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上天眷顧韓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上,既有大山,又有大河。山是梁山,詩經(jīng)“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的吟唱,讓韓城的山多了幾分詩意與神圣。河是黃河,李白詩云: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足見黃河出晉陜大峽谷的豪氣。夏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他在這里鑿開龍門,從此黃河潤澤中原。
黃河流域韓城段(本文圖片由韓城市景區(qū)管委會提供) 梁山山脈最負(fù)盛名的要數(shù)嵬山,也叫禹山,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在這里停留,為韓城南部最高峰,韓城八景便有“嵬峰摩霄”。擇晴日登臨,過“韓原圣母”牌坊,不知哪個朝代修建的娘娘廟、后土廟,枯黃草木中,幾棵飽經(jīng)滄桑的古柏堅韌地生長著。放眼四望,秋高氣爽,只見群山俯簇如拱揖,萬山層林盡染,那是漫山的黃櫨木片片秋葉燦爛地紅著,紅得如西天的云彩落入凡間,如熾烈的火焰簇簇向上,一條條溝、一片片坡、一道道梁,所有的樹都在努力地表達著自己,那是葉子以噴薄的姿態(tài)燃燒自己,是萬木唱給生命最絕美的歌。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這河山盛境可是孕育出偉大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思想家太史公司馬遷的。黃河在遠遠的東方,如白練一般柔柔地流淌著,嵬山下一脈清流百轉(zhuǎn)千回奔向黃河的懷抱。芝水河畔的高崗上是司馬遷的祠墓,后人用他贊美孔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來贊美他高潔的人格。 兩千年前,他以如椽巨筆書寫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他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事業(yè)忍辱負(fù)重、自強不息,他獨立的人格精神早已融進了中國人的血脈,他的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等文化觀念。然而遙想兩千年前,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書成之后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可見是何等的自信,又是何等的孤獨。
韓城市司馬遷祠 偉大的人都是孤獨的。比如漢武帝,他一生六次從韓城東渡黃河去汾陰祭祀后土祠。后土祠是司馬遷的父親、史官司馬談提議在汾河入黃處、黃帝掃地為壇的地方修建用來祭祀大地的地方,而今,它與司馬遷祠隔著黃河遙遙相望。 在這秋日里,再誦他的《秋風(fēng)辭》:“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不禁感慨萬千。 漢武帝是偉大的,他雄才大略,唯才是舉,開疆拓土,開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基業(yè)。司馬遷贊他“孝武纂極,四海承平”。 然而,貴為天子,他也慨嘆歲月的流逝、青春的不再。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武帝昔時的行宮“扶荔宮”早已沒入流逝的大河,獨留一方高高的黃土臺。土臺西邊的高崗上是司馬遷祠,古道幽幽,蒼柏郁郁,菊黃滿坡,登九十九級臺階,滄桑的古道留著歷代朝圣者的足跡,密密的碑林篆刻著后人的敬仰。司馬遷的塑像,就那么安安靜靜坐在那里,黑須垂灑,雙目含情,望著滔滔不息的黃河。 韓城還有一景叫“蘇柏南柯”。蘇武的墓在司馬祠以北、韓城市西邊的蘇山上,史書記載早先多生古柏,枝身均向南傾斜,似在夠望司馬遷祠。在世的時候,司馬遷與李陵“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余歡”,兩個人連一杯酒都沒喝過,但他觀李陵為人“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認(rèn)為“有國士之風(fēng)”,就以一己之軀為李陵攻打匈奴兵敗辯護。說了幾句公道話,卻屈而受刑。蘇武也是奉漢武帝之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身份出使匈奴被扣留,他牧羊北海,歷盡艱辛,不辱君命,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太史北望,蘇柏南柯,冥冥之中,兩個肝膽相照的忠魂通過清風(fēng)明月在對話嗎?兩千年了,他們究竟在訴說著些什么?
韓城市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jì)念碑 大河奔流,歲月如梭。1937年,在民族危急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中國工農(nóng)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其總部及其下轄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3萬余人在朱德總指揮的率領(lǐng)下,從司馬遷祠旁的芝川渡口渡過黃河,穿過后土祠前的古道直奔華北抗日前線,吹響了中華民族共赴國難、全面抗擊外敵侵略的號角,播撒了抗日的火種,在那苦難屈辱的歲月中,無數(shù)的革命先驅(qū)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無數(shù)的韓城老百姓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捐衣捐糧、搭橋鋪路,劈波斬浪、勇涉險灘,甚至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參軍,為八路軍東渡黃河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軍民情深,血濃于水,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wù)》一文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往今來,這些把個人利益置于國家、民族利益之后,為了真理孜孜以求,為了民族國家的團結(jié)進步,為了蒼生獲得幸福而奮斗不息的人們,老百姓一定是銘記在心、敬若神明的。 清風(fēng)徐徐,漫山的黃櫨紅葉翩翩起舞。這些樹在貧瘠陡峭的山地甚至石頭縫里扎下根去,葉子在最寒冷的季節(jié)紅遍山崗,年年歲歲、生生不息。多少人贊美它紅艷美麗的外表,我卻在攀爬的路上,看到它們生命的不屈和倔強,那是身處艱險、戰(zhàn)勝孤獨、傲雪斗霜的樂觀和上進。 面對這漫山的紅葉,我想到了風(fēng)雨如磐的歲月里北京五四大街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北大紅樓,想到嘉興南湖風(fēng)雨飄搖中那一艘小小的紅船,想到獄中滿懷希望一針一線繡成的紅旗,想到天安門廣場群眾歡呼的笑臉和紅旗匯成的紅色海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fù)興。正是因為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我們的黨帶領(lǐng)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shè)、改革的征程中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帶領(lǐng)老百姓過上越來越幸福安康的生活。 太山不讓細(xì)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偉大征程中,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號角聲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一種穩(wěn)重磅礴的力量,從母親河兩岸,從中華大地上,從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升騰起來。 |
|
|
來自: 與春天同行 > 《現(xiàn)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