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 這是胡適的最后留影(來源:豆瓣網) 一百零一年前的今天,1919年5月4日,北京、上海等地爆發(fā)了近代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之一——“五四運動”。 “五四”不僅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精神,一個時代。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其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雙城記》中有這么一段我們幾近可以背誦的片段——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年代,這是一個懷疑的年代。 我們必須承認,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新鮮的事物、先進的技術讓我們目不暇接。 但,這真的是最好的時代嗎? 來者可追、文過飾非,那個年代、那個年代的青年、那個年代的先生,真的值得我們,敬仰許多許多年……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陳寅恪 陳寅恪,是清末著名詩人陳三立先生的兒子,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先生學貫中西,更是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百年難見的人物,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受歷代學人敬仰推崇。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陳寅恪在為王國維所寫的碑文中提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體現(xiàn)了“五四精神”,可以作為我們讀書、求知最好的座右銘,也是教育培養(yǎng)人才應當遵循的原則。 陳寅恪,1890.7.3-1969.10.7,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1、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國家可亡,國史不可亡。 3、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4、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 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他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棄醫(yī)從文,抨擊時弊、揭露黑暗,用筆寫下他的控訴與批判,促進了人們的覺醒,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界的精神領袖。 是一個有思想,有民族大義的偉大文學家。 魯迅,1881.9.25-1936.10.19,曾字豫山,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zhàn)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2、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3、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4、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胡適 胡適歷任北大文學院院長、駐美大使、北大校長及中研院院長,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 他是五四運動的旗手,一生堅持使用白話文,寫白話詩,是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者。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啟蒙了一代學人,是五四運動中,開一代風氣之先的人物。 他在追尋新思想的同時也沒有拋棄舊道德,被蔣介石評價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p> 胡適,1891.12.17.-1962.2.24,中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1、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2、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3、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4、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guī)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5、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戊戌變法失敗之后,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可以說,是梁啟超點燃了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他憂國憂民、投身社會、叱咤政壇,發(fā)奮著書,僅遺留下來的著作就有1400多萬字(另,梁先生的幾個兒子,真的很厲害)。 以《新青年》為旗幟的一代新知識分子大都受到過梁啟超的影響,所以說他是“新思想”的啟蒙者。 梁啟超,1873.2.23.-1929.1.19,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3、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4、凡做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5、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傅斯年 傅斯年,山東聊城人, 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 他是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北大代理校長和臺灣大學校長。 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歷史、考古方面的人才。 臺灣大學的校園內,有個紀念傅斯年的地方叫做“傅園”,里面有口“傅鐘”,“傅鐘”每節(jié)上下課都會響21聲,就是為了銘記傅斯年的那句名言,提醒臺大的學生,應該把每天讀書、睡覺、做事的時間限制在21小時之內,剩下3小時,要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山東聊城人,中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chuàng)辦者。 1、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2、須知人格不是一個空的名詞,乃是一個累積的東西,累積人格,需要學問和思想的成分很多。 3、我以為辦事不必多說,多說有礙辦事,一切以事實證明可也。 4、一個人的成就,尤其是有特殊成就的,大多是自由發(fā)展出來的,一個學校也正如此。 5、中國學人,不認個性之存在,而以為人奴隸為其神圣之天職。 羅家倫 羅家倫,字志希,筆名毅,浙江紹興人 。 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和命名者, 他第一個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唯一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 羅家倫曾任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校長,是為我國現(xiàn)代教育做出很大貢獻并產生極大影響的教育家。 南京大學今天的校訓“誠、樸、雄、偉”,也是由羅家倫所提出。 羅家倫,1897.12.21-1969.12.25,,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曾任清華大學校長。 1、人生在世,不要因生命之數(shù)量過多及其容易消逝而輕視生命,不要因生命之時常變動而隨波逐流,終至侮辱生命。 2、最純潔的信仰是對于高尚理想的信仰;他是超越個人的禍福觀念的。生前的利害不足縈其心,生后的賞罰也不在其念。 3、知識就是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如此之大,凡是物質的力量透不進去的地方,知識的力量可以先透進去。知識的力量透過去之后,物質的力量,就會跟著透過去。 4、經我們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為我們所有,民族的生存和榮譽,只有靠自己民族的頭顱和鮮血才可保持。 蔡元培 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一生主張教育救國,認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 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他是民國時期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締造者,在國內大力提倡民主、自由與人權思想,致力于改良社會風氣,且尤其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相應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蔡元培,1868.1.11.—1940.3.5,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 1、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3、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shù)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 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 4、大學并不是販賣畢業(yè)證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歷的機關。所以,大學的學生并不是熬資格,也不是硬記教員講義,是在教員指導之下自動地研究學問。 5、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END ?慈悲千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