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外藝術(shù) 發(fā)布時間:18-01-1616:40 ▼ 還有1個月就要放假了,想要出去浪的真愛們應(yīng)該也在安排自己的旅行了吧。 如果是出國游,歐洲一定是個大熱門。而去歐洲的話,一類必看的主題就是歐洲建筑。 然而古堡、教堂、神殿,羅馬式、希臘式、哥特式讓人眼花繚亂,到底應(yīng)該怎么看?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guī)硪黄冄b逼干貨,帶你一口氣讀懂歐洲建筑。 先給大家看這么一張圖:
整個歐洲,先有希臘文明起其先,后有羅馬文明承其后。連建筑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第一個就先從古希臘建筑開始。 ▼ 希臘式建筑 形象代言人:三明治
右:巴黎瑪?shù)律從却蠼烫?/p> 希臘式的建筑非常容易辨識,三角形的門楣,下面一根根的希臘柱。就像古希臘先賢阿基米德所說: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支點有了(三角門楣),棍子有了(希臘柱)。這就是希臘式建筑。 希臘式柱分為三種: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旧夏悻F(xiàn)在在各地看到的希臘式柱子都逃不開這三種樣式。
從左到右:多立克式、愛奧尼式、科林斯式 區(qū)分也很簡單。多立克式,簡簡單單,鋼鐵直男。愛奧尼式修長又有渦卷裝飾,比較少女??屏炙故阶顝?fù)雜,花花草草圍著,像個小公主。 古希臘人對神是很崇敬的,為了表達這種崇敬,他們采用了非常理性的辦法,除了齊整的門楣和柱子,再有就是瘋狂使用黃金分割比。
希臘建筑代表,位于雅典的帕特農(nóng)神廟,地面和頂部,立面的高和寬,全部都是黃金分割比。 面對這種理性到極致的完美,人們不由地就會產(chǎn)生出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 羅馬式建筑 形象代言人:包子
右:圣彼得大教堂 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征服。 但和務(wù)實的古希臘不同的是,羅馬帝國時期,國家日益強大,為了彰顯權(quán)利和財富,他們會在希臘建筑的基礎(chǔ)上,把房子更往大了造,于是就加上了包子“拱”。 比如這樣:
還有這樣:
單獨放個包子:
或者放盤子里:
支撐了羅馬人“包包子”事業(yè)的,是他們發(fā)明的黏漿”(Caementum)。這是一種用碎石、火山灰?guī)r、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其實就相當(dāng)于混凝土。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獨立,而無需像古希臘建筑那樣靠許多柱子來支撐了,從而成為世界建筑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
古羅馬的建筑基本在今天的羅馬城就可以看全了。萬神廟、羅馬斗獸場、龐貝古城 ▼ 拜占庭式建筑 形象代言人:洋蔥頭
右:滴血大教堂 公元395年,隨著君士坦丁大帝的去世,羅馬帝國分成東、西羅馬帝國,由此基督教產(chǎn)生了教派分裂,東羅馬信奉東正教,西羅馬則為天主教。而東羅馬帝國隨著東進,與東方文明同交融,形成了拜占庭式建筑。 辨認拜占庭風(fēng)格,主要是看它的頂。和羅馬式一樣,它也是加一個大圓頂,不像羅馬式的包子,拜占庭式則是在半圓的底部略微內(nèi)收,像一個洋蔥頭。 像這個,洋蔥頂: 哈爾濱圣索菲亞大教堂 還有這個:
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 更東的俄羅斯人喜歡吃洋蔥,他們覺得一個洋蔥不夠,所以就放了好多個。
今天如果把歐洲切兩半,會發(fā)現(xiàn)羅馬式建筑在西邊天主教地區(qū)(像法國、意大利),而跑到東邊東正教地區(qū)就都變成了拜占庭式建筑(像捷克、波黑)。 ▼ 哥特式建筑 形象代言人:玉米棒子 羅馬帝國覆滅了,基督教卻在歐洲生根發(fā)芽,到了中世紀(jì)天主教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quán)時代來臨。
絕對的權(quán)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天主教在西歐一家獨大,所謂的神權(quán)大過了皇權(quán),出現(xiàn)了贖罪券、十一稅等稅券,為天主教搜刮大量財富。 有了錢,更加力捧神權(quán),原來希臘式、羅馬式風(fēng)格通通不要。什么三明治、包子、洋蔥都站一邊。只有一個字:高
為什么要高?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后要面臨的四件事:1死亡、2審判、3天堂、4地獄。這就是所謂的萬民四未。 第一件事,死亡。人死后要葬在墓地,歐洲人的墓地就是教堂。 死了之后由神靈對你審判。是壞蛋,直接下地獄。是好人,就可以與耶穌、瑪利亞、天使和圣人相聚。
于是當(dāng)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原來的大圓頂不要,改用尖塔。為了讓建筑更高,還發(fā)明了飛扶壁。
飛扶壁(英語:Flying buttresses)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筑結(jié)構(gòu)部件,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又稱飛券。 既然是宗教建筑,當(dāng)然會與上帝息息相關(guān)。你看上帝說了啥?
怎么能有光呢? 來個百花窗唄。
哥特式建筑上的玻璃百花窗主要有三個作用: 1. 減輕建筑的整體重量,可以建的更高。 2. 透光?;ù安Aг炀土私烫脙?nèi)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并表達了人們向往天國的內(nèi)心理想。(玻璃著色主要以藍、紅色。藍色代表天堂,紅色代表基督之血) 3. 教化百姓。中世紀(jì)百姓不識字,用彩色玻璃在花窗上拼出一幅幅的圣經(jīng)故事,他們就可以根據(jù)圖案來理解圣經(jīng)。 ▼ 文藝復(fù)興式建筑 形象代言人:書
文藝復(fù)興。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fù)興文藝,復(fù)興什么時候的文藝?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shù)。 文藝復(fù)興式建筑的特點很簡單,左右對稱。 從中間一分為二。左邊一根柱,右邊一根柱。左邊一扇窗,右邊一扇窗。左邊一扇門,右邊一扇門。
我們也可以這樣看,是不是很像一本書?
▼ 巴洛克式風(fēng)格 形象代言人:金子 從文藝復(fù)興后期開始,就進入了巴洛克時代。而巴洛克時代的藝術(shù)特點就是壕氣。請注意,巴洛克式是個統(tǒng)稱,更應(yīng)該把它叫做風(fēng)格。它涵蓋了建筑、家具、服裝方方面面。 巴洛克式風(fēng)格源于17世紀(jì)的意大利,文藝復(fù)興為意大利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和權(quán)勢,有錢了,人們就給建筑添上新的華麗、夸張及雕刻的風(fēng)氣。從而形成了巴洛克。 辨認巴洛克式風(fēng)格只需要四個字,無金不巴。沒有金色就沒有巴洛克。看到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都是金光閃閃,Bling Bling的,準(zhǔn)是巴洛克無疑。 比如,巴黎歌劇院
比如,凡爾賽宮
還有這種超級無敵晃瞎眼的
西班牙圣地亞哥教堂 這里插播一下洛可可。 洛可可式是巴洛克末期風(fēng)格的代表。洛可可風(fēng)格其實更應(yīng)該算是一種室內(nèi)裝飾風(fēng)格。可以把洛可可看做巴洛克2.0版本,更加的奢華,更加的金碧輝煌。不過相比巴洛克的豪氣,它更多了一些小女人的纖巧嫵媚。 比如貝殼裝飾和花花草草:
比如用質(zhì)感溫軟的木材代替過去巴洛克的大理石:
以及各種粉紅嫩藍的嬌嫩色彩:
▼ 平民建筑 說了教皇貴族們建的“高大上”建筑,現(xiàn)在該說一說接地氣的平民式的建筑了。比如以下兩種就非常有代表性。 德國山形墻: 以前的老百姓可沒有皇室貴族這么有錢,他們的房子多數(shù)都按照當(dāng)?shù)氐臍夂虻匦嗡?。例如德國山形墻建筑,中間高,兩頭底。外立面像我們漢字的山,所以叫做山形墻。
德國法蘭克福羅馬廣場 為什么德國人要建這種山形墻,很簡單,因為冷。
德國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很像我國北方,就是冬天冷夏天熱。冬天一到就開始下大雪。如果把房層建成平頂?shù)脑挘┰綁涸胶?,直接就把房子壓垮。于是德國人就發(fā)明了山形墻,便于雪的滑落。 山形墻這種建筑風(fēng)格并不是德國獨有,世界上只要冬天下雪的地區(qū)都會出現(xiàn)這種風(fēng)格,例如中國的東北、歐洲的瑞士等。
大東北民居 地中海式建筑: 在地中海沿岸氣候正好和德國相反,"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終年無雪。所以人們選擇平頂式建筑,并在外墻漆以冷色調(diào)(藍、白),用來反射陽光,降低室內(nèi)溫度。
▼ 談起來建筑,我們總覺得太枯燥,但實際上建筑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最堅定的痕跡。 它可以說是一種起源,所有歷史都在其中有跡可循。它是文化,更是藝術(shù)。 所以下次出去旅行的話,不妨慢一點,多看看那個地方的建筑,說不定,就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了呢。 *本文來自公眾號“軼游未盡”,由意外藝術(shù)修改后發(fā)布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