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筆,亦稱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fā)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tài)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 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位妙語佳句,還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進行綜合議論。隨筆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短的幾十字,長的幾百字,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 寫隨筆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寫作的意圖:或者是一種快樂的心情,或者是一點小感悟,或者是一個新觀點……總之,如同鄰家大嬸般親切與平易近人。 生活隨筆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觀點、新發(fā)現……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寬廣,時時處處事事都可以寫成文章。 “五四”新文學時代,現代隨筆的創(chuàng)作繁榮一時,但“隨筆”的命名與內涵尚未及統一,隨筆這一文體便被左翼文學排斥至文學邊緣。這給當代隨筆的文體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從現代隨筆的濫觴、朱自清的“散文觀”、周作人和魯迅的“隨筆觀”等角度入手,在現代散文眾多的命名中尋找隨筆的源頭,以期為當代隨筆的發(fā)展提供可資借鑒的依據。 分類 記敘性隨筆 記敘性隨筆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斷或作者的偶然經歷,基本內容是敘事寫人。隨筆的主旨是寫情見性,它的抒寫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觀感受,有時直截了當說出,有時是隱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寫的往往是人人類似經歷的平凡小事,但經過你仔細體味后,會使你察覺世俗風情、感悟人生道理。 議論性隨筆 這類隨筆又叫“隨感”或“雜感”。所謂“隨”,有隨手記下而非刻意為文之義;所謂“雜”,是指內容廣泛,包羅萬象,大至社會問題、人生哲理,小至身邊瑣事,風花雪月,鳥蟲寵物,校園風情,學習心得,書籍品評,親人友人,無可不寫。但隨筆的重點還是個“感”字,作者要有感而發(fā),哪怕是一點思考、一點感受、一點閃光的意念都可帶到文章中去,不擺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種隨意漫談的風格。 說明性隨筆 黎先耀寫人和自然關系的隨筆《天之驕子》,著筆于形態(tài)各異的自然景觀,表達自己熱愛大自然的情趣,著力加強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因此,說明性隨筆不同于純粹的說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帶有鑒賞的性質,有時則借物抒懷,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斷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準確形象地描繪出來。練習這類隨筆,要以精細而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筆調輕靈,不刻意為文。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那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br> 教育隨筆 一、什么是教育隨筆 教育隨筆顧名思義,就是談教育思想觀點的隨筆.教學隨筆,也可以說“教學一得”,主要是寫教學中某一點體會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點是題目小,篇幅短;層次和結構比較簡單;內容單純,涉及面比較小,寫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隨筆在寫作樣式上沒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見的有借事說理,夾敘夾議等形式。借事說理:作者要著力描寫一個事件,不用太多的語言去發(fā)議論,做點評,把一件事情寫清楚,文章的結尾有個簡單的點題就可以了。讀者通過讀作者敘述的這件事,就能受到觸動,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 夾敘夾議:作者在敘述一個事件的同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一邊敘述一邊評論。也可以是把事件先敘述完,再做評論。 隨筆是最適合教師創(chuàng)作使用的一種形式。 二、寫教育隨筆有什么好處 1.能真實地記錄身邊世界.如果你要問我:你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我也不知怎樣回答.寫教育隨筆,就不會再像過去一樣讓我們的老師只留下模糊的記憶,我們不能讓過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隨著年齡的繼續(xù)增長淡出這個美麗的世界. 2.用教育隨筆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因為要寫,所以要閱讀;因為要寫,所以要去做;因為要寫,所以要思考.寫作,是一種拉動自己讀,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為教師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師行為研究的最好依托。 3.通過教育隨筆,讓每個教師成為新課程的成功實踐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這么多的,實質性的要求,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邊做邊思,邊思邊寫,邊寫邊做,螺旋前進,每個老師肯定會把新課程要求轉化為自己的本領. 耕耘于教學一線的教師,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學的第一手資料,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之余,及時把心得記錄下來,不僅對自己日后工作有促進作用;如果發(fā)表,對廣大同仁也具有借鑒意義。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言:“教育學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痹趥鞯朗跇I(yè)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育,教學對象,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實施因材施教?;仡櫤涂偨Y教育教學過程的心得和方法,不僅積淀了個人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豐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 在寫教育隨筆時,我們可以結合案例,作這兩方面的思考: 1,由點及面作發(fā)散性思考.李鎮(zhèn)西老師由學校強迫女兒剪去秀發(fā),想到學校的專制,進而聯想到教育上的種種不民主現象,并就這種現象進行剖析. 2,由表及里進行深層挖掘.比如說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經常碰到學生"頂撞老師"的現象,學生為什么會頂撞教師導致這一現象的病源在哪我們又如何去療救對這類情況是冷處理還是熱處理處理的結果如何通過這件事的處理你得到什么啟發(fā)如果我們真正思考了,并付諸于行動了,肯定會有收獲的。。 四,教育隨筆怎樣寫 很簡單,只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把身邊真實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筆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間,移到自己的硬盤中即可,不必過分強調邏緝,不必十分講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靈的私語,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師會說自己沒有時間寫東西,抑或是想起寫文章就頭痛,認為這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其實不然.在我們和教師接觸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教師講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從口頭的變成書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隨筆。 技巧 隨手 隨筆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時發(fā)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當時產生的想法,那種想法也有點火花閃動似,所以需要及時捕捉,記錄下來。因為扔了一段時間之后,您對事件的記憶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難說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見了。所以要養(yǎng)成隨手寫的習慣,如果能堅持記教育日記,那么您會發(fā)現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經不太記得的事,但是在當時它是如何地讓您受到震動。 隨便 隨筆沒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論點論據,文字也可長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說的話說清楚了,也不一定要湊到1000字.如果您沒想好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但是這件事卻讓您有所觸動,不說不快,您也不必硬憋著,要找什么理論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寫出來,讓讀者自己去理解。 隨心 這里講的隨心有兩層意思,一是隨心所欲,沒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筆要隨腦.文章是筆寫出來的,但卻是大腦想出來的,所以隨筆是筆要隨腦。 總結 隨筆要想寫好,必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或是切入一個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觀點不同于常俗.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有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觀察.教師生活于學生之中,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每個孩子都是一本待讀的書,和孩子的每一次傾心的談話,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讀一點書,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處及與教育現實的結合點在哪里,所謂有正確的理念,才會有正確的眼光;有正確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發(fā)現. 最重要一點是,要想寫好隨筆,關鍵還在于動筆,動筆寫了,才能有好的隨筆。 有了題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質量的隨筆你可能通常會覺得有話說不出說不好,這是因為尚缺乏理論積累,還不能從理論高度對手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視角.而這個至關重要的錘煉過程要求我們: 1.注重積累相關理論.理論積累并無任何捷徑,只有平常扎扎實實地研讀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處理起素材來自然會得心應手。 2.認真解讀他人隨筆成果.一般報刊雜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貼近我們工作實際的教學隨筆,可以細細地分析一下它們是如何總結提煉得出自己觀點的,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受到很大啟發(fā),感覺豁然開朗。 教學隨筆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寫的教學心得體會,不僅自己覺得有新意,而且讓別人看后也覺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復別人的觀點。 2.列舉實例要具體生動。在舉例時一定要把事實講明白,使讀者看后既懂,又能學會用。 3.要做到小中見大。從個別具體的事例出發(fā),能體現出一般規(guī)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點上來,反映較深刻的問題和道理,使讀者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個性看共性。 4.文章結構可多樣化.教學隨筆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簡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寫此文的目的,再列舉實例說清楚事實及過程,最后歸納小結教學的心得體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