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內(nèi)容及版本歷史沿革1. 大明實錄《明實錄》是有明一代最系統(tǒng)、最基本的史料,系明代歷朝官修之編年體史料長編。自明太祖至明熹宗共十五朝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其中建文朝附入《太祖實錄》,景泰朝附入《英宗實錄》。明制:新皇帝即位,即詔修前代實錄。一朝史事,無不收入,如《宣宗實錄》載其門類,有五十二項之多,故史料豐富,為研究明史之基本史籍。實錄修成,謄錄正副二本進呈。正本藏內(nèi)府,嘉靖后貯于皇史宬,副本藏內(nèi)閣,原稿焚之,以禁外傳。萬歷中,大學(xué)士申時行命諸學(xué)士校讎,始轉(zhuǎn)相抄錄,各種傳抄本才得流傳,其間也出現(xiàn)了卷帙有出入、內(nèi)容有詳略,以及脫落、錯簡等舛誤。今海內(nèi)外留下的各種傳抄本約有十余部。明代史料論原始自然首推明代檔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權(quán)在行使統(tǒng)治職能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類別的文件。明代檔案文件分為二十種:“凡上所下有十:一詔、二誥、三制、四敕、五冊文、六諭、七書、八符、九令、十檄;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題、二奏啟、三表箋、四講章、五書狀、六文冊、七揭帖、八會議、九露布、十譯。” 它們是編纂《明實錄》主要依據(jù)的原始資料。然而,由于明末戰(zhàn)亂等原因,大部分明朝檔案冊籍均毀于兵火。清初為編修《明史》曾征集了一小部分檔案,貯存在內(nèi)閣大庫之中。后又幾經(jīng)變亂,復(fù)散失不少。因此,要研究明代歷史,《明實錄》可謂最系統(tǒng)和完整的史料了。 《明實錄》是分朝陸續(xù)修纂而成的。它分為《太祖實錄》、《太宗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英宗實錄》、《憲宗實錄》、《孝宗實錄》、《武宗實錄》、《世宗實錄》、《穆宗實錄》、《神宗實錄》、《光宗實錄》、《熹宗實錄》共十三朝實錄。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實錄,都進行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實錄與寶訓(xùn)(寶訓(xùn)與實錄同時修,并同時進呈皇帝)修完后,即謄寫四份,實錄與寶訓(xùn)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內(nèi)閣,大本藏乾清宮,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覽。這樣,就有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同時并存,但其內(nèi)容完全一樣,不得有任何錯漏。李自成進京后,四種實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破,但一直到乾隆年間,正副大小四種實錄絕大部分都完好無損。清初為修明史,遂將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館,為便于檢閱,明史館就綜合四種本子的明實錄重新抄錄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間,明史修成。由于實行文字獄,《明實錄》則變成了禁書,民間的傳抄本多收繳焚毀,而史館的正副大小本,以書冊寬大,需挪出以置其他檔冊。同時因欽定明史己成,而實錄也是殘缺不全,遂從滿人大學(xué)士三寶之請,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將庫存明實錄及皇帝寶訓(xùn),共4757本,移出史館,一并焚毀。此后,就只有明史館傳鈔的那部實錄為最善之本了。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部實錄亦日漸殘破。民國年間,實錄藏于國立北平圖書館中,稱為紅格鈔本。 《大明實錄》全文檢索系統(tǒng)是以紅格鈔本為基礎(chǔ)底本,以廣方言館、抱經(jīng)樓本、北京大學(xué)本、禮王府本、嘉業(yè)堂本、天一閣本、明內(nèi)閣精寫本、梁鴻志影印本、內(nèi)閣大庫藏清初明史館鈔本等數(shù)十種本子為對校本,經(jīng)過全文數(shù)字化后,整合了全文檢索等功能后研制的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全新產(chǎn)品。內(nèi)容上還附加了《崇禎實錄》、《崇禎長篇》、《明囗宗囗皇帝實錄》、《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等零散史料;另外明代各朝皇帝“寶訓(xùn)”也都納入其中,盡可能多的角度提供給讀者查閱。 《大明實錄》全文檢索系統(tǒng)完整目錄如下:
2. 皇明寶訓(xùn)與《明實錄》一樣,《皇明寶訓(xùn)》是明代官修正史,輯錄明代歷朝皇帝言論和政事的史書。所謂寶訓(xùn),即皇帝語錄,按照內(nèi)容分類輯錄。這些內(nèi)容實錄中均有記述,文字也盡相同,將“上曰”之類,改為“太祖曰”。寶訓(xùn)集中了皇帝的言論,又分類開列,易檢索,易讀,作為“遺之子孫”的訓(xùn)條,既實用又方便。明朝先后共修有十三朝寶訓(xùn):《明太祖寶訓(xùn)》十五卷,今存六卷;《明太宗寶訓(xùn)》五卷;《明仁宗寶訓(xùn)》二卷;《明宣宗寶訓(xùn)》五卷;《明英宗寶訓(xùn)》三卷;《明憲宗寶訓(xùn)》三卷;《明孝宗寶訓(xùn)》三卷;《明武宗寶訓(xùn)》二卷;《明世宗寶訓(xùn)》九卷;《明穆宗寶訓(xùn)》二卷;《明神宗寶訓(xùn)》十二卷,今存十一、十二卷,共十二頁;《明光宗寶訓(xùn)》一卷,已殘,存七頁;《明熹宗寶訓(xùn)》四卷,存五十三頁。 明制,寶訓(xùn)與實錄同時修纂。其制始于永樂中三修《太祖實錄》。夏原吉《進實錄表》中稱:“謹撰述太祖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實錄二百五十七卷,計二百五冊,寶訓(xùn)五十七卷,計十五冊,謹伏闕上進?!北碇兴Q寶訓(xùn)五十七卷,今已不存。待到萬歷年間呂本校訂刊行《皇明寶訓(xùn)》時,《太祖寶訓(xùn)》僅存六卷,自太祖至穆宗共四十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此刊本,臺灣影印出版。以《太祖寶訓(xùn)》為例,卷一:論治道、敬天、孝思、謹好尚、謙德、經(jīng)國、封建、興學(xué);卷二:尊儒術(shù)、圣學(xué)、褒功臣、教太子諸王、正家道、厚俗、議禮、興禮樂、崇教化;卷三:任官、守法、求言、納諫、去讒佞、卻貢獻、勤民、理財、節(jié)儉;卷四:戒奢侈、勵忠節(jié)、報功、警戒、弭災(zāi)異、屏異端、評古、仁政;卷五:求賢、恤刑、賞罰、寬賦、恩澤、賑貸、保全功臣、禮前代、禮臣下、訓(xùn)將士;卷六:諭群臣、武備、馭夷狄、懷遠人、辨邪正、育人才、務(wù)實等共五十一目。此為有明一代寶訓(xùn)之開創(chuàng),后世所輯,均依此體例,僅分目略有不同而已。明朝諸帝,優(yōu)劣殊分,太祖、太宗(成祖)均以百戰(zhàn)創(chuàng)業(yè),勤于政務(wù);仁、宣守成,弘治中興,亦有所建樹,言論中,多有可取之處。至武宗、世宗、神宗、熹宗諸朝,荒政怠國,言行不一。所謂“寶訓(xùn)”,不能反映其實,史料價值較差。明朝皇帝訓(xùn)言、敕諭、批文,均多白話,“寶訓(xùn)”所用文言,出自史官潤飾之筆。 洪武七年所編《寶訓(xùn)》洪武七年(1374)五月﹐翰林學(xué)士詹同﹑侍講宋濂等編成《大明日歷》。因《日歷》秘藏內(nèi)府﹐人不得見﹐詹同等復(fù)請仿唐《貞觀政要》﹐分輯圣政﹐宣示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乃復(fù)命輯《皇明寶訓(xùn)》﹐使“歷代寶之﹐用為大訓(xùn)”。書成﹐凡五卷四十類。第一卷包括敬天﹑孝思﹑勤民﹑仁惻﹑恩澤﹑卻貢獻﹑勵忠節(jié)﹑敬鬼神﹑斥異端﹑練兵﹑育人材十一類﹔第二卷包括教太子諸王﹑正家道﹑保全功臣﹑禮臣下﹑謙德﹑警戒﹑務(wù)實﹑節(jié)儉﹑戒奢侈﹑議禮﹑定律﹑守法﹑恤刑十三類﹔第三卷包括評古﹑禮前代﹑求賢﹑任官﹑尊儒術(shù)﹑定都﹑論治道﹑求諫﹑納諫﹑謀略﹑祥異十一類﹔第四卷為諭群臣﹔第五卷包括諭將士﹑招諭﹑懷遠人﹑制蠻夷四類。各類記述以時間先后為序。此后﹐史官每日分類記錄“圣政”﹐以為備用。 萬歷年間所編《寶訓(xùn)》萬歷年間(1573~1620)﹐武英殿大學(xué)士呂本﹑南京禮部郎中陳治本等核閱洪武以后歷朝寶訓(xùn)??坛蓵o亦名曰《皇明寶訓(xùn)》。該書包括《太祖高皇帝寶訓(xùn)》﹐原十五卷五十一類﹐后分為六卷。卷首有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序﹔《太宗文皇帝寶訓(xùn)》﹐原十五卷六十類﹐后分為五卷﹐卷首有宣宗宣德五年(1430)序﹔《仁宗昭皇帝寶訓(xùn)》﹐原六卷四十一類﹐后分二卷﹐卷首有宣宗宣德五年序﹔《宣宗章皇帝寶訓(xùn)》﹐原十二卷六十五類﹐后分為五卷﹐卷首有英宗正統(tǒng)三年(1438)序﹔《英宗睿皇帝寶訓(xùn)》﹐原十五卷七十二類﹐后分為三卷﹐卷首有憲宗成化三年(1467)序﹔《憲宗純皇帝寶訓(xùn)》﹐原十卷六十三類﹐后分為三卷﹐卷首有孝宗弘治四年(1491)序﹔《孝宗敬皇帝寶訓(xùn)》﹐原十卷四十八類﹐后分為三卷﹐卷首有武宗正德四年(1509)序﹔《武宗毅皇帝寶訓(xùn)》﹐原十卷四十一類﹐后分為二卷﹔卷首有世宗嘉靖四年(1525)序﹔《世宗肅皇帝寶訓(xùn)》﹐原二十四卷五十六類﹐后分為九卷﹐卷首有神宗萬歷五年(1577)序﹔《穆宗莊皇帝寶訓(xùn)》﹐原八卷三十六類﹐后分為二卷﹐卷首有神宗萬歷二年(1574)序。全書共計四十卷﹐收有十朝寶訓(xùn)。神宗以后多殘缺不全。 《皇明寶訓(xùn)》分門別類﹐按時間順序記事﹐線索清楚。材料與實錄同出于起居注﹐是研究明朝皇帝言行和重大政事的有價值的史料。洪武年間《皇明寶訓(xùn)》﹐在《皇明修文備史》等書中有收錄。萬歷《皇明寶訓(xùn)》刻本今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及美國國會圖書館。 3. 萬歷邸鈔邸報是中國古代官府傳知朝政文書和軍政情報的抄本?!度f歷邸鈔》就是明萬歷朝邸報的輯錄的抄本,不著撰者。 這部抄本是將萬歷一朝的“邸報”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摘錄而成的。抄錄者在摘錄的過程中作了一些編輯整理的工作,包括刪節(jié),增加了一些“摘由”,增加了一些注釋性的說明,并適當?shù)淖髁艘恍┚C合。這部抄本確實保存了大量當年“邸報”的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因此,只是部分的反映了當年“邸報”的面貌。 萬歷邸鈔,不分卷,凡三十二冊,舊抄本,毎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書為編年體,起萬歷元年癸酉正月,迄四十五年丁已六月止,分月系事以為綱,毎事下次行低一字,或鈔錄奏疏及御批全文,或但節(jié)略大意,為例殊不純.以多鈔錄奏邸報,故以邸鈔名書.四庫簡明目錄未入此書。 《萬歷邸鈔》因它抄錄于邸報,故曰“邸鈔”;又因其邸報出于明朝萬歷年間,故統(tǒng)稱為“萬歷邸鈔”。書中邸鈔的消息報道始于萬歷元年正月,止于萬歷四十五年六月。萬歷皇帝總共在位48年,也就是說僅差三年就可得到萬歷一朝的全部邸鈔。據(jù)粗略統(tǒng)計,萬歷邸鈔總共有45.27萬余字,其中篇幅最多的為萬歷三十六年,達3.8萬余字;最少的是萬歷三年,僅600余字。此數(shù)為編年體,抄錄人將邸報原件按年頭月份的順序連綴而成,經(jīng)過編輯和刪削的痕跡,非常明顯。在一些消息報道的后面,抄錄人對原件作了一些補充和說明,如“附錄”、“又錄”、“外史臣云”等等。不過,原件和加工的界限分明,一看便知,絲毫不影響對邸報原件的判讀和研究。但令人遺憾的是,邸報的原作者和邸鈔的抄錄者,此書均未留名。據(jù)臺灣學(xué)者考證,萬歷邸鈔系明末抄錄,故邸鈔的真實性,當是確鑿無疑。它內(nèi)容豐富,連續(xù)性長,不僅是研究明代邸報的珍貴史料,也是研究明代新聞史、乃至明代歷史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由于萬歷邸鈔依年月列次,因而后人無法辨認當時邸報的完整模樣,譬如每期報紙有多少頁,報道多少條消息等。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越璐肆私獾矫鞔蟮膱蟮婪秶?、刊登的?nèi)容、報道的重點等等。明代邸報內(nèi)容大致包括如下: 1.有關(guān)于皇帝詔諭的。 2.有關(guān)于官員升遷的。 3.有關(guān)于官員罷職和受罰的。 4.有關(guān)于官員參劾奏章的。 5.有關(guān)于軍事動態(tài)的:如遼東戰(zhàn)況。 6.有關(guān)于民變的。 7.有關(guān)于外交方面的:如中日關(guān)系。 8.有關(guān)于自然災(zāi)害的:如浙直大旱。 9.有關(guān)于地震、慧星、異常氣象的。 北京書同文數(shù)字化技術(shù)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2014 編者2014年11月 |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地方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