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璐、逵富太著《張釋之傳》中的插圖
文|風行臥龍
自古以來,南陽人才輩出,但很少出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詩人、侃侃而談的雄辯家,因為南陽有一種氣質(zhì)叫力主務實。換一種說法,叫廢話不說。就此,我們聊一位南陽堵陽(今方城一帶)名人——張釋之。張釋之在西漢文帝時期,官至廷尉,是大名鼎鼎的法學家、大法官,以執(zhí)法公正不阿聞名。想當初,過著衣食無憂生活的張釋之,總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他有心為官,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通過努力,張釋之謀得了騎郎一職。這種“郎”官,官銜未必很高,但是是皇帝身邊的侍臣。奇怪的是,張釋之聰明有才干,干了十年卻一直沒有升遷,更不要說升遷的跡象。他心灰意冷,決定辭官。幸好,中郎將袁盎挽留、并進一步舉薦了他。他和皇帝談論“秦亡漢興”之事后,得到了皇帝贊賞,便任命他為謁者仆射,負責朝廷禮儀與傳達使命。有一天,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去視察虎圈,虎圈大概就是以養(yǎng)老虎為主的園囿。文帝詢問掌管虎圈的官員各種禽獸的數(shù)目,那位官員不能流利回答出來;可是,管虎圈的一位小吏卻能對答如流。漢文帝非常高興,決定越級提升這個小吏。隨從的大臣肯定是隨聲附和,默認了皇帝的慧眼識珠。張釋之似乎沒說話。但提升小吏的任命要由張釋之來傳達。前朝的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都是對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忠貞不二,但是都不善言辭??梢姡泄Φ娜瞬灰欢ㄙ┵┒?,侃侃而談的不一定有功啊。以能言善辯為標準提拔官員,此風一開,能干的不如會說的,危害就大了。 漢文帝一聽,確實有道理,不能重用噴子,就把小吏的事情擱在一邊了。因此,漢文帝對張釋之也刮目相看了,升任他為公車令,這個官兒可是皇宮的大總管。 有一次,張釋之隨從文帝視察為他百年之后棲身的霸陵。漢文帝一番思索后,說出了一些聰明話:“如果用北山的石頭作棺槨,用麻絮塞緊縫隙,再用漆封好,堅固無比,也不用擔心他人來盜墓啊?!?nbsp; 眾臣紛紛附和文帝,稱頌他的想法英明。熱鬧了一陣子后,張釋之又反其道說:“皇上的方法果然好,但是啊還有更好的辦法。如果棺槨中沒有誘人的金銀財寶,人們就不會想去打開棺槨,就不必擔心被盜墓賊惦記了?!?/span>文帝聽后,幡然醒悟,此辦法簡單易行,認定了薄葬,覺得張釋之這個靜默者不簡單。從此,文帝對張釋之更加器重,升任他為廷尉,掌管全國司法。他也不負重托,公正執(zhí)法,為“文景之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人們傳頌說“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均予以高度評價。張釋之在歷史畫面中是靜默者,不多說話,一旦開口就會據(jù)理力爭,與眾不同;他廢話很少,含金量卻很高。張釋之的氣質(zhì)是南陽的氣質(zhì),是南陽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南陽上至先秦的百里奚、范蠡,下至當代的馮友蘭、二月河,一直踐行著這種氣質(zhì)——力主務實,廢話不說。【張釋之祠、墓】 張釋之祠,位于方城縣西關,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前,張釋之祠是漢式琉璃瓦疊檐門樓及圍院十分醒目。門楣大書'張釋之祠'大字,▼ ▼ 
▼ ▼ 
▼ ▼ 
▼ ▼ (2018年) 
據(jù)說,民國時張釋之墓還有24畝墓田,祭祀該是常有的事。現(xiàn)在,這位大法學家的墓冢藏身于荊棘之間,幾乎沒有任何標識,逐漸被菜園子占領。聽說,還有盜墓賊的光顧,這位“法圣”的身后,沒有得到“法”的保護。 誰料,如此凄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