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宋劉理中巜大學之道》六度思維八種途徑

 炳之先生 2020-05-05

?       二、次序圖

《大學》經(jīng)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講析》:“明、新固皆欲止至善矣,然何由得至善而止之?要必知止而后能得止也。誠于融會貫通之后,洞徹乎明、新之止,則識得去處,方寸之間事物皆有定理,而后志有定向矣。志既有定,則內(nèi)念不興,外物不搖,無以動其心,而后能靜矣。心既能靜,則憧擾不形,隨身所處無所擇于地,而后能安矣。安則從容閑暇,事至物來,有以接之,而后能慮矣。能慮則隨事觀理,悉協(xié)于當然之則,而后明、新皆得所止矣。得止由于知止,如此。合而觀之,明德、新民皆物也,然必明德,方可新民,物不有本末乎!知止能得皆事也,然必知止,方才能得,事不有終始乎!本與始所該先,末與終所該后。若曉得先后次第,則進為有序,自然由本以及末,自始以至終,而大學之道不遠矣!”

如上《講析》所言,物有本末之分,明德、新民與物相對,所以明德為本,新民為末,講的是由本及末的邏輯順序;事有終始之分,知止、能得與事相對,所以知止為始,能得為終,講的是始先終后的發(fā)展順序。修德的次序或說思維程序,就是按照知止能得的發(fā)展先后,由“知、止、定、靜、安、慮、得”六道程序一步一步開展的。

                             (一)知

《講析》認為,“知”最重要,“知”通“智”,具有心之制的特性,是打開心中天理五常的閥門,具有對仁、義、禮、信的覺察和判斷,要長仁、和義、合禮、干事,實現(xiàn)明明德、作親民的目標,最首要問題就是打開心智,智是居于所有德性之先的。劉剛中曾說:“做學問的方法,必有一個順序起端之處,這個起端就是'智’,人心如果具備了'智’這個德性,就能夠識得義理所在。如此這樣,想要有個仁,便當真能得到這個仁;想要有個義,便當真能得到這個義;想要有個禮,便當真能得到這個禮;想要有個信,便當真能得到這個信(《師友問答》)?!?/span>

所以,這第一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有了知識,才能夠認識萬事萬物本質(zhì)規(guī)律,把握正確方向,從而明確目標。

                         (二)止

  《講析》引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與上節(jié)言功夫者不同?!奔础叭V”中“止于至善”的“止”是不遷移的意思,這里的“止”是目標所在的意思。

所以,這第二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通過知識啟蒙、智慧開發(fā),掌握了是非、真妄的辨別能力。有了辨別能力,才能夠明白天理所在,識得目標、歸宿和立場原則所在,從而樹立志向。

                             (三)定

《講析》引注:“定,是心有定向,以理言,惟見得事物皆有定理,而有志,方有定向?!?/span>

所以,這第三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樹立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遠大志向,才能夠產(chǎn)生忠貞不渝的執(zhí)著精神,形成堅如磐石的信仰定力。有了定力,才能夠?qū)χ辽铺炖聿粦岩桑瑢δ繕俗非蟛贿w移,對歸宿和立場原則不動搖,去除各種私心雜念。      

                              (四)靜

  《講析》引注:“靜,是不妄動,以心言。”心理強大,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wěn)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待人接物寬容仁厚,不憂不懼。

所以,這第四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胸有理想,又能面對現(xiàn)實,心有主宰,從內(nèi)在感官上摒棄欲望、斷絕思慮的困擾,在寂靜中提撕警覺來體證涵養(yǎng)心志,使虛靜的心靈世界深處生發(fā)出對于天理、天道的敬畏之心。有這種淡泊寧靜,才能夠時時收斂住自己的放心不使走失,處處保持身心一體一致,從而安身立命。

                                (五)安

 《講析》引注:“安,是所處而安,以身言?!闭\如劉剛中遺囑所言:“顯榮衰謝,雖曰人事,蓋亦時所致焉,能明道慎行,不忘其先,足矣”無論人世間多么紛繁喧鬧、自身際遇多么顛沛起伏,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要正確對待,切不可為了身家地位自卑失志,更不可攀高妄求。

所以,這第五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去除了心中雜念,聚焦當下,安身立命。身心安頓下來了,才能夠既不急躁、也不懈怠,樂于把思想落實到鮮活的生活實踐中,達到理想境界與現(xiàn)實之間和諧合拍,從容學習,從容做事。

                              (六)慮

  《講析》引注:“慮,是處事精詳,以事言?!?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從容安詳,仔細審察,為處事第一方法,偏急自古就是處事的大忌,若慌忙急迫,便恐偏私、武斷而發(fā)生錯誤,哪怕你沒有害人之心,但造成的后果必然要害人,有時甚至比害人性命還要嚴重得多。

所以,這第六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身安行樂,才能夠從容不迫地審察事物,不偏、不私、不蔽、不障,從而得其所止。

                              (七)得

  朱熹《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講析》引注:“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

所以,這第六道程序,指的是修德做學問之人,從容應事,根據(jù)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發(fā)展邏輯妥善對待,深思熟慮,全面客觀。這樣,做事才能夠成功,才能夠合于仁、義、禮、智、信的天理,使明明德、親民的功夫達到至善的境界。

《講析》對“知止能得”先后次序認識的重要性,進一步總結指出:“明德、新民皆性中物也。然明德為本,新民為末。非物有本末乎,知止能得皆份內(nèi)事也,然知止為始,能得為終;非事有終始乎,誠知本始所當先而先之,終末所當后而后之,則進為有序,德可明而民可新,善可知而止可得,庶近乎大學之道矣?!贝蟮乐梁喼烈祝⒉簧衩?,雖無形無象,不可視見,不可聽聞,難以捕捉,但它以德性蘊含在天地萬物的自然屬性中,展現(xiàn)在萬事萬物的變化發(fā)展中。從事物本質(zhì)邏輯上講,“明明德”是本,“親民”是末,本先末后;從事物發(fā)展邏輯上講,“知止”是始,“得”是終,始先終后。我們按照本始為先,終末為后的次第來認識事物,在為人處世中觀其所變,不僅能知曉事物發(fā)生的現(xiàn)象與過程,而且能洞察秋毫,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秱魑摹氛f,孔子“聽訟”,審案的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fā)生,這就叫懂得根本。如果我們也能夠既知其所以,又知其所以然;既知某事發(fā)生的過程是什么,又知其事件之所以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就離《大學》之道不甚遠了。

                             三、方法圖


修德的方法內(nèi)容是根據(j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順序一步一步來實現(xiàn)的。

                       (一)格物

《講析》引注:“格物,窮至事物之理,欲其表里精粗無不到”。

《講析》:“自表而里、自粗而精,然'里’之中又有'里’,'精’之中又有至精,還得一重又一重,須極處無不到方是格物?!比诵挠斜救恢?,事物有當然之理。格物的方法就是,用我們心中已明之理,去探究事物內(nèi)在之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由部分到全體,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直至事物當然之理得到顯明。

格物是“夢覺”關,朱熹說“格得來是覺(真),格不得只是夢(幻)”,它是明明德、止至善的關鍵所在,也是儒家科學精神的源頭來水。我們普遍人熟知的神農(nóng)格百草,分清食物、藥材和毒草之性,顓頊格星象,發(fā)明天文歷法,牛頓格蘋果落地,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周敦頤格蓮比德,是格得來;王陽明格竹成疾,“兩小兒”格日不辨大小,是格不來;亞里士多德格星系創(chuàng)地心說,盲人格大象似柱子,也是格不來。

    格物是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連接物我,合天地人倫,指引人們以內(nèi)心之理來探究顯明萬物之理,又以萬物之理彰示人倫之理。宇宙循環(huán)往復,發(fā)展變化無窮無盡,新鮮事物層出不窮,格物永無終止。

?

                                (二)致知

  《講析》引注:“致知是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吾心全體大用無不明也?!?/span>

《講析》:“致知是全體說,格物是零細說,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心在內(nèi)而理周乎物,知與物無先后,故曰'在’?!本褪钦f, “格物”和“致知”兩個條目之間,不分先后,二者相須,所以說“致知在格物”。致知是全體說,形而上,格物是從個別實體上說,形而下。致知的方法就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的認識基礎上,從多種事物、大量現(xiàn)象中抽取其共同之處加以概括,形成具有一般規(guī)律的知識。

致知要除“忘、助”兩病癥?!吨v析》提示為學者:有志于修德做學問的人,切記戒得玩忽懈怠,在平常日用飲食上、草木器械中,時時留意,不可須臾有忘;要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揠苗助長”最是要不得。

?

                       (三)誠意

 《講析》引注:“意者,一念善惡分路之始,心之所發(fā)也,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誠者,實也,去妄存真也?!薄罢\意”的意思就是一念不欺,真實無妄,好善而惡惡。

《講析》認為:誠意是《大學》要緊關頭,跟定“致知”而來,這個階段的為學之人,已經(jīng)能夠分清是非善惡,就看你怎么面對。誠意的方法就是,戒自欺、能慎獨,在善惡面前不應逃避,要像喜歡好看的顏色一樣務必求得這個善,像厭惡臭草一樣務必除去這個惡。誠意的要害是“慎獨”,《講析》說:“然其欺與不欺,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君子必慎其獨,以審其誠意之機焉?!奔丛凇蔼毺帟r、接人時、初發(fā)念時、正應事時、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咽喉處把捉住。

誠意是“人鬼”關。朱熹說“誠得來是人,誠不得只是鬼?!薄吨v析》指明,能慎獨的就是人,不能慎獨的就只是鬼。不能慎獨的人,獨處時以為沒人看見,什么惡事都做出來,當見到有人的時候,趕忙遮蔽隱藏起來,殊不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吨v析》進一步解釋:“曾子嘗有言曰:幽獨中只說無人看見、無人指摘,豈知為善者不必求人知,畢竟人自曉得;為惡者,唯恐人知,畢竟被人識破。莫謂無人看見,乃眾目所共視也;莫謂無人指摘,乃眾手所共指也。幽獨也,不可掩至此,豈不甚可畏乎!即曾子之言觀之,愈見君子不可不慎獨也?!边@方面,楊震的“幕夜畏四知”與君子慎獨有同曲之妙。

能慎獨的人磊落光明,不能慎獨的人陰沉幽暗。《講析》比喻說,富足的人家,房子必然華美光鮮,誠得來的君子,心中沒有慚愧沮喪,四肢必然時時舒暢。君子以德潤身,所以心寬體胖。

?

                                (四)正心

  《講析》引注:“敬以直內(nèi),虛以應物,心體正直,不偏邪?!?/span>

《講析》:“所謂'修身在正心’者,何也?蓋心者,身之主,本體原自虛靈,一物不著。若有所偏主于忿懥而不能察夫理,則為忿懥所累,而不得其正矣;有所偏主于恐懼而不能察夫理,則為恐懼所累,而不得其正矣;有所偏主于好樂而不能察夫理,則為好樂所累,而不得其正矣;有所偏主于憂患而不能察夫理,則為憂患所累,而不得其正矣;心之用失其正,則心之本體安能得其正乎?”天理虛靈不昧,人心惟虛故靈。身被憤怒、恐懼、喜好、憂慮這些個“有所”而累,心思就被牽引走了,心思不在身上,則無以檢審其身。如《傳文》所述,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但卻一點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味道。正心的方法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收緊放心,穩(wěn)控情緒。

正心是“情理”關?!吨v析》強調(diào):“正者,察之于方動之時,而敬以直之。直之,是去其'有所’而使之正也。“察”、“敬”功夫用在“誠意”后,似不甚著力,然卻極難。蓋誠意工夫,用得太猛最易偏,非是刻刻提撕,刻刻謹凜,不能走作?!崩砼c情,既對立又統(tǒng)一,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一旦任其左右了自己的行動,便會使心思失去原則方向。正心并不是完全摒棄喜、怒、哀、樂、懼,而是讓理智來克制、駕馭情欲,和諧地修身養(yǎng)性。

正心作為誠意之后的進修階梯,擔負著理性的使命。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被情感圍獵。所以,在“誠其意”之后,還必須“正其心”,以理智駕馭這份誠實的感情,牢記好《大虞謨》“允厥執(zhí)中”訣,保持中正平和的理性判斷。

?

                               (五)修身

 《講析》引注:“慎舉動、公好惡,身有檢制而不妄為”。《傳文》說,之所要修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諺語說,人們都不懂得自己孩子的壞,人們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的道理所在。

《講析》:“夫親愛、畏敬、哀矜,好之屬也,豈其中盡無惡乎?賤惡、敖惰,惡之屬也,豈其中盡無美乎?而皆一于偏辟如此。故于所好而能知其惡,所惡而能知其美者,雖正心以后猶難?!币馑际钦页鲇H近之人的缺點,所厭惡之人的優(yōu)點,即便中正平和之人也恐怕不容易做到。修身的方法就是,公正待人,務必克服情感偏私,既要察覺自己所親愛、所敬畏、所憐憫的人身上的缺點,也要能夠從自己所討厭、所輕視的人身上發(fā)現(xiàn)優(yōu)點長處。

修身是“八目”的中樞,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所“厚”者,在《大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吨v析》說“以身對家、國、天下而言,則身為本,家、國、天下為末,使不能格、致、誠、正以修其身,則其本亂矣。條目雖有八件,其實自天子以至庶人,凡有家、國、天下之責者,一切皆以修身為本。蓋能格致、誠意、正心以修身,則齊家、治國、平天下舉而措之耳!庶人無國與天下之責,然有家亦可言本,所以人之尊卑雖不同,都該以修身為本也。若不能修身,是本先亂了,卻要家齊、國治、天下平無此理矣!”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不要說具有悠久燦爛文明的中國人懂,化外之人也能夠有所感悟,一位英國基督教徒曾為自己這樣銘道:“我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曾夢想改變世界。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fā)現(xiàn)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縮小了范圍,決心先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終于領悟了,我應該改變自己,以身作則來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

                               (六)齊家

 《講析》引注:“篤恩義、正人倫,一家之人肅然齊一”?!懊C然”有恭敬看齊之意,“齊一”指整齊劃一貌。古時候的“家”指士大夫之家,主要指家族而言,但也包含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小家庭。

《傳文》說: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對待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對待長官;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對待統(tǒng)治民眾。

《講析》:“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蓋家乃國之本,若不能修身則家之人已不可教,而能教國之人使之感化,絕無此理也。故治國之君子,身不出家而標準已立,自成其教于國焉。所以然者,何也?蓋家、國雖異,其理則同。如事親謂孝,然國之有君猶家之有親,在家事親之理即國之臣所以事君之理也;事兄謂悌,然國之有長猶家之有兄,在家事兄之理即國之卑賤所以事官長之理也;撫幼謂慈,然國之有眾猶家之有幼,在家撫幼之理即國之官司所以使眾之理也。此君子所以不出家而成教也”?!熬铀圆怀黾叶山獭笔驱R家治國的要義所在,一身之舉動,一家之趨向關焉;一家之習尚,一國之觀瞻系焉。齊家的方法是,孝、悌、慈,使一家之人仁愛相親,慈讓相敬、情誼融洽。

齊家關鍵在“兩宜”,即做好與婦人、與兄弟之間的齊一教化。《講析》認為“蓋天下之未易化者,婦人,齊家而能宜其家人,則無不齊矣”,婦人從外家嫁過來,和本家族成員關系之間有所阻隔,缺乏立即的親緣、恩緣紐帶,是最不容易教化成“肅然齊一”的,婦人如果能夠以文王妃為榜樣,賢淑有德,與家里每一個成員為善,那這個家沒有不齊的了,從某種意義上講,賢妻良母的水平?jīng)Q定了一個家族后代發(fā)展的水平。《講析》還認為“蓋人情之最易失者,兄弟,齊家而能宜其兄弟,則又無不齊矣”,兄弟之間血脈相連、厲害相關,即時的關系最深,是家族存在最重要的人倫基石,但兄弟情誼是最容易忘記的,如果兄弟姊妹、至親骨肉之間能夠和睦互助,那這個家又沒有不齊的道理,兄弟的凝聚力決定了家族的影響力。劉剛中認為,假如一個君子能夠做到孝悌慈齊家,就可委之以治國之責了,舉賢良孝廉來選拔官員的依據(jù)就在于此。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親民之事,但治國、平天下不是庶民之責,普通庶民的功夫就做到這個層面。

?

                            (七)治國

 《講析》引注:治國是“立標準、胥教化,百姓昭明?!惫艜r候的“國”指諸侯國,與今天的國家概念有所不同,可以把它看成今天的一個政區(qū)或部門。治國之道和齊家之道是一致的,講孝悌慈,忠于領袖、服從領導、愛護百姓,以出自本然的愛子之心體恤民眾,戒貪戾、立典章、施教化以絕禍端。

    治國最重要的方法是,興仁行恕,如朱熹所注“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薄吨v析》說:“試觀堯舜躬行仁孝悌慈而帥天下以仁,民皆感化而從其仁。桀紂行不仁、不孝、不悌、不慈而帥天下以暴,亦效尤而從其暴,機甚捷也。夫桀紂之時,何嘗不令民以仁?但所好者暴而所令者仁,是所令反其所好矣。民誰肯從其令乎?是故君子從不為空言之令,必有孝悌慈之善于己,而后可出令以責人從善,無不孝、不悌、不慈之惡于己,而后可出令以禁人之惡,此推己及人所謂恕也。若己未能有善而無惡,卻令人為善以去惡,則是藏乎身者不恕,而能使人改過遷善以從其令者,未有之也?!眻蛩词┬腥收缓笸萍杭叭?,號令之下,人人歸于仁,是“恕”;桀紂自行暴政,又想號令天下之人從仁,就是不“恕”。這個“恕”字,不是寬恕的意思,而是寬容,將心比心,自己所不樂意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恕”或“恕道”,對庶人即普通民眾并不十分重要,實行起來也較容易,因為他們平常都是弱勢群體,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大多也沒這個能力。但是負有治國之責的君子,身處要害地位,最應該奉行“恕道”。

?

                          (八)平天下

 《講析》引注:“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即新民止于至善。

《傳文》說: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以身作則,實行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平天下的方法是,絜矩之道。它與前面講的“恕道”一脈相承。“恕道”側重將心比己,“絜矩之道”強調(diào)以身垂范??鬃诱f“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吹草,草必然隨風倒伏?!保ā墩撜Z·顏淵》)世道人心,莫不上行下效,榜樣和領袖說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影響不可估量。負有天下之責的君子,必須力行“絜矩之道”,以身作則,引領示范。

    “絜矩之道”關鍵在“公好惡”。《小雅˙南山˙有臺》說“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吨v析》:“夫君子何以謂之父母哉?蓋言君子能以民心為己心,如保暖安逸民之所好也,則因其所好而好之,以使之必遂。饑寒勞苦民之所惡也,則因其所惡而惡之,以使之必去。是君子于民,真心誠求之,愛之如子矣。民不愛之如父母乎?能絜矩之效如此?!?/span>

    “公好惡”要掌握一個度,《講析》提示:“是絜矩也,能之則為父母,不能則為天下僇”。負有天下之責的君子,能以百姓所喜歡的為喜歡,以老百姓所厭惡的為厭惡,因勢利導,把握住“公好惡”的度,就能成為天下百姓的父母,是能絜矩也。如果失去“公好惡”的度,就可能身與國俱亡,成為被天下所戮之人,是不能絜矩也。這個“度”是什么呢?就是“德”,即天理或道。《講析》說“蓋焉殷先王有道而得眾,克配上帝而得國,所謂好惡能慎,而為民父母者此也。及殷后王無道而失眾,則峻命難保而失國,所謂好惡不慎,而為天下僇者此也。絜矩之得失,豈細故哉!”殷人前王商湯因為有德而成為天下人的父母,后王桀因為失德國滅身死,為天下人所戮殺。

    負有天下之責的君子“公好惡”,在貨財上,財散于下,得民、得土、得天命,是能絜矩也;在用人上,任用容賢利國之臣,放棄妨賢病國之人,是能絜矩也;在理財上,以財發(fā)身,大道生財而不聚斂,崇義輕利而天下平,是能絜矩也。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