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論壇哲思,用灼熱的觀點啟迪思想,用溫暖的文字撫慰心靈。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守好五個字,修好一片心。 余生,愿你活出更好的自己。 01 & 穩(wěn) 王陽明說:“譬之樹木,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再去種根。” 他從小立志要做圣人,但他的老師婁諒先生對他說:“圣人必須通過學習才能達到?!?/p> 王陽明將老師的教誨牢牢記在心底。他畢生苦讀,直到中年時才悟出心學的真諦。 歐陽修說:“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币馑际钦f,人們做事常常因為不注意細節(jié)而失敗。 即使是聰明勇敢的人,也有可能沉溺于某種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入困頓。 需得扎穩(wěn)根基,才能放開手腳,去伸展、去吸收。向著太陽,自由生長。 02 & 靜 林清玄說: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煩惱喧嘩,仿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們也等待著,或者會有一朵蓮花,一些清淳的智慧,從無明的、未名的角落,開起?!?/p> 蓮花出自污泥而不染,煩惱是污泥,只要心靜,煩惱自然會消失。我們要懂得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保持清醒。 有一次,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 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她的獎章,驚訝地說:“居里夫人,獎章那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卻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p> 正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 人生是需要靜下來慢慢沉淀的。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p> 萬物的本質(zhì)就是靜,只有靜才能回歸生命。不管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保持一顆靜心。 03 & 磨 正德年間,王陽明在朝堂上遭到排擠,而他的父親恰巧也在此時病逝。一時間內(nèi)外交困。 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盡去其裂蝕,然后才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費力。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p> 圣人的心,猶如鏡子般明亮,不沾纖塵。 常人的心,會有污垢雜質(zhì)。需要狠心刮磨一番,才能看到原本的光澤。 在他看來,一生經(jīng)歷的種種艱難險阻,只不過是磨煉心性的一個過程。 忍得過困境、咬得緊牙關,堅持到底,才有機會東山再起。 并不是每一塊石頭都能成為璞玉,也不是每一只貝殼都能孕育出珍珠。 必須忍得住切磋琢磨,容得下心里的砂礫,才能閃耀寶光。 04 & 放 《后漢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孟敏的人,背著瓦罐去集市上賣,走在路上,一不小心,把瓦罐摔倒地上,全部摔得粉碎。 孟敏頭也不回,徑直朝前走去。有人不解,追著他問:“你為什么不回頭看一看?” 孟敏說:“我看又有何用?前面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p> 遇到同樣的事,我們往往很難如此頭也不回,灑脫地放下?;蛳粒虬脨?,或迷戀,或自責,都是因為放不下。 能拿得起,是一種能力;能放得下,更是一種大智慧。 很欣賞這樣一段話: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忍耐、寬容、節(jié)制。 做人的最高策略是:勇于斗爭,善于讓步。 站著是做人應有的骨氣,低頭是必不可缺的人生智慧。” 低頭不是妥協(xié),而是跟過去鄭重告別。無論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只有放下,才能面對未來。 05 & 度 作家賈平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有口吃,說話很慢。有一次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問路,不巧的是這個人也有口吃,所以朋友一直一言不發(fā)地看著他。 事后,賈平凹問朋友,為什么明明知道路卻還是不說話告訴他。 朋友答道:“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會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他。” 古語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既體現(xiàn)了教養(yǎng),也暴露了層次。 說話正的人,開口時四兩撥千斤,令人如沐春風;沉默時拿捏分寸,讓人心生愉悅。 他們知道界限,懂得分寸,適時沉默,事事得體周全,時時顧及他人感受,能最大限度與人產(chǎn)生共情。 行得正做得端,做人有尺,做事有度,凡事講分寸、守底線,這樣的人生才能張弛有度。 本期編輯 | 王思楠 資料 | 儒風大家、有書;圖片來自網(wǎng)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