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泰山記 譯文 一定要處在高峻明朗的地方,心與目才不會被近處的東西遮蔽,才能抒發(fā)胸豪邁的志趣。所處的地方越高峻地,志趣就會越高遠。當年孔子登上泰山后認為天下都小了,并非視力能看盡天下,應該是天下美景沒有能超越泰山的緣故,到這里就會心胸開闊,與天相接廣闊無限,天下雖然大,也不足以擾亂自己的心思。 同治四年(1865年),福成跟隨曾公(曾國藩)在徐州做事。曾公的威望海內(nèi)景仰。第二年,前往濟寧,去巡視黃河防務,繞道泰安去觀察地形,于是登了泰山。我與李榕申甫、黎庶昌莼霽、方宗誠存之、王安定鼎丞(四人均為曾國藩幕客)等人都隨從一道。 四月十六日,乘著上山的轎子,出郡北門三里便進入山中。盤旋向上登山,將近四十里,經(jīng)過的名勝古跡中特別有名的都有十多處,都游覽徘徊不舍離去。越過南天門,折向東行進,有碧霞宮、東岳廟。又向北上去就是岱頂,也就是天柱峰。山的大致形勢,桐城姚姬傳(姚鼐)先生曾經(jīng)記述過,我們此次登山,皆按姚先生記的路線。偏僻不在主要道路的景點,都沒有前往,所經(jīng)過的還不到全部景點的百分之一,然而景象美好,氣韻靈動,各具特色,妙不可言,因此我沒有辦法描摹下來。 當我還沒到南天門時,石階山道就突然陡峭起來,巍然直入云天。從巖隙仰望剛升起的陽光,看到白云孤獨地飄過。一級級臺階往上登,不知終點在哪兒。向下看則看見險峻的石階象一條線一樣,深遠不能見底,讓人頭暈目眩心生恐懼,感覺進退兩難。屏住呼吸放下顧慮,鼓起勇氣再向前走。 不久登上南天門,道路忽然平坦起來,感覺一下?lián)Q了種境界,看到了從未看過的景象,才自己慶幸剛才沒有停下腳步。于是上到岱頂,極目四望。眾多山峰起伏環(huán)繞,相互倚靠,有的象拱有的象蹲。汶水自東邊流過來,蜿蜒似衣帶;徂徠山雄踞旁邊,高出其他山巒許多,它的山巔好象可達到泰山的半腰;而指泰安府居于原野,象棋盤一樣。遠遠注視深遠青碧的天空,高渺仿佛沒有邊際。俯視山下的云煙,瞬息萬變。這才明白不登泰山之巔,不知眾山渺小。人處世間,何嘗不是如此?當你站得高看得遠的時候,則萬物都不能遮蔽自己。那些事物的各種變化,也都不能逃脫自己的眼睛。然而那些如泰山這類有形的高,往往不能長處,只有如精神境界這類無形的高才不會很快離自己而去。 這一晚住宿碧霞宮。四更過后,與莼霽、鼎丞等人到岱頂東邊的日觀峰,等候日出。這時風雨突然到來,十分寒冷,很長時間雨才停止。最東邊有一縷紅光,橫亙在凝滯的云下。不久光芒耀眼,太陽如輪,剛由云端露出,搖曳不定,象是從地面涌出來的一樣,形狀不是很圓,顏色很紅,可以直接用眼睛觀看。上而有明麗的五色霞光,如數(shù)百匹錦緞?;仡^看女墻,日光微弱,忽然間又不見了。曾公因為陰雨下了一晚,沒有來看日出,他笑著說:“你們記住,天下的事情沒有經(jīng)歷的,不可以臆測;稍微艱難的,不可以中途停止?!?nbsp; 過了三天,回到濟寧,寫下這篇記。 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起者。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jīng)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豐,著有《庸庵文編》四卷、《續(xù)編》二卷、《外編》四卷、《庸庵海外文編》、《籌洋芻議》十四卷、《出使四國日記》六卷、《續(xù)刻》、《庸庵筆記》、《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牘》十卷等書。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編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記》及續(xù)刻已被編入《走向世界叢書》。 品讀經(jīng)典 品讀好詩詞 品讀、鑒賞經(jīng)典詩詞歌賦 分享、交流精美原創(chuàng)文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