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到橫澗村了,這是三團一連人會經(jīng)常思念,記憶最深的地方,
這個村的標致就是村西頭的那棵老榆樹,我們很快找到了找到了那棵樹,依然是虬枝老干,挺拔蒼勁,需三四個人合圍,別來無恙啊老榆樹,只是它旁生的一干側(cè)枝似乎更彎了,更蒼桑了,畢竟又過了50年了,
宋朝詞人姜夔的長亭怨慢·漸吹盡 寫道: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
真?zhèn)€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情何以堪?
樹下,我們簡單商量了一下,我說,我們鐵建人把橫澗作為第二故鄉(xiāng),橫澗也是我們的家,那村長就是橫澗的家長,盡管當年我們那個時代的村長肯定不在任了,但我們來了必須見見現(xiàn)在的家長。
于是,我們來到了村委會,幾個小年輕正在辦公,我們說明了來意,幾個人立即熱情起來了,一個小姑娘,趕緊起來給我們倒水,小伙子也很恭敬的向我們遞煙,我們要求見書記村長,小姑娘一個電話,書記村長隨后就到了,
我們說明了來意,我們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住在他們的村里,在這里的鐵路線上戰(zhàn)天斗地,如今老了,仍然懷念這里,想回來看一看,園一下鐵建人的夢,只是這些,請村協(xié)助,有關(guān)吃飯住宿等費用由我們自行解決,不給村找麻煩。
書記村長叫張先品,行伍出身,一個很精干的人,五十多歲,是經(jīng)歷過毛時代,鄧時代的人,因此對村中情況十分熟悉,對我們當年修鐵路的情況也大致了解,介紹村中情況從往至今,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相談甚歡,尤其是70年代那段艱苦的歲月,那吃野菜,杏樹葉子蘿卜咸菜的那段時光與我們一樣記憶猶新,
張先品書記完全同意與支持我們鐵建人來村中訪舊的愿望,答應(yīng)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也要求我們把當時在橫澗的照片發(fā)給他們,將來寫村史上可添上一段,
我們在橫澗村的那時候,連隊的中心場所是我們的食堂,因為每天的三頓飯和一些會議以及大會戰(zhàn)戰(zhàn)前動員等等都在食堂舉行。
張先品書記說,當年的食堂院還在,帶你們?nèi)タ纯窗?,顯然,他很了解我們,
院子里加蓋了房舍,猛一看,已經(jīng)不是舊時的模樣了。
但我們很快就想起來了,往日的場景又歷歷在目,書記說,過去這個院的房東還在,她一直生活在這個院子里,就過去把老人叫了出來。
老人已經(jīng)顫巍巍的了,87了,但思維敏捷,對往事的回憶既清晰又有脈絡(luò),見了我們,很高興,老淚縱橫的,“當年的娃娃們,你們吃了苦了”,一定要拉我們進去喝口水。
那時我們灶臺所用的磚是拆了孤山烽火臺搬下來的,那磚又大又寬又厚,質(zhì)量特好,幾百年了,沒有一點風化,
我找了一下,沒看到一塊城墻磚,肯定是蓋房打了地基了,村中能看到很多城墻磚,
那些烽火臺還有長城,卻被現(xiàn)代人拆了個精光,若論起來,我們也曾是毀壞中華民族文物的罪人。
中午時分,考慮到現(xiàn)在政府搞廉政建設(shè),我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我們請張書記和我們一塊吃飯,由我們買單,張書記慨然應(yīng)允了,又來了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村委副主任,一個是村辦公室主任,飯中間,我們?nèi)ベI單,張書記已經(jīng)告訴飯店,不接受我們買單,由他們請,說,我們來了,也是自家人,他理應(yīng)是做東,盡地主之誼。
恭敬不如從命吧!
飯后,我們搶時間,趕第二站左所,
現(xiàn)在的路多,也變了許多,方位我們都知道,但路不大容易識辨,張書記對副主任和辦公室主任說,你們二位開車,帶他們過去,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左所村也有標志,就是村前的那座小廟,當年已經(jīng)破舊了,有幾組精美的石柱,我們?nèi)チ艘院髮⑺贋榱耸程谩?/p>
可怎么也找不到那座小廟了,找來了幾個老頭,一問,那小廟早,已經(jīng)拆了,在原址上又蓋了一座比以前規(guī)模大得多的新廟,一派現(xiàn)代氣息,卻少了靈動,生氣。
村里的舊房子大多也拆了,蓋起了新房,往日的蹤跡難于辨認,循著廟為方位,依稀找到了當年我們住的地方,已經(jīng)沒人知道當年我的鄰居了,村中人很少,大多關(guān)門閉戶。年輕人都外出了,老人多,有些老人不甘寂寞,頂著風出來溜彎,年歲大的還都記得我們,往日的回憶勾起了他們的樂趣,一個個故人卻使大家唏噓不已,
匆匆又結(jié)束了對左所的訪問,二位村主任把我們送上大路,路口道別,此去,往東,一路無誤,好淳樸的橫澗人。告別了二位,上平型關(guān),
昔日上平型關(guān),山中羊腸小道,沿山路步行而上,頗艱難,山上,長城關(guān)隘廢圯已久,斷壁殘垣,荒草凄凄,滿目荒涼,卻是舊時模樣,只能感嘆一代雄關(guān),凋敝如此,徒有威名在外,
我們先到的平型關(guān)村,照片上那三個大字就是平型關(guān)村的照壁,照壁之后,是原平型關(guān)的村堡,村堡除了堡門,已經(jīng)沒有一塊磚了,村中也很頹敗,有一種塞外獨有的荒涼,但殘存的堡墻殘缺但依然英氣逼人,
這里的季節(jié)晚,植被尚未蘇醒,所以堡壘與山川的黃渾溶為一色,貧瘠,蒼涼,沉默,卻堅毅,堅韌,挺拔,所以這里會叫平型關(guān),這就是山西,這就是山西的性格,山西的精神。
路修的很好,很現(xiàn)代,大概是為了旅游的需要,從西面的繁峙直達山頂?shù)拈L城腳下,轉(zhuǎn)身東去又到山東面的靈丘,
大營地區(qū)本來就是一個大風口,自古而然,有寧武的石頭大營的風之說,我們在的那個時候氣溫更低,風更烈,女同志們說,你們男人們幸福多了,方便的時候方便多了,女同胞們方便就是大問題,風能把屁股都能吹出口子來,
是日,風勢強勁,估計有八級風,刮的人站不穩(wěn),棉衣都吹透了,專與我們搗蛋,幾個人想上長城,風大到上三步,吹回來兩步,呼吸也困難,步履維艱,一只手還得緊護著帽沿,唯恐吹落山澗,前面幾個年輕人走不多遠,怕風,都吹下來了,我們也只得作罷,望城興嘆。
過平型關(guān)不數(shù)里,已是靈丘境,山間谷地,便是當年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戰(zhàn)場,林彪率八路軍115師在此痛殲日寇,斯人已去。有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紀念館,臺階高115級,階前有林彪偕戰(zhàn)友們的銅象,看著這些民族精英,心中充滿了對先烈的無限敬意。
入館可觀看有關(guān)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的三D電影,音畫間,再現(xiàn)了當年戰(zhàn)場的慘烈,遙想當年民族危難,生死存亡之際,英烈們在此御敵滅倭,名傳千秋,多少先烈長眠于此,留與后人欽敬,亦應(yīng)長享中華后人的香火供奉。
下得平型關(guān),便入東河南鄉(xiāng),那是我們當年鐵建生涯的又一站,中野窩,
繞了好多路,進了村,村莊很破舊,記得當年曾經(jīng)住在一個高坡上,那家人當時頗有辦法,兒子是縣公安的,老頭有時候會喝點酒,喝酒的時候竟然敢吃一個雞蛋,好象是地主的作派,用個舀飯的小勺子,里面滴丁點油,打進去雞蛋攪碎,攪成黃豆大小,挾了就酒。
村里有座不大的馬王爺廟,倒是很少見,新建的老物件,我們在的時候是拆毀了的,廟前聚了些曬太陽的老人,我們前去打問,他們想起來了,說,那老頭和他的兒子早已作古了,
之俊大姐的房東家有個很可愛的小姑娘叫小六,兩人很要好,之俊大姐就問小六家的情況,人們說,她的父母早就去世了,她的哥哥和嫂嫂也不在了,小六大概也在五六年前也亡故了。我們心情都很沉重,聽得心都涼涼的,便不再問了,順著村子走走,我竟然找到當年我在村里的第二處住址,還是老院,只是破舊的更厲害了,院里熟悉的人都不見了,只有一個新嫁來的小媳婦兒,問什么也不知道,大黃狗不友好的叫著,小媳婦兒則熱情的要請我們喝碗水。
這,不是我們想見到和聽到的,但這就是事實。
順著中野窩村前的鐵路,可以走到靈丘城里,大概得走兩三個鐘頭,三十里地,當時覺得也沒有多遠,大家休息的時候,會經(jīng)常順著鐵路線走進城去,之俊大姐說,有一次她到城里去,買了十塊兒餡餅,當時就吃了七塊,剩下的三塊舍不得吃了,想留待明天再吃,可走到半路上,又餓的實在忍不住了,就把剩下的三塊餡餅又吃了個精光,吃光了也就沒想頭了。
至此,探路尋訪的工作已經(jīng)完畢,我們幾個人草擬了一下,將來大隊人馬來乘坐什么工具從太原到繁峙,坐火車太費周折,老大的不便,初步擬定,從太原包大巴,帶大家來繁峙。
順便游覽幾個景點,山西是文物大省,古跡景點星羅棋布,國家級的到處都有,省級的比比皆是,縣級的抬腿就能見到,渾源的恒山、懸空寺,應(yīng)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guān),不遠處的五臺山只能選其一。
夜宿靈丘,靈丘,因趙武靈王葬于此而得名,趙武靈王因胡服騎射而使趙國盛,是戰(zhàn)國中后期的一代明主。
其墓原應(yīng)在靈丘城外,因為活人和死人總是要分開居住的,現(xiàn)在縣城也擴建了,趙武靈王墓已經(jīng)在靈丘城內(nèi)了。
這也是民族的先賢,令人肅然起敬,我們過去拜謁,當?shù)厝藚s說不知何故墓園早就不開放了,只能從外面看到趙墓森森然,王者氣象,令人肅然起敬,墓園外有趙武靈王胡服執(zhí)戟的銅象,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無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云中有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間事,只剩蓬蒿伴土墻。
暮色中,殘陽如血,太白微山上的雪耀著蒼白的光芒,
無論是誰,也無論你多么的功勛蓋世,烈烈轟轟,你都是這個世界的過客之一,一切都將歸于沉寂,你能回得去原來的地方,卻回不到原來的時光。
程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