工作有條理,解放大腦。 盯緊當日重點,深入工作。設一到三個重點任務,規(guī)定自己一定要有成果。 每日結束時,檢查工作清單,看看當日的任務完成情況,重點任務完成了沒有,并在每個項目上登記進度條。 每日的工作要形成閉環(huán)。才有可能不斷提高。 四,集中精力,排除干擾。 多任務工作時,不宜過多切換,應該集中精力專注于一項主要的工作,完成階段性任務后再轉到下一個任務,切忌這個任務做做,還沒怎么樣,覺得難或者出現(xiàn)打擾,就放下任務,開始做別的工作。一次工作的切斷,再到集中精力會花15-23分鐘才能恢復專注。這樣會把整塊時間切成碎片時間,而注意力分散不集中的后果就是很難靜心深入工作。自己心浮時工作就會顯得難。 1,在工作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倒好水,上好廁所,把手機設靜音,在手邊放好紙筆,如果有什么靈感或干擾都可以先記下,再統(tǒng)一處理。 外部干擾:在開始工作后,將手機設成免打擾,錯過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即時通訊,工作時間最重要的無非是客戶電話,自己的客戶大多有數(shù),即使少量電話漏接,問題也不是很大,因為你可以主動再打過去。 如果環(huán)境嘈雜,必要是可以戴上降噪耳機。我有自己的辦公室,但在處理特別重要的工作時,我有時會帶上電腦,找一個會議室排除干擾。 在別人找你時,你可以示意,正在做重要工作,待會兒去找Ta。然后在紙上記錄下來。在工作時,一定要設好邊界。 內部干擾:我們更多的干擾是來自內部,剛進入工作狀態(tài),很容易會有各種念頭冒出來,一會兒想到有個電話要打,一會兒想起要定餐,我經常是在工作中會想到看到書單上的哪本書就想去買….想到事情,不打斷自己手頭的工作即刻去做,而是先用手頭紙筆記下來,等到工作告一段落時,再去統(tǒng)一處理。 2,化被動為主動 外聯(lián)型的工作最易被切斷,就不宜被動等安排。 要將碎片工作集中下來做,比如集中打電話、集中處理郵件、集中聯(lián)系客戶、集中發(fā)信息、每天集中時間段處理雜務…. 3,如果注意力分散已經成了常態(tài),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強制自己專注一段時間再放松一小段時間。 標準番茄鐘設置是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根據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也可以設長一點,我在攻一些大任務,或任務較多時,也會用此類方法幫助自己深入下去,比如,有時工作極多,我又需要趕一篇文章時,這時就要迅速進入狀態(tài),在兩小時內完成。我一般會花十五分鐘選題,休息五分鐘,再定個100分鐘的大番茄,專注完成,Deadline會讓你小宇宙爆發(fā)的。 五,分解工作,設立儀式 有時工作任務很燒腦,工程很浩大,我們開始時難免心生懼意,這時表現(xiàn)就是拖延癥了,我們會不斷找借口,做這個做那個,總之就不想開始我們自己知道最重要的工作,然后拖到最后deadline,胡亂交差,結果就想而知。 這樣的工作可以進行分解,分解到可以填空一部分,或者有一部分很容易開始,對于最難最核心的一部分,如果無從下手,可以勸自己先開始,可以建立一個開始儀式,我的習慣是隨便寫,把腦子里想到的念頭胡亂全寫下來,慢慢就能進入狀態(tài)。我的朋友Zara是在紙上畫個結構圖,你也嘗試找到讓你盡快進入狀態(tài)的方法。 六,交替任務,降低疲勞 這里的交替,不是切斷,而是換腦工作。這時候可以多用“莫法特工作法”,這在《最不需要意志力的時間管理法》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如同農業(yè)間作套種,各種作物可以交替耕種也不會影響土地產量。工作和工作之間可以交替,如果交替良好,也不會影響效率。我們的工作會有各種不同的任務,有的簡單,有的復雜,有的需要腦力,有的需要體力,有的左腦,有的右腦….比如,我些工作需要打電話,有些工作需要寫報告,有些部分需要收集圖片。長時間做一類工作會在體力,心力上有疲倦感。如果能交替工作,時間利用的效率就會增加,效果卻不會減退。 莫法特是《圣經.新約》翻譯者,他的書房里放著三張書桌,一張桌上放著他要翻譯的《圣經.新約》,一張桌上放著他要寫的論文,一張桌上放著他要寫的偵探小說,他一個任務累了就換另一個桌子做另一個任務……后來,就有人把這種交替工作的方法稱為“莫法特工作法” 比如,我在回好郵件會寫報告,寫過報告會和同事談話,談話后會寫文章,寫好后會搜集圖片,做好配圖會打電話….這樣工作經常交替用到左右腦,大部分時候并不覺得工作量很大,卻還有不少看得出的結果。這種方法還是聚焦在重要任務上,只不過將任務的不同特點進行交替。 正如《自制力》中所說,做太多事情,對每件事情的付出就必然少了。只有聚焦在重要的任務上,堅決的推進重要工作的進度條,才能用成果證明自己價值。與時光共進的,才會是你在職場上的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