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疸,俗稱黃病,是一種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fā)黃的癥狀和體征。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jīng)常會引發(fā)黃疸的癥狀?;颊呖梢员憩F(xiàn)出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膩、疲乏無力、尿黃如茶、肝區(qū)疼痛、發(fā)熱,少數(shù)重型肝炎,可見腹脹、少尿、出血傾向等癥狀。 1·上海中醫(yī)研究所主任醫(yī)師張漢偉驗方:健胃和肝湯 【組成】茵陳9克,制蒼術(shù)6克,茯苓9克,黃柏4.5克,制半夏6克,小溫中丸6克(分兩次吞),黑山梔9克,炒米仁12克,青陳皮4.5克,赤小豆9克,佛手花3克?!居梅ā克宸咳?劑。 【功效】健胃、和肝、去濕、退黃。 【主治】黃疸性肝炎,脅下隱痛,面目萎黃,乏力,脈細弦。 2·上海第一醫(yī)學(xué)院教授姜春華驗方:化瘀退黃方 【組成】大黃24克,桃仁9克,地鱉蟲6克,煨干漆15克,廣三七15克,廣犀角9克,赤芍9克,金錢草30克,大腹皮15克,青皮9克,廣木香9克,茯苓皮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利濕,佐以涼血。 【主治】黃疸,肝膽?zhàn)鲎栊?。身目俱黃,色黣不鮮,腹脹。 3·重慶市中醫(yī)研究所研究員龔志賢驗方:急黃清解方 【組成】黃連6克,黃芩12克,山梔12克,茵陳30克,滿天星30克,板藍根30克,郁金12克,大黃6克,蒲公英30克,滑石20克,木通12克,車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重癥肝炎,中醫(yī)謂之“急黃”,病勢迅猛,黃疸進行性加深,高熱,煩躁,或身發(fā)斑疹,腹部脹滿,或有腹水,苔黃燥,脈象弦數(shù)。 4·中醫(yī)研究院著名中醫(yī)學(xué)家郭士魁驗方:茵陳解毒湯 【組成】茵陳15克,梔子10克,龍膽草5克,銀花12~15克,板藍根10~15克,金錢草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脅痛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腹脹重者加厚樸6~10克,山楂10~12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濕熱內(nèi)蘊之黃疸,身目皮膚黃如柏色,口干喜冷飲,腹脹脅痛,納呆厭油,大便干燥色灰,脈弦滑或弦數(shù),苔黃膩。 5·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教授關(guān)幼波驗方:清熱利膽方 【組成】茵陳6克,郁金3克,酒芩6克,土茯苓6克,藿香3克,杏仁3.5克,橘紅3克,赤芍6克,藕節(jié)6克,澤蘭6克,車前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此方為小兒用量,成人須酌加量。 【功效】清熱利膽,芳化活血。 【主治】黏液性、不全性、阻塞性黃疸。 6·山東中醫(yī)研究所所長劉惠民驗方:茵陳棗豆湯 【組成】茵陳(布包)60克,大棗250克,綠豆125克。 【用法】加水煎煮,至棗及豆稀爛為止,去茵陳,吃棗及豆,并取湯頻飲。 【功效】利濕解毒。 【主治】肝膽濕熱蘊積,見面色黛黑而瘦,白睛及皮膚呈橘黃色,脅脹納呆,惡心厭油膩,尿黃,苔黃,脈弦數(shù)。 7·湖北中醫(yī)學(xué)院名中醫(yī)張夢儂驗方:茵陳飲 【組成】茵陳60克,炒槐角10克(研)。 【用法】滾開水沖泡,取汁代茶服,1日服1劑,以黃疸全退為度。 【功效】宣濕清熱,疏泄肝膽。 【主治】濕熱阻遏致肝膽失疏,身目發(fā)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