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濕熱內(nèi)蘊型,認(rèn)為慢性胃炎常見胃脘脹痛, 痞塞, 噯氣等, 如出現(xiàn)口氣穢濁, 舌苔黃膩等表現(xiàn), 則常提示胃有濕熱之證。其發(fā)生由于脾虛不運, 濕濁內(nèi)停而化熱, 或患者嗜食膏粱厚味所致。在用藥上,蔡淦教授常用連翹、蒲公英、象貝母、虎杖、黃連、黃芩等, 旨在清胃, 常與川厚樸、蒼術(shù)、石菖蒲、佩蘭等化濕之品同用?!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 “連翹氣芳烈而性清涼,故凡在氣分之郁熱皆能已之……”。蔡師尤其喜用蒲公英, 其常引《本草新編》之說, “蒲公英, 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也。陽明之火, 每至燎原, 用白虎湯以瀉火, 未免太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 由于胃中土衰也, 瀉火而土愈衰矣……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 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 又不損土, 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同時, 蔡師又強調(diào), 應(yīng)用清熱化濕藥物應(yīng)注意:苦勿過寒, 燥勿太過, 以免重傷脾胃氣陰。{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06 年第 40 卷第 7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