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視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視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茍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惡;揚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夫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魚之生也,其母視之,知其必以賄死;楊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聞其號也,知必滅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無災,其始匍匐也,則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憂,既生也,傅不勤,既學也,師不煩。人之性果惡乎?堯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習非不善也,而卒為奸;瞽瞍之舜、鯀之禹,習非不惡也,而卒為圣。人之性善惡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則性之上下者,其終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學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異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雜佛老而言也。雜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異! 譯文人性,是與生俱的;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觸而產(chǎn)生的。人性的品級有三種,人用表現(xiàn)本性的有五個方面;情感的品級有三種,人用表現(xiàn)情感的有七種形態(tài)。有人問:為什么這樣說呢?回答說:人性的品級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種。上品人性,就是純粹的善罷了;中品人性,可引導它變?yōu)樯掀坊蛳缕罚幌缕啡诵?,純粹的惡罷了。人用表現(xiàn)本性的有五個方面:仁、禮、信、義、智。性為上品的人,以一德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為中品的人,對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違背,其它四德也混雜不純。性為下品的人,對一德完全違背,其它四德也不合。人性對于情感的影響要看品級。情感的品級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種,人用表現(xiàn)情感的有七種形態(tài):喜、怒、哀、懼、愛、惡、欲。上品的情感,對七種情感都能控制得恰當合適。中品的情感,對于七情有超出一般的情況,也有缺失的,但主觀意圖還是要適當合中的。下品的情感,要么沒有要么過度,都是直接率性而行。情感對于人性的影響也要看品級。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提出性惡論,漢代揚雄提出性善惡相混論。那些認為人性最初善良后變?yōu)樾皭旱恼f法,和認為人性最初邪惡后變?yōu)樯屏嫉恼f法,以及認為人性開始善惡混雜后分辨出善良和邪惡的說法,都是提到中品卻遺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個方面卻失掉另外兩個方面。叔魚剛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看見他的面貌,就知道他將必定因為受賄而死。楊食我出生的時候,叔向的母親聽見他的哭號,就知道一定會因為他而滅掉宗族。越椒出生時,子文很傷心,知道若敖氏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人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嗎?后稷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沒有遭遇災殃。后稷剛會爬行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聰穎早慧的傾向。周文王在母親懷孕期間不曾讓母親擔憂;出生后,不讓王傅操勞;從師學習,不惹先生煩惱。人的本性果真是邪惡的嗎?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文王的兒子管叔蔡叔,學習的環(huán)境不是不好,然而最終變成惡人。瞽瞍的兒子舜,鯀的兒子禹,學習的環(huán)境不是不壞,然而最終成為圣人。人的本性果真是善惡相混雜嗎?所以說這三個人談論人性,都是提到中品卻遺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個方面卻失掉另外兩個方面。 有人說:這樣說,那么上品人性和下品人性,難道最終不能改變嗎?回答說:上品人性,從事學習就會越發(fā)聰明;下品人性,畏懼權威就會減少罪過。因此上品可教導,下品可約束。這兩種品級,就是孔子所說的不能改變。 有人又問:當今社會人們談論人性和你的觀點不同,為什么呢?回答說:今人的觀點,夾雜佛家、道家的觀點談論;夾雜佛家、道家的觀點談論,怎么會沒有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