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轉載自網(wǎng)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感謝原作者辛苦創(chuàng)作,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刪除,謝謝! ' 作者:謝建國 一提到湖南人的祖先,懂點歷史的人,首先會想到湖南人是古代楚國人的后代。但是,中國移民史告訴我們,歷史不可以憑空想象!以四川為例,其實今天的四川人,和三國時期蜀國的四川人,血脈相承的關系并不緊密。每個朝代末期,都要經(jīng)歷反復重演的大動亂,這會讓每個地方的人口“大換血”。 戰(zhàn)爭同樣給湖南人帶來大量死亡和外逃,盡管戰(zhàn)亂之后不少湖南土著重新回到家鄉(xiāng)。著名人口史專家曹樹基先生,曾對湖南519個姓氏的家譜進行研究,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五代之前的湖南土著,而他們都是宋元之后的外省移民。其他研究湖南氏族的人,也很難找到湖南原住民的資料。那么,回到標題中的提問:湖南人的祖先,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一、最初的湖南人,其實并非漢人 據(jù)考古學家考證,舊石器時代湖南就有古人類活動了,在1.2萬年前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 5000年前已有初民在湖南開始定居生活。只不過,原始社會的湖南,生活著的并非漢人祖先,而是少數(shù)民族三苗、百濮、揚越人的祖先。 夏、商、西周時期,湖南北側屬于荊州的最南部,而西側、南側仍屬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再到了春秋、戰(zhàn)國,湖南屬于楚國的蒼梧、洞庭二郡。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才在湖南設置黔中、長沙二郡。 就整個南方地區(qū)來說,盡管湖南中北部開化較早,但一直到北宋之前,湖南省大部仍屬蠻夷之地。據(jù)《宋史》記載,長沙、邵陽、沅陵、常德四州分布著大量“梅山蠻”聚居,長期深居山林,頑強兇猛,不服中原王朝統(tǒng)治。 歷代朝廷經(jīng)常從江西調兵入湘平蠻,而有些江西士兵就成家留在當?shù)兀麄円渤蔀橛哨M入湘最早一批移民。五代南唐皇帝李存勖,曾下令大將陳伯萬入湘平蠻,完成軍事使命后,立即實行“軍轉民”,在湖南定居下來,世代定居湖南。 即使到了今天,湖南仍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55個少數(shù)民族全部有在湖南分布。其中苗、土家、侗、瑤、回、壯、白族等8個少數(shù)民族世代定居湖南,尤其以苗族和土家族人口為多,在湘西北還建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目前,湖南省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累計680萬人,占湖南省總人口約10%,而其中大多分布在湘西、湘南的山區(qū)。 二、湖南最早的漢人,其實源自北方 據(jù)《史記》記載:“舜代堯踐帝位39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庇纱丝芍钤邕M入湖南的漢人祖先,源自舜帝南巡的龐大隊伍,舜去世后,他的隨員很多留駐湖南定居下來。 如果說舜屬于神話,不可盡信,那么商人南下湖南定居,則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當然,商人南遷的規(guī)模仍非常小。一直到春秋時代,開始有不少楚人入湘。雖然后世認為湖南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但實際在春秋時期,楚國的重心仍在湖北境內(nèi)。 不過,屈原在湖南的活動,無疑為湖南的楚文化增添了存在感。屈原在湖南留下了大量足跡,如他自沉的汨羅江,還有他的詩歌“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不敢言”,沅江、澧水這些都在今天的湖南境內(nèi)。我們也由此可知,戰(zhàn)國時代從湖北進入湖南的楚國人,應該為數(shù)不少。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屠睢領50萬大軍南征嶺南,兵分五路,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其中有兩路大軍,約20萬人馬位于湖南境內(nèi)。不過,秦始皇大軍征服嶺南之后,并未讓50萬大軍回到北方,而是讓他們駐軍下來,鎮(zhèn)守嶺南,以避免當?shù)赝林磁选5泐A想不到的是,50萬大軍定居下來,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資,所以又從北邊安排了大量百姓來到南方,但很多北方人不愿意去蠻荒之地,所以派了很多罪犯過來。 湖南真正意義上的“漢化”,應該從秦始皇征服嶺南開始算起。而此后,湖南以其特殊的地理條件,成為中原南下嶺南的主要水道交通。開通人工運河靈渠之后,接通漓江和湘江,從而形成這樣一條交通大動脈:中原人到長江,南下湘江,經(jīng)靈渠到達漓江,然后經(jīng)過珠江水系到達廣州。 于是,在唐代大庾嶺開通之前,湖南在經(jīng)濟和人口方面一直遠勝于鄰居江西,主要原因就是有那條打通南北交通的黃金水道。 三、“江西填湖廣”,徹底改變了湖南人口 交通對一個省的影響,有時遠遠超乎你的想象,即使是古代!唐代宰相張九齡,老家是廣東韶關的,由于他北上進入中原非常不方便,便向皇帝建議修建大庾嶺古驛道,并成功獲批。從此之后,原來位于湖南的水道,便少有人走了,因為道路彎彎曲曲,非常耗費時間。從此,湖南在經(jīng)濟和人口方面一落千丈,經(jīng)歷五代、兩宋、元朝、明朝、清朝,都落后于兄弟江西。一直到近代才重新趕超江西老表。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在《湖南人由來考》指出:湖南人90%來自東方5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其中江西移民又占東方5省的90%;而江西移民之中,90%來自江西的南昌、廬陵(現(xiàn)吉安)二府。 湖南周邊有湖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為什么偏偏來自江西的移民如此之多呢?這和古代不同地域的開發(fā)先后順序有關。整體而言,開發(fā)的次序是先北后南、先東后西,開發(fā)成熟的地區(qū)向欠開發(fā)的地區(qū)移民(這和當代往沿海遷移的方向相反)。 從先秦到唐代之前,湖南中北部開發(fā)程度要高于江西,所以人口也要高過江西。而五代之后,江西迅速崛起,經(jīng)濟反超湖南,隨著人口密度變得越來越高,面臨人多地少的困境,所以遷往氣候、地理條件相似且較近的湖南,便順理成章。而廣東、廣西、貴州三省開發(fā)比湖南還更晚,后來反而成為湖南的人口輸入地,而不是輸出地。 至于湖北,在五代之前,確實是湖南外來人口的主要輸入地,湖北靠近中原,開發(fā)時間要早于長江以南諸省。只是到了南宋,由于湖北距離宋金兩國交界處近,當?shù)鼐用駷榱吮苊鈶?zhàn)爭帶來的禍害,漸漸變得田地荒蕪,人口大幅減少。南宋以后,反而是湖南向湖北移民的多,湖北遷往湖南的移民很少。 江西雖然開發(fā)時間較晚,但到了北宋時,由于唐末以來接納了大量北方避難南下的移民,再加上大庾嶺古驛道的開通,使江西人口迅速暴增。到明朝的時候,江西人口在全國排名第二,湖南自然成為江西移民的首選地。古代移民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還有哪些原因呢? 主要是戰(zhàn)亂的影響!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戰(zhàn)爭不斷,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戰(zhàn)爭,讓湖南人口銳減。老百姓即使沒有在戰(zhàn)亂中死亡,也會遠走他鄉(xiāng)避難,最后導致“千里無雞鳴”。明朝建國后,為了補充湖南人口,于是就近從江西大量抽調,掀起了“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再到明末清初,戰(zhàn)亂的歷史重演了一遍!明朝官方軍隊、李自成農(nóng)民軍、張獻忠大軍、入關的清軍,再加上清初的三藩之亂,使200多年好不容易恢復的湖南人口,再次銳減。于是清初再次出現(xiàn)外省人大量移民湖南墾荒。據(jù)譚其驤大師考證,從清乾隆到嘉慶年間,湖南全省人口中,外來移民占9成以上。 湖南雙峰縣荷葉鎮(zhèn)曾國藩出生地白玉堂航拍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曾國藩的先祖,是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的: 曾氏先祖曾孟魯,在北宋雍熙年間,從江西永豐出發(fā),翻越羅霄山脈后遷到湖南茶陵,他的后代又遷到衡山方廣寺、衡陽白果山等地,所以曾國藩自稱是衡陽廟山人。到清初康熙年間,再從衡山遷至雙峰縣荷葉鄉(xiāng)(當時屬湘鄉(xiāng)),先是生活在沙溪石碑熊家灣,之后再遷到熊動大界添子坪,到清中后期才出了曾國藩。 四、近代湖南英才輩出,人口大幅反超江西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湖南的歷史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的貨物出口不再局限于廣州,上海、寧波紛紛迎來機會,而此前數(shù)百年的“贛江—大庾嶺”商道,從此停掉了,江西經(jīng)濟從此一落千丈,到今天都沒完全恢復元氣! 讓江西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地理位置處于“吳頭楚尾”,使江西經(jīng)濟最繁榮的中北部成為太平天國主戰(zhàn)場之一。此時,湖南曾國藩主導的湘軍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于1864年攻破天京,立下再造大清之功。期間,曾國藩向朝廷保舉了4.7萬人,包括高級政軍人物在內(nèi)。此后,湖南軍政方面的杰出人物層出不窮——唯楚有材,于斯為甚!持續(xù)十多年的太平天國事件,讓湖南從此崛起,而江西卻為戰(zhàn)爭耗盡了人、財、物。 此外,湖南還抓住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機會,就是鐵龍大動脈!大清要修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江西根本無力和湖南競爭,除了湖南朝中人多外,當時主要負責修建鐵路的地方大員是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當然優(yōu)先考慮把鐵路修在自己管轄境內(nèi),怎么會拱手把機會讓給兩江總督的轄區(qū)呢? 再來看新中國成立后,湖南和江西在交通上的巨大差異。早在1957年10月,京廣鐵路就已經(jīng)開通;而貫通江西南北的京九鐵路,直到1996年9月才開通,足足晚了近40年。 把時間軸線調換到今天,2019年,湖南省GDP為39752億元,全國排名第9,而江西省GDP為24757億元,全國排名第16名,落后于湖南7位。 回顧湖南、江西的交流史、競爭史,令人一聲嘆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