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聆音 · 主播 | 安東尼 禪語中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span> 我們煩惱,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因為想的太多; 我們難過,不是因為沒有得到的未來,而是因為已經消逝的過去; 我們迷茫,不是因為前途未知,而是因為內心不解。 所以,我們要向人生發(fā)出靈魂拷問,來問透人生,摒除眼前的干擾和迷惑,尋找人生的真諦。 我問光陰何惜取,光陰報我以當下 光陰如梭,人生沒有“如果”。 我們總是幻想能夠回到過去、改變過去從而改變未來,但世界上沒有時光機,沒有后悔藥,也沒有“如果”,因為人生不能重來。 正如圣人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一直在不停地流轉,并且逝去之后不會再返回。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留住這轉瞬即逝卻又無比珍貴的光陰呢? 陶淵明曾說:
既然過去的日子,已經無法再重來,那么不如珍惜當下,讓“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過好當下的每一刻,是對未來的負責,是對過去的修改和提升,更是對時光最大的敬意。 所以,不要再沉溺于從前,也不要寄望于未來。 從現在開始,去愛想愛的人,去做想做的事,去看想看的風景。 我問金錢如何取,金錢回我以適度 金錢到底是什么? 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取金錢利益,是人的本性,也是生存必須的本能。 但正如《大學》里說的:
不是通過正道、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也會輕易地失去。 有的人因為過于精明、急功近利,凡事只想到自己,占了一時便宜,反倒摔了大跟頭。 而有的人卻因為厚道,掙得了源源不斷的財運,這就是《易經》上講的“厚德載物”。 所以,圣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真正聰明的人,只要從正道上得來的財物。并且,對手中的金錢也要“用之有度”。 只有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謹慎地對待物欲,不讓自己落入欲望的陷阱,成為金錢的奴隸。 我們才能讓金錢發(fā)揮它最大的價值,讓金錢為我們的幸福生活買單。 我問感情何長久,感情復我以不留 愛而不得,是種什么體驗? 其實,就像真正的愛意是藏不住的一樣,真正的不愛,也是藏不住的。 有人說,愛而不得,就像在演一場有始無終的默劇: 你用盡全身力氣向他奔去,爬過刀山趟過火海; 你滿身傷痕,你歇斯底里,但卻換來對方一個輕飄飄的“對不起”。 其實,正如梁靜茹在《分手快樂》里,唱的“愛可以不問對錯,至少有喜悅感動,如果他總為別人撐傘,你又何苦非為他等在雨中”。 所以,對于感情:得不到的沙,不如揚了它,挽不回的緣,不必糾纏。 對于那些生命中無法挽回的感情,相互埋怨,不如相忘于江湖。 因為,一輩子真的很短啊! 短到愛恨不能兩全,而只有揮別錯的人,我們才能和對的人相逢。 我問朋友怎合群,朋友答我以道合 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為我們開路,與我們互相扶持。 俗話說“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蒼蠅找?guī)?,話很糙,但理卻一點都不糙。 對的圈子,能夠成就彼此;錯的圈子,只會消耗彼此。 有時候,一個損友比三個益友的影響更大。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說,“一個人的水平,取決于他最常接觸的5個人的平均值?!?/span> 也就是說,我們平日接觸什么樣的圈子,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這就是《戰(zhàn)國策》中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span> 所以,交友不僅要謹慎,更要用心。而最好的朋友,是三觀一致,志同道合。 我們總是害怕自己“不合群”。 于是,削尖了腦袋,也要讓自己融入一個又一個,并不合適自己的圈子,趕赴一場又一場與自己無關的繁華。 但其實,不是所有的圈子,都值得融入。 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才能活得自在。 一個人的圈子,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今后的發(fā)展前程。 而當我們發(fā)現,圈子全是消極頹喪、充滿負能量的時候,就要及時“退群”止損了。 我問得失如何免,得失應我以隨緣 《道德經》上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span> 福與禍從來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 所以,人生在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永立于不敗之地。 但有一副對聯(lián)這么說: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既然得失無從避免,我們不如看透得失、學會隨緣。 學會放棄、看透得失,本身就是一種淘汰,一種選擇,淘汰掉自己的弱項,選擇自己的強項。 恰到好處的放棄,不是不思進取,笑看得失,正是為了下一步更好地進取。 所以,就像《小窗幽記》說的,“得失乃人生第一關口,看透得失方是大英雄?!?/span> 當我們面對得失選擇的時候,那些笑著失去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我問人生如何過,人生反問我初心 人生一世,說長也不長,倥傯不過三萬多天;說短也不短,從生到死的距離,那就是一輩子。 那么,要怎么才算不負此生,過好這一輩子呢? 以前聽過這么一個故事—— 一位老教授問他的學生們。 如果到山上去砍樹,一粗一細,他們會砍哪一棵? 大家立即選擇砍粗的那棵。 老教授卻補充說,粗的那棵只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那他們會砍哪一棵呢? 學生們一想,紅松當然比普通楊樹更珍貴了,于是砍紅松。 但老教授依然沒有放過他們,又問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那他們會如何抉擇? 學生們又隨即改了答案。 就這樣,隨著教授一條條地改變著的條件,學生們也跟著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著目標。 最后,終于有人反應過來,問教授他們到底要砍那棵樹呢? 老教授反問道:
到底想砍哪棵樹,其實一直取決于砍樹人的初心。 如果想要取柴,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那就砍紅松。 其實,這就是人生?。?/span> 我們的一生面臨了太多的選擇,但要怎么過好這一生,其實一直取決于我們的初心。 很多人過得不快樂,就是因為忘了自己的初心,跟著外界一直改變自己,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俗話說“唯有熱愛,方可抵歲月漫長”,我們想要過好這一生,最好保持初心不忘,找到自己的方向,方能不負此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