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處方用藥,之所以能顯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辯證準確。只要辯證準確,選方精當,其效果是很快的,以至于不會低于西醫(yī)的療效和速度。現就臨床的一病例,試看經方的療效。 患者為一藏族老年男性,因反復咳嗽、咳痰、喘息10余年,加重半月入院。入院后我科明確診斷為1.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2.阻塞性肺氣腫 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4.高血壓病2級5.痛風。病人對“青霉素、頭孢類”過敏。對于一個老慢支來說是一件很苦惱的事,也是醫(yī)生頭痛的事。入院后給予吸氧、選用泰能、地塞米松抗炎治療,氨茶堿解痙平喘,適當的利尿劑,降壓藥物等治療10余天,病人唯血壓降到正常,仍有咳嗽,咳黃色絮狀痰,每天晨起裝在透明玻璃瓶中給我看,量約50ml(夜間咳痰量),且仍有活動后心悸胸悶氣短癥狀,雙下肢有輕微水腫。病人痛苦,家屬著急,醫(yī)生有“江郎才盡”之感。適遇我接診后,勸其服用中藥治療。病人及家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藥,只在疑惑、希望中等待。 中醫(yī)察色按脈后見:望之見面色黧黑,口唇紫紺,喜高枕臥位,聞之見臥位時輕微張口喘息,喉間輕微痰鳴音,問之見咳嗽,咳黃色絮狀痰,胸滿如窒,心悸氣短,按之見雙下肢膝關節(jié)以下輕微凹陷性水腫,脈滑數,舌苔黃白膩,邊見瘀斑。此為痰熱瘀阻肺、脾腎陽虛之證。脾腎陽虛,水飲上犯,故見心悸氣短、胸滿如窒,選苓桂術甘湯治之,痰熱阻肺,咳黃痰,以小陷胸湯治療。兩方合用,收效頗佳。處方為:茯苓40克、桂枝10克、白術12克、黃連6克、瓜殼18克、枳殼10克、半夏15克、海蛤殼15克、杏仁10克、蘇子10克、炙甘草6克,囑病人服藥5劑,以觀療效。 病人訴自服用中藥后小便明顯增加,夜間有3-4次,量多,咳嗽咳痰明顯好轉,晨起見夜間有少量黃色粘痰于瓶內,活動后胸悶氣短癥狀明顯改善?,F能下樓自行活動,也無明顯心悸胸悶癥狀,已經擺脫心電監(jiān)護、臥床不起的狀態(tài)了。查體:P:74次/分,BP:120/70mmHg,舌苔已經明顯消退,雙下肢無水腫。就在3-5天時間,西醫(yī)所謂的心衰癥狀明顯糾正,肺部感染情況明顯控制。這就是經方的魅力所在。 在病房治療很多疾病,其療效絕非偶然,我也曾用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術后腸粘連導致腹痛數月的病人,效果也不比西醫(yī)用灌腸等方法治療慢。正如當代名老中醫(yī)熊繼柏老師認為,中醫(yī)治療疾病,唯臨床急救和手術不堪比之外,其余皆不比西醫(yī)療效差。當然,這需要我們中醫(yī)朋友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敏捷的臨床思維應變能力。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95.名老中醫(yī)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