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針療法又稱頭皮針,是將針刺療法結合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在頭皮相應區(qū)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新方法。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指出:“頭者精明之府?!泵鞔鷱埥橘e注解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闭f明頭部與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關系。宋代也有人指出:“形統(tǒng)于首”,說明頭部是全身四肢百節(jié)的統(tǒng)領?,F(xiàn)代醫(yī)學關于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理論,將大腦皮層進行了詳細的分區(qū),為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頭皮 覆蓋在顱蓋表面的軟組織主要是頭皮,其次是四周的扁平的顱蓋肌。頭皮可分五層。 1.皮層:頭皮的皮層較厚實,血運豐富。 2.皮層下:又稱淺筋膜層,有許多致密的短纖維索和填充在其間的脂肪粒所組成,因此它的伸縮性很小。頭皮的主要血管和神經都分布于此層,血管壁與纖維組織粘連甚緊。 3.帽狀腱膜層:由堅韌的纖維組織所構成,其四周與扁平的顱蓋肌直接和間接地相連接。并借此牽蓋在顱蓋之上。 以上三層由上述的纖維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彼此不易分離。 4.蜂窩組織層:又稱腱膜下層,是由疏松的纖維組織所構成,它與上述的帽狀腱膜層和它下面的骨膜層,都只有不牢固的聯(lián)系。 5.顱骨外衣:亦即骨膜層。 頭皮、皮下層和帽狀腱膜層緊密相連,針刺在該三層之間不僅疼痛明顯,而且阻力大,不易進針。所以一般應將針刺在帽狀腱膜層下的蜂窩組織層。 頭皮血管豐富,并且互相吻合,特別在頭皮下層,血管壁與纖維組織粘連甚緊,損傷后不易收縮,因此,頭針較體針容易出血。 二、頭顱 頭顱是一個密封的骨匣,外表近似于圓形。 顱腔由額骨、頂骨、顳骨、枕骨、蝶骨組成。額骨位于顱前面僅有一塊。頂骨在顱頂部,位于額骨之后枕骨之前,左右各一塊。枕骨位于顱后方,在頂骨和顳骨之后,僅一塊。顳骨位于顱的側面,左右各一塊。蝶骨位于顱底,形如蝶,因此而起名。 臨床上將顱骨分成顱頂及顱底,在枕外粗隆和眶上緣連線以上為顱頂,此線以下為顱底。 顱底的內面:有三個呈階梯狀的顱窩,按其位置分別稱為顱前、中、后窩。 1.顱前窩: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窩中央部較凹陷,中間為雞冠,兩側為篩板,上有許多篩孔,嗅絲從此處穿入顱構成嗅神經。顱前窩兩側凸凹不平,是額骨向顱底的延續(xù)部分,構成眼眶的頂。 2.顱中窩:位置比顱前窩低,兩側部容納大腦半球的顳葉。窩中央高起,由蝶骨構成。體內骨質中的空腔稱蝶竇,體的上面形狀似馬鞍,因此稱蝶鞍,鞍的中央凹陷為垂體窩,容納腦下垂體,鞍前有橫行的視交叉溝,由此溝的兩側通視神經孔,視神經由此處入眶。蝶鞍的兩側是海綿竇,竇內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三叉神經第一枝和頸內動脈通過。所以海綿竇病損時可出現(xiàn)海綿竇綜合癥:眼瞼下垂、瞳孔散大、額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3.顱后窩:位置最低,其兩側容納小腦半球。窩中央是枕骨大孔,大孔前方平坦的斜坡承托橋腦和延腦??椎那巴饩売猩嘞律窠浌軆瓤?,舌下神經由此通過出顱?! ★B后窩后壁中部有十字形的隆起,其中點為枕內隆凸,自隆凸向兩側各有一條枕橫溝,溝向前下接乙字形的乙狀溝,為橫竇和乙狀竇的壓跡。乙狀竇外側壁為乳突小房的內側壁,相隔一層薄骨板,故乳突小房的化膿性感染可波及乙狀突,導致乙狀竇栓塞。乙狀竇末端接頸靜脈孔,內有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通過。病損后可有喝水發(fā)嗆,吃固體食物時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等癥。 兒童顱蓋之間的間隙較大,骨縫尚未閉合,各骨間的間隙由結締組織膜所填充,稱之為囟,最大的囟門在矢狀縫的前端,呈菱形為額囟(前囪),常在孩子生后1~2歲才閉合。因此,小兒在此處針刺時應特別注意。 三、腦 腦是人體高級神經中樞。腦可簡單分為大腦、小腦和腦于。 大腦由兩側大腦半球組成。大腦皮質是覆蓋于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層,厚約2—3毫米。大腦皮層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展最晚、而且是最完善的。大腦半球在外表上看,凸出的叫腦回,凹下去的叫腦溝,大而深的溝叫裂。 以左側大腦半球外側面為例。大腦外側裂、中央溝、頂枕裂的引線,將大腦半球分作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四部分。在中央溝前面的為中央前回;中央溝后面的為中央后回;外側裂下邊有顳上回,圍繞外側裂尾端為緣上回,顳上溝尾端為角回,額下回后部、中央前回下部為布洛卡氏區(qū)(圖7-1)。 ![]() 大腦半球內側面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部位,即旁中央小葉和枕葉距狀裂上、下緣(楔回、舌回)(圖7-2)。 ![]() 頭針療法刺激區(qū)的主要部分是根據(jù)大腦表面的溝回在頭皮上投影來確定的。 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概念,是確定頭針療法刺激區(qū)定位理論基礎的主要部分,熟悉這一部分較為重要。 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主要管理軀體之隨意運動。其功能分布像一個倒掛半側人體,腳在上,上肢在中間,頭在下(圖7-3)。 ![]() 中央后回:為一般痛溫覺、觸覺分析器。是感覺的高級中樞。其功能分布,基本上與中央前回相似。損壞后出現(xiàn)感覺異常。 顳上回中部:為皮層聽覺分析器。損壞時可出現(xiàn)耳鳴、眩暈、聽力下降。 緣上回:有運用機能的分析器,借以調節(jié)個體在后天學會的綜合性運動,如解衣扣、繪畫、雕刻等。損壞時不會解扣子、挖耳朵和做一些精細的工作等。臨床上稱為失用癥。 布洛卡氏區(qū):其功能與口、舌、咽、喉諸肌肉運動有關。此區(qū)單純損傷后表現(xiàn)為能理解他人語意,但不能用語言表達本人心意,即運動性失語。 角回:為書寫文字符號的視覺分析器,和復雜感覺有關。損傷時,常出現(xiàn)失去理解字和詞義的能力,但無視覺障礙,稱命名性失語或失讀癥。 顳上回后部:為語言信號聽覺分析器。能檢查自己和理解別人發(fā)言的含義,損害時不能理解他人的言意和詞義,但能聽到聲音,即稱感覺性失語癥。 距狀裂上下緣(楔回、舌回):為皮層視覺分析器。刺激性損害時產生視幻覺,破壞性損害時產生皮層性視力障礙。 基底神經節(jié)只介紹紋狀體蒼白球系統(tǒng)。它參與維持復雜反射性,運動性動作的協(xié)調。該部損害時產生特殊的運動紊亂。如果蒼白球損害為主,產生肌張力增強——運動減少綜合征,同時伴有安靜性震顫。臨床常見為巴金森氏綜合征。紋狀體損害時產生肌張力減低——運動增多綜合征。臨床常見為舞蹈病。 內囊是位于豆狀核、尾狀核及丘腦之間很厚的白質層,其纖維以扇狀放射至大腦半球之皮層。在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分為前肢、后肢和膝部。內囊是極其重要的結構,聚集了全身上行、下行的大量神經傳導束。尤以膝部(通過皮層延髓束)和后肢(前2/3通過皮層脊髓束,其后為丘腦皮層束、視束、聽束)更為重要(圖7-4)。 ![]() 損害后??沙霈F(xiàn)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三偏癥狀群。 丘腦是一切傳人神經纖維匯集的中轉站,又是錐體外系的一部分。 小腦位于后顱窩內,由一個中間的蚓部和兩個半球構成。小腦是協(xié)調平衡、共濟運動和肌張力的反射器官。損害時出現(xiàn)共濟失調、平衡障礙。 腦干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為節(jié)段性結構。腦干中有上下通達的神經纖維,還包含大量神經核。 中腦有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腦橋有三叉神經核、外展神經核、面神經核、位聽神經核。延髓有舌咽神經核、迷走神經核、副神經核、舌下神經核。 脊髓為低級中樞。橫斷面中間有蝴蝶狀之灰質及周圍的白質。前方灰質內為前角細胞,有傳導隨意運動之沖動和營養(yǎng)肌肉之機能。后方由感覺神經細胞構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