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麻黃應用甚廣,配伍嚴謹靈活,藥量變動不居,運用出神入化。總觀全書運用麻黃,條文達五十多處,涉及的方劑將近三十個。其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麻黃配桂枝、發(fā)汗散寒。 仲師曰:“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論中所述,太陽傷寒必俱惡寒、無汗、脈浮緊之特點。感受寒邪,惡寒是必有之癥;寒邪郁表,腠理固密,故無汗出;衛(wèi)氣抗邪,表氣不宣,則脈浮緊。這此都是太陽受邪后的病理改變,即衛(wèi)遏營閉之癥。用麻黃湯發(fā)汗以解表,即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取麻黃開腠以發(fā)汗,為本方主藥。但一味麻黃,發(fā)汗泄營尚有單行力薄之弊,故配桂枝溫經(jīng)解肌散寒先開衛(wèi)氣之邪,助麻黃發(fā)汗以解表邪。兩者合用,則發(fā)汗之力強,驅邪之功大。如大青龍湯,葛根湯,小青龍湯,桂麻各半湯等都含有桂枝助麻黃發(fā)汗這一現(xiàn)實意義。 麻黃配葛根、解表升津舒經(jīng)。 仲師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方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桂枝湯加麻黃,增強發(fā)汗祛邪;加葛根升津舒經(jīng),并助麻、桂解表。二藥合用,共奏解表升津濡經(jīng),以免過汗傷陰之弊?!疤柌。瑹o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十二)本條論述欲作剛痙的證治。太陽病無汗為表實,是由邪來表,衛(wèi)氣閉塞所致。一般而論,有汗則小便少,無汗則小便多,今無汗而小便反少,是在里之津液已傷。無汗則邪不外達,小便少,則邪不下行,勢必逆而上沖,口噤不得語,是筋脈痙攣所致。以上癥狀雖沒有到背反張的地步,但卻是發(fā)痙的先兆,所以說:“欲作剛痙”。用葛根湯中麻黃開泄腠理,發(fā)汗祛邪,葛根升津滋養(yǎng),舒緩筋脈。故仲師急以桂枝湯調(diào)營衛(wèi),加麻黃、葛根開泄太陽陽明之邪以治剛痙。(32)(33)發(fā)汗解表兼以止利之功。 麻黃配石膏、清宣肺熱。 仲師曰:“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風寒在表,發(fā)汗可解。但當外邪閉郁,肺有蘊熱之時,若用辛溫發(fā)汗,則使肺熱加重。邪熱迫肺,肺失清肅,故見喘息。肺熱蒸騰逼迫津液外泄,而見汗出。因此,汗出而喘便成肺熱不清的明證。此證汗出而喘,但不惡風寒,反映表無寒邪,所以不可更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汗出而喘,并非“汗出而渴”,也不可用白虎湯。即無太陽表證,也無陽明熱證,乃是肺熱作而無疑。然肺合于衛(wèi)而主皮毛,所以此證亦可見到發(fā)熱,甚至高熱不退,故不可被“無大熱”一語所局限。所以治療重在清宣肺熱,選用麻杏甘石湯。麻黃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熱而定喘。石膏用量多于麻黃一倍,借以監(jiān)制麻黃辛溫之性而轉為辛涼清熱之用。如“飲熱郁肺的喘咳”越婢加半夏湯;“煩躁而喘”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配附子、溫陽解表。 仲師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少陰病是里虛寒證,一般不發(fā)熱,今始得之即有發(fā)熱,所以謂之“反發(fā)熱”,以別于單純太陽表證。太陽病,脈必浮,現(xiàn)在不是脈浮而是脈沉,沉脈主里,為少陰里虛寒的確據(jù),脈證合參,因知是少陰兼表證。那么,自當以溫少陰為主,兼發(fā)汗解表,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麻黃解表,附子溫腎陽,可見麻黃配附子發(fā)中有補,細辛味辛烈,佐附子以溫經(jīng),佐麻黃以解表,三藥合用,于溫陽中促進解表,于解表中不傷陽氣。仲景之旨微矣?!拔l(fā)汗,麻黃附子甘草湯?!保?02) 麻黃配升麻、發(fā)越郁陽。 仲師曰:“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357)本證屬上熱下寒,但不是厥陰肝病,而是肺熱脾寒。陽陷于里,郁而不伸,故寸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陽郁不達四末而手足厥冷。大下后,陰陽兩傷,陰傷而肺熱氣痹,故咽喉不利,肺絡損傷而唾膿血;陽傷脾虛而氣陷,故泄利不止。本證病機為正傷邪陷,肺熱脾寒,不但虛實混淆,而且寒熱錯雜,單捷小劑勢難兼顧,所以用麻黃升麻湯之制。方中重用麻黃升麻為君,目的在于發(fā)越郁陽,所以方后有“汗出愈”的醫(yī)囑。以當歸為臣,取其溫潤養(yǎng)血以助汗源,且防發(fā)越之弊。 6. 麻黃配杏仁、宣肺平喘。 仲師曰:“太陽病,……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氣,增強麻黃平喘之力。太陽與陽明合病,孰輕孰重?主次如何?從本文專門列出喘而胸滿等表寒外來,肺氣被阻之證,而對陽明腑實證只戒不可攻下,提示病證以太陽傷寒為主,所以宜用麻黃湯解表定喘。變辛溫為辛涼,如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杏甘石湯等。 7. 麻黃配射干、宣降化痰。 仲師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主之”。(六)本條即臨床所見的哮喘病。由于寒飲郁肺,肺氣不宣,所以上逆喘咳,痰阻氣逆,氣觸其痰,而喉中痰鳴如水雞聲,這是寒飲咳喘的常見癥狀,治當散寒宣肺,降逆化痰,用射干麻黃湯。射干消痰開始降逆氣,麻黃宣肺平喘發(fā)邪氣。生姜細辛散寒行水,款冬、紫菀、半夏降氣化痰,五味子收斂肺氣,與麻、辛、姜等辛散之品同用,使散中有收,不致耗傷正氣,更助以大棗安中,調(diào)和諸藥,使邪去而正不傷,為寒飲咳喘常用有效的方劑。 8. 麻黃配白術、解表除濕。 仲師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保ǘ┱撌龊疂裨诒淼淖C治。“身煩疼”,是指身體疼痛劇烈而兼有煩擾之象,由于陽為濕阻所致。用麻黃加術湯,可知本證必挾風寒之邪,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無汗等表證。表證當從汗解,而濕邪又戒過汗,所以用麻黃加術。麻黃得術,使發(fā)汗而不致太過,以達到風寒濕邪緩緩而去;麻黃得白術,寓微發(fā)汗,利小便兩法于一體,以并行表里之濕,更因白術具有扶土、治水兩功,脾主肌肉,配以白術尚有健脾實肌表之治本用意。足見仲景運用麻黃造詣之深。 9.麻黃配甘草、發(fā)汗利水。 仲師曰:“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二十五)本條說明皮水有兩種治法。挾里熱的用越婢加術湯治療,義見第五條;無里熱的用甘草麻黃湯治療,以甘草和中補脾,麻黃宣肺利水。越婢加術湯證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內(nèi)熱所迫。甘草麻黃湯證是無汗的,無汗原因是表實。麻黃配甘草,調(diào)和諸藥,如麻黃湯、小青龍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大青龍湯等方中的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能防麻黃發(fā)大汗而傷津。“少陰病,得之三四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王晉三說:“少陰無里橫證,欲發(fā)汗者,當以熟附子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jīng)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于中焦,去水谷津液為汗,內(nèi)則不傷陰,邪從表散,必無過汗亡陰之慮矣。”通過以上各方中可以看出麻黃配甘草,可和緩發(fā)散,并防汗多傷津。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麻黃之用,是仲景長期精心探索,匠心巧運的寶貴經(jīng)驗總結。其闡述精當,分析入微,藥證絲絲如扣。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95.名老中醫(yī)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