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弘丹寫作成長學院」學員黃盈,在5月份連續(xù)拿了兩次獲得頭條青云獎。 “有些人坐飛機就能見到,而見有些人則要坐時光機”。疫情下關于生離死別的哀嘆讓我們帶著慌亂再度思考生死,為此我二刷了溫暖治愈系電影《遺愿清單》。 《遺愿清單》講述罹患癌癥的富翁愛德華(杰克·尼克爾森 飾)與另一位癌癥病人卡特(摩根·弗里曼 飾)在病房中結(jié)下友誼。兩位老人不幸被醫(yī)生宣布時日不多,于是寫下各自的“遺愿清單”結(jié)伴周游世界,最后相互成就對方,找到人生的真諦,獲得圓滿。 該片自2007年于美國上映13年以來,在豆瓣始終保持8.6分的佳績,入選豆瓣電影Top 250清單,并斬獲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提名獎。 二刷后我覺得如果僅從情節(jié)解讀此片,無法深沉地體會它的獨特魅力。 本文將從“‘生命發(fā)展對比’的主題呈現(xiàn)、配角的塑造、“戲中節(jié)目”的塑造、給我們的啟示”這四個維度深入解讀。 本片用大量“對比”的主題呈現(xiàn)以深化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戲劇張力。除了顯而易見的人物塑造和空間布局,更吸引我的是運用在若隱若現(xiàn)的“生命發(fā)展線”的對比。 影片有兩條發(fā)展線索,明線是兩位主角從病發(fā)到去世的全過程,暗線是兩人各自一生的故事。 臺灣美學作家蔣勛說過:“對比”能構成兩種不同角度的視野和觀察,提醒我們關注生命的兩種發(fā)展狀態(tài)。影片中這兩種生命狀態(tài)從完全對立的起點開始對比,在不同的生命軌道行駛,但最后交匯于同一個交點。整個過程給觀眾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1、生命初心的對比: 通過兩人在病床上充滿滄桑感的對話,可以捕捉到兩人的生命初心。
不同的初心:一個為“財”,一個為“才”。后來愛德華如愿成為富可敵國的霸道總裁。結(jié)過4次婚,與妻女惡交,至今孑然一身。他沒有辜負自己的初心,卻辜負了家人的期待。卡特卻沒能如愿成為歷史教授,為養(yǎng)家糊口,他做了45年機修工。妻子賢惠,兒孫出眾。他沒有辜負家人的期待,卻辜負了自己的初心。 如此“生命初心的對比”是為了接下來“生命的相交”做鋪墊。不同的生命初心,不同的踐行,卻同樣被癌癥超速逼到生命邊緣——在同一間病房里,被醫(yī)生宣稱活不過一年。影片通過刻畫兩人接到醫(yī)生“審判”后同樣的沉默、同樣想用玩牌來掩飾內(nèi)心的抗拒和絕望,以此表達死神并沒有因為這兩種生命的迥然相異而厚此薄彼,不管生命的初心有沒有被辜負,也不管生命中還有沒有其他辜負。 幸運的是,兩人因為一份遺愿清單而結(jié)伴旅行,相互慰藉,彼此成就。最后自命不凡的愛德華重獲親情的回歸,郁郁不得志的卡特領悟到家庭正是他最輝煌的成就。兩人在生命邊緣敞開心靈,重新定義了生命的初心,完成自我,獲得圓滿。 如同愛德華在卡特葬禮上所說的:“人生真的很奇妙,因為就在三個月之前,我們還是陌生人,他生命中最后的幾個月,也是我生命中最棒的幾個月。他拯救了我的生活!他比我更早知道了我的生命意義?!贝丝踢@兩種生命的相交已經(jīng)遠遠不止地理位置的“同一間病房”,而是更高層次的相交,心靈的相交。 我們似乎覺得卡特的生命更貼近普羅大眾。我年近90的老父近年來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今我終于懂了,很多人年輕時躊躇滿志,然而世事難料,磕磕碰碰地走到生命邊緣,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平平淡淡才是最美的,最美好的其實就在身邊。 2、生命長度的對比: “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我無以回報。既然如此,我也不客氣了。我想要你再為我做點事——找到你生命中的樂趣。你說過你不是普通人,這話不假——你當然不是普通人。但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互通的?!?/p> 這是卡特在最后一次進手術室前寫給愛德華的信,他希望愛德華能同女兒和好。他對愛德華說,剩下的愿望恐怕只能靠你了??ㄌ貨]能再出手術室,然而他的遺愿卻被愛德華忠誠地實現(xiàn)了,愛德華終于摘下“不是普通人”的面具與女兒冰釋前嫌,找到生命中的樂趣。 影片并沒有刻意迎合觀眾的喜好,讓兩位主角雙雙戰(zhàn)勝病魔共譜佳話??ㄌ厥窃卺t(yī)生預言的時間表內(nèi)于66歲去世的,而愛德華卻創(chuàng)造醫(yī)學的奇跡最終活到了81歲。兩位主人公一生一死的對比寓意生者把死者的遺愿精神延續(xù)下去。而安排重獲親情的愛德華活下來又隱喻“愛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影片積極的主題意義又一次得到升華,我們在感喟卡特離開的同時,又為愛德華的重獲新生欣慰不已。 3、生命虛實的對比: 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卡特盡管比愛德華早去世十余年,他的聲音卻以旁白貫穿整部影片,即使在愛德華去世后還在解讀他生命的意義:“他閉上了眼睛,卻敞開了心靈”。 愛德華始終以生命的實體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影片中,他的“實體生命”比卡特持續(xù)地更長久,而卡特在“實體生命”外又以虛幻的聲音形式存在,這種形式又延續(xù)到愛德華死后。如此聲音與時空不同步的創(chuàng)作手法完美地構成虛實對比的主題呈現(xiàn),巧妙加深了影片的故事深度,也給我們帶來了別樣的視聽體驗。 生命虛實交錯的對比隱喻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豐沛的靈魂能跨越生死鴻溝永不消逝。有趣的是,飾演卡特的摩根·弗里曼被譽為“聲音和長相最接近上帝”的演員,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測暗指從“上帝的視角”解讀生命的意義。 配角托馬斯的塑造是影片中的一個亮點,這個角色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既使整個劇情發(fā)展脈絡清晰自然合理,又給整部影片增添了融融的溫情。 “我認為您應該接這個電話!”這句霸氣的臺詞出自于愛德華的助手托馬斯。 助手托馬斯是影片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電影一開場用遠景呈現(xiàn)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隨后特寫托馬斯步履艱難地登山前行。畫外音是卡特的聲音緩緩述說生命的意義,整個畫面充滿對生命的敬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們的心。 托馬斯第二次出場是在醫(yī)院里,此時畫風驟變,他手里大包小包,腰桿筆直地穿梭在人群中,給人以一個恪盡職守的職員形象。 表面來看,托馬斯是個機械刻板,只會鞍前馬后伺候老板的助手,其實是個正直又極富主見的人。
暴戾冷酷的愛德華身邊還長期潛伏著這樣一個善良溫暖的人,也有深層次的隱喻,為愛德華的心靈敞開獲得圓滿埋下伏筆。 片尾與片頭遙相呼應,托馬斯終于登上卡特的“墓穴”,把愛德華的骨灰和卡特的一起安葬在世界之顛,完成使命。 托馬斯歷盡艱難為老板下葬,其行為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助手這個身份,是對生命責任的承諾。他是愛德華和卡特遺愿之旅的伙伴,更是兩人情誼的見證者。這個人物塑造所傳遞的情感加固了整部影片的溫情基調(diào),使影片生命與愛的主題再次大放異彩。 戲中節(jié)目《漂浮》的塑造,巧妙地起到烘托劇情和人物心理變化的作用。 如果說,這部影片有哪些東西是讓我耳目一新的,其中必定包括卡特的博學多才和電視知識搶答節(jié)目《漂浮》,而這兩者是奇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 《漂浮》是卡特經(jīng)??吹碾娨暪?jié)目。他最讓人佩服的是能搶先于節(jié)目說出答案,形成的奇特效果就如同這檔節(jié)目是他的復讀機。通過安排這樣一檔虛構的戲中節(jié)目以折射卡特的博聞強識,給影片人物特征打上鮮明的標記,充分體現(xiàn)了編導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手法。 旅途中,愛德華受卡特的妻子弗吉尼亞所托,找到躺在浴缸里看《漂浮》的卡特想勸他回家。一開始,卡特一邊和愛德華交談一邊見縫插針地“引導復讀機”答題。之后卡特停止“引導復讀機”,開始一段悠悠綿長的內(nèi)心獨白:“……此時的我卻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那份感覺”。 整段話卡特沒有直接表態(tài),其實他內(nèi)心一直隱約埋怨妻兒的拖累使自己不能實現(xiàn)當歷史教授的夢想。面對相守45年的老妻,他已經(jīng)充滿疲勞感,激情已不再。如今在生命邊緣,他要縱情地做一回自己。 愛德華沉默了一會,畫外音《漂浮》仍按部就班地播放著,接著他像卡特一樣“引導復讀機”說出答案,兩人隨即會心一笑。此刻,兩位主人公的情誼早已不再限于一起旅行,而是心靈上的互通。 這樣的塑造方式屬于一種希區(qū)考克手法。讓兩個不相干的事情同時發(fā)生,可以讓故事線變得豐富,使張力和情緒因為時間的延長而加強。此時,無需更多的臺詞設計,愛德華對卡特的理解與情誼不言而喻,而同時我們心中也蕩漾起了一陣融融的暖意。 影片對我們的啟示1、家庭始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事業(yè)有多成功或者多平凡。 《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曾說:“走遍天涯覓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人,回到家里就發(fā)現(xiàn)它了?!?/p> 卡特心之向往的是站到歷史課講臺上,不料卻在汽車底盤下鉆了45年,為此耿耿于懷一輩子,在與愛德華浪跡天涯后他終于明白家庭是他這一生最輝煌的成就。 而愛德華對家庭的回歸更是一個華麗的反轉(zhuǎn)。他曾經(jīng)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干預女兒的家庭,使女兒與之決裂。最后,愛德華手持花語為道歉的花束上門與女兒和解,意外之喜是竟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天使般可愛的外孫女,于是順理成章地勾掉清單上另一項遺愿: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原本關乎男歡女愛的原始欲望卻歪打正著般地處理成純粹的親情圓滿,“愛與家庭”這一思想內(nèi)核得到升華。 2、控制并非愛的表達方式 影片中,愛德華對女兒的控制,卡特妻子弗吉尼亞對卡特的控制最后都軟化于無形中。 一手操控商業(yè)王國的愛德華,曾以同樣的方法操控女兒的幸福卻兩敗俱傷??ㄌ氐钠拮痈ゼ醽喴宰o士的職業(yè)認知認定丈夫在最后的日子應該和家人在一起,拼命想阻止卡特的“遺愿之旅”,卻忽視卡特內(nèi)心的壓抑和渴望,相濡以沫45年的老倆口一度不歡而散。 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單親媽媽對女兒全方位的控制曾把孩子逼到絕路,女兒因為媽媽一再拒絕自己的想法,想要跳海自殺??刂圃斐傻膫梢娨话?,盡管這是在愛的名義下。 慶幸的是,最終控制都在這場遺愿之旅中得到圓滿化解,卡特和弗吉尼亞都回歸到愛與尊重。愛德華用真誠的道歉與女兒和解。弗吉尼亞什么都不用做,給予丈夫空間,也能等到卡特對自己的激情卷土重來。 3、自我認可是幸福的重要構成。 作家李月亮說過: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真心地認可自己。表面看來,卡特并不像愛德華鮮明的缺少愛,相反他的生活充滿愛。他擁有妻子無微不至的愛,兒女懂事孝順的愛,孫輩崇拜敬仰的愛。在這樣熱鬧的愛的簇擁下,他的內(nèi)心卻充滿荒涼感,這種荒涼感源于對自己的“不認可”。 影片用對白和眼神細膩地刻畫他的各種“不認可”。對愛特華敞開心扉時,一開口就是:我比較背運……。希望孫子放棄做機修師的理想,因為他自己就做了45年的機修師。在他的潛意識里,他的運氣、職業(yè)都是“不對”的,而不知不覺中,他已經(jīng)把這種“不對”歸咎于家庭的拖累。 幸運的是,在這場寓意探索幸福的遺愿之旅,卡特終于覺醒,果斷終止旅途回家。他的回歸實質(zhì)上是自我的回歸。 在他生命的邊緣,在自己的家中,終于領悟到家庭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和幸福,完成了自我的認可,獲得圓滿。 依我看,影片關于人生的許多話題,比如家庭和事業(yè)的關系,比如幸福的定義,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只有無盡的思考,所以跳開劇情分析,從“主題呈現(xiàn)、塑造手法及啟示”為切入點進行解讀。 當前疫情沖擊下,每個家庭在經(jīng)濟或者家庭關系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由此帶來的是人們思維方式的震蕩。 二刷《遺愿清單》后,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不管何去何從,只要堅守信念,最終都能走出困境,擁抱溫暖的明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