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海記 黃山山高谷深,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日照時間短,水分不易蒸發(fā),因而濕度大,水氣多,在低溫高壓影響下,低層水氣容易結(jié)成云霧,形成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的云海。無名氏的《云海記》把黃山云海形成的原因及其壯觀奇麗的景象,作了淋漓酣暢的描繪。 “云莫非海,而莫奇于黃山,故惟黃山稱海。”開篇三句點明黃山云海奇特無雙,所以只有黃山云才有云海的稱謂。接著,作者闡明一般云海的來由: 云所占據(jù)的空間有限,只能升到天空的一定高度,而天穹蒼茫無際,于是,從云的上空下看,便可望見云海。繼而,作者又闡明黃山云海形成的兩個原因: 一是山高,“山之高莫如黃山”,故身踞其巔,云在身下,自然就可看到“一白萬頃”、“往來震蕩”的云海景象; 二是峰巒分散,幅員廣大。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以泰山與黃山作比較:“泰山體端而凝,黃山骨秀而散”,泰山端莊而集中,山高而孑然獨立,云雖浩瀚,卻無眾多峰巒壯大其勢,故不能形成云海。黃山峰巒峭拔并“分峙歙、宣兩郡”,遠近諸山的白云,彌漫環(huán)繞,蒸騰奔涌,于是會合成浩渺的云海,群峰逐漸沉入海底,天都、蓮花、煉丹三峰,雖也岌岌可危,大有被云海淹沒的趨勢,但云升騰的高度終不及它們的高度,因而于三峰之巔便可俯視云海。 此文最精彩的部分是對云海壯美景象的描繪。作者多側(cè)面、多層次地描寫了云海的美感形象。首先,描寫云海上下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 云霧“隨風鼓蕩,上下劃然中分; 其上天宇曠然,蔚藍一色; 其下兜羅綿中,日光穿漏,峰態(tài)憑之,乍吐乍吞,紺絲縹碧,作千萬種暈,作千萬種光。”上面是無邊無際的澄明而寧靜的蔚藍色天宇; 下面是五彩繽紛,變化多端的云海。那云海,好似一團團被網(wǎng)羅的絲綿,日光從其淡薄處和縫隙穿過,篩成一道道光束。那忽吐忽吞、升沉飛飄的流云象一支神奇的畫筆在描繪著、改變著峰巒的形態(tài),而流云也不停地在變幻著自身的形態(tài),有時卷作一團在滾轉(zhuǎn),有時扯成薄紗、拉成細線,蒙掛于青黛色的峰表,在日光的映照下,呈現(xiàn)出透著微紅的青黛色的云絲,以及青白色、碧綠色的云片,更有那千萬種奪目的光環(huán)和光芒,真是流光溢彩,絢麗非凡。其次,描繪山外、山內(nèi)的不同景象:“山以外則一望茫然,波平若鏡; 山以內(nèi)則練帛千條,縈洄游曳于諸峰之隙。”山以內(nèi)的奇景是由峰巒造成。黃山諸峰全是積石,有如削成。那千條練帛無疑是被劍壁鍔鋒切割而成; 而秀峰疊峙、危崖突兀、幽壑交錯的山體構(gòu)造,又給千條練帛提供了隨心飄游、恣意繚繞的理想空間。作者在飽覽山內(nèi)外的風光之后,又把審美視線聚于云海海面上下。對其下,只用一“平”字帶過; 對其上,則生動地描繪其“參差”之狀: 好象高峙于天風海濤之上的蓬萊仙島,仙山樓閣,歷歷在目; 又象叢生于瀲滟湖光中的萬朵芙蓉,迎風綻開,搖漾不定。在描寫云海壯麗詭奇的視覺形象之后,作者又掉轉(zhuǎn)筆頭,描寫云海驚心動魄的聽覺形象。山風挾帶著云霧在山谷中馳驅(qū),并吹動著萬山億萬株松葉,于是,松濤澎湃,像大海一樣地咆哮。作者寫盡云海白晝的種種奇觀,又來贊美月下云海別具一格的美景:“皓魄高懸,煙靄浮空,雪浪銀濤,溔淼無窮。”比起白晝云海,月海不僅有著更為明麗、皎潔的背景,又有幾分朦朧美和深邃美,而且,愈是朦朧,愈覺深邃; 愈是深邃,愈覺朦朧。 富于變化是黃山景觀的一個顯著特點,四季景色各異,朝夕風光有別,而變化最劇的無疑是云海。明末楊補在游記中寫道:“他山以‘形’勝,觀可窮; 黃山以‘變’勝,云霧有無,一瞬萬變,觀不可窮。”由于群峰錯列,深壑縱橫,地形過于復雜,氣流在山巒間穿行時頻頻受到阻礙,形成環(huán)流谷風,在峽谷中騰上跌下,回環(huán)鼓蕩,而云霧隨風飄飛,時而升騰,時而墜落,時而滾轉(zhuǎn),時而舒展,構(gòu)成滾滾滔滔、千變?nèi)f化的云海大觀。本文專記云海,作者以飛舞的筆姿描繪云海的變化,以致通篇云濤翻騰,處處飛云舒卷,字里行間,浪濺潮涌,而在最后一段,作者更以酣暢的筆墨,集中而突出地描寫云海波譎云詭的變幻,而且描寫得極有層次。先寫老于山居者的經(jīng)驗之談:“云實有家,從某山出者,必從某山入。”這是對上文寫云“聚而出,旅而歸”作進一步的補充,是用擬人化手法寫白云離家與歸家的旅游始末。繼而寫黃山之云與遠近諸山之云,相輔相成,匯合成蒼茫云海,而他山之云皆輔助并聽命于黃山之云。滴水難為滄溟,片云不成云海,唯有廣聚博蓄,才能形成汪洋之勢。這里,作者不僅寫出黃山之云能夠成海的原因,還寫出黃山之云與遠近諸山之云的主從關(guān)系,黃山之云好似主帥,統(tǒng)率著有如千軍萬馬的諸山之云,興兵布陣,凌厲沖殺,攪得天翻地覆。之后,文章又點明,黃山云以石為家,而黃山石“肅清駿厲”,使云沒有立足安身、纏綿留連之處,故不能久留,“萬疊滄波,方拍浮于天地,忽然解馭,如鳧驚兔逝,峰青松翠,纖悉刻露,向者氤氳之氣,窅不知其所之矣。”“方”、“忽”、“驚”、“逝”諸字,極寫飛云停留之短暫,變化之迅疾,于轉(zhuǎn)瞬之間,飛向遠方,渺然不知去向。這是寫黃山云聚散和有無的變化,聚得快,散得更快,聚時充天塞地,散后纖毫不存。作者又通過“昔有客方坐山窗,研墨苦吟,云忽入幾席間,盡卷墨瀋以去,硯盡如拭”的傳說,寫出飛云神出鬼沒,行蹤莫測,入室取物,大顯神靈,仿佛云中真有飛龍在,顯得詭秘而神奇,這可謂黃山云變化之最了。最后,作者又據(jù)友人之言,指出黃山云有“干濕之異”,云濕如霜露,如微雨,可以濕衣囊、潤書卷; 云干,當該如清風,如春日了。這是黃山云濕度的變化,是為平常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當視為黃山云海的又一奇觀。本文以奇句(“云莫非海,而莫奇于黃山”) 開篇,又以奇事煞尾,文中寫盡云海景觀之奇,真可謂奇景生奇文,奇文寫奇景。 本文用豪放雄健、跌宕流動的筆法,描繪出蒸騰噴涌、渾渾灝灝、澎湃有聲,變化莫測的云海大觀,表現(xiàn)出一種“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的宏偉風格,給人以渾淪雄偉、心懷浩蕩的藝術(shù)感受。本文在寫法上還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shù)辯證法,把動與靜、有與無、大與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不僅寧靜的天宇與動蕩的云海構(gòu)成靜與動的鮮明對比,即使云海本身,也有靜與動的不同態(tài)勢。山以外“一望茫然,波平若鏡”; 山以內(nèi)“練帛千條,縈洄游曳于諸峰之隙”。風平浪靜之際,白云茫茫,一鋪萬頃; 轉(zhuǎn)瞬之間,卻波起浪涌,驚濤拍岸。此外,云聚時,充天塞地; 云收后,纖毫不存,這是有與無的對立。云海形成時,“萬疊滄波”,“拍浮于天地”; 云海消失后,“峰青松翠,纖悉刻露”。這又是把渾然之象與纖芥之微結(jié)合起來。動與靜、有與無、大與小相互對立而又和諧地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變幻多端、氣象萬千的人間仙境,使讀者獲得豐富的審美享受。 品讀最美詩詞 ![]() 品讀、鑒賞經(jīng)典詩詞歌賦 分享、交流精美原創(chuàng)文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