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詩歌閱讀二輪專題訓(xùn)練一:整體感知學(xué)案(教師版)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一、了解考情,明確提高學(xué)習(xí)訓(xùn)練方向和針對性; 二、明確設(shè)題誤區(qū),提高古詩閱讀鑒賞和答題能力。 【導(dǎo)入學(xué)習(xí)】 一.在作家作品的選擇上,仍以唐宋時期為主。近兩年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題型是一道選擇題和一道簡答題,分值為9分??疾閮?nèi)容基本涵蓋了古代詩歌閱讀的主要考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態(tài)度,還涉及和要求背誦的詩歌名篇的比較。 二.古代詩歌閱讀,讀懂詩歌,是第一步。近三年的古代詩歌閱讀題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點,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選擇題考查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對詩句的理解,所以讀懂詩歌是鑒賞評價詩歌的前提 【自主學(xué)習(xí)】 近三年全國卷命題與考情分析
一、(2019·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guān)。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jù)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lǐng)略其表現(xiàn)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lián)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解析C項,“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的意思是:一向廣闊遼遠的萬里江山,如今盡入圖畫,濃縮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間。并非“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 答案C 2.詩的尾聯(lián)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 解析 先答出尾聯(lián)的含意,再根據(jù)含意去分析作者對這幅畫的評價。理解尾聯(lián)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結(jié)合詩題和前面的詩句理解其深層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許道寧的畫意境優(yōu)美,蘊含詩意,文人墨客可以據(jù)此創(chuàng)作出詩詞佳句;“吟斷不相關(guān)”,意思是縱使寫盡這些佳句,也與畫的意境不相關(guān),足以看出畫家技藝的高超和畫意的優(yōu)美,致使無法用語言準(zhǔn)確表達。 詩人的評價:從尾聯(lián)的含意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rèn)為其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 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zhǔn)確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jié)漁鄉(xiāng)思,吹木風(fēng)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quán)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xué)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解析D項,“受恩必報”屬于無中生有。“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情況,我平生就不隨便接受人家的恩惠”,這是對別人施加恩惠的態(tài)度,并無“受恩必報”之意。 答案D 4.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 第一問,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頸聯(lián)描寫了漁鄉(xiāng)隱居(垂綸,垂絲釣魚,指隱居)和風(fēng)中鴻雁鳴叫兩個場景,“隱者”和“鴻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懷。第二問,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聯(lián)直抒胸臆,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感情激烈。而間寫兩個具體場景,使得全詩節(jié)奏得到了舒緩。 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lián)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jié)構(gòu)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2019·全國卷Ⅲ)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 插田歌(節(jié)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xùn)|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nóng)婦白纻裙,農(nóng)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5.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以花鳥發(fā)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 C.詩中寫到了農(nóng)父農(nóng)婦的衣著,白裙綠衣映照綠苗白水,色調(diào)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xiàn)農(nóng)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解析“田塍望如線”,意思是說遠望田埂,筆直如線,而不是“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也不準(zhǔn)確,原詩中的“白水光參差”是說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閃光,變幻多姿。 答案B 6.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fēng)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首聯(lián)以傷感低沉的情調(diào),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頷聯(lián),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詩人的悵惘;頸聯(lián)對仗工整,富含哲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尾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整首詩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具體到本詩,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插秧時節(jié)的大好風(fēng)光,這幾句筆墨雖淡,卻營造了田野間生機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鄉(xiāng)濃郁的春天氣息。最后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農(nóng)民的勞動情緒,表現(xiàn)了他們樂天的性格,繪出富有特色的民風(fēng)鄉(xiāng)俗。總體而言,表現(xiàn)出了明快簡潔、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淺顯的語言風(fēng)格。 答案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穩(wěn),用典精當(dāng),語言雅麗平整;②這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xiàn)手法描寫田野風(fēng)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思考1:你一般從哪幾個方面讀懂詩歌?要重點抓哪些內(nèi)容? 思考2:“會而不全”(會答但要點不全面)是解答古詩主觀題普遍存在的問題,應(yīng)如何解決? 【合作學(xué)習(xí)】 題型研訓(xùn)一 客觀題——掌握設(shè)誤類型,準(zhǔn)確比對判斷 [知能精要] 分析選擇題型的“3大特點”
[解題策略] 設(shè)誤點一:形象錯誤 主要包括形象身份理解錯誤,人物形象特點概括不當(dāng)、形象作用分析不當(dāng)、畫面描繪不當(dāng)、意境概括不當(dāng)?shù)取?/p> [典例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對 雪① 杜 甫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②。 【注】 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被叛軍抓住,解送回長安。②書空:《世說新語·黜免》載:“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書空咄咄”為嘆息、憤慨、驚詫的典實。 下列對這首詩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瓢棄樽無綠”一句寫出了詩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的艱苦。 B.“爐存火似紅”是說殘留著的火爐,讓人仿佛還可以想象到爐火燃燒的情形,一個“似”字點明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實景。 C.尾聯(lián),詩人以殷浩自比,因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寫著字,以此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離散的親人深切牽掛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D.詩歌塑造了因國家動亂而滯留京城的一位貧寒交困、牽掛親人、愁苦無奈、憂傷國事而又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 解析 D項,“壯志難酬”理解錯誤,詩歌中看不出“壯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點分析錯誤。 答案 D 設(shè)誤點二:語言錯誤 語言錯誤常見的有兩種,第一種是詞句解釋錯誤,第二種是語言特色(風(fēng)格)錯誤。 [典例2]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臨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②樹,人老建康城?! 「性乱黠L(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③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注】 ①此詞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個年頭。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蘇南京。③試燈:未到元宵節(jié)而張燈預(yù)賞謂之試燈。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連用三個“深”字,前兩個“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個“深”字有加強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霧閣常扃”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同一機杼,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孤傲高潔、恬然自適之情。 C.下片緊承上片,觸景而傷懷,進而追憶往昔,對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案性乱黠L(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今昔對比,無限感喟。 D.“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與上片情境遙相呼應(yīng),進一步表露了詞人落寞無奈的心緒,使讀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詞人的形象。 解析 B項,詞句理解錯誤。“孤傲高潔、恬然自適之情”錯誤,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辭去官職回到家鄉(xiāng)后生活情境的寫照,因此“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體現(xiàn)的是恬然自適之情;而本詞的“云窗霧閣常扃”雖然也是寫云霧繚繞著樓閣,門窗常常緊閉,但門窗“常扃”是詞人自己的主動行為,表明了詞人自我幽閉閣中,不愿步出門外,甚至不愿看見外面的景況,體現(xiàn)了詞人的“孤寂之心、憂憤之情”。 答案 B 設(shè)誤點三:手法錯誤 命題者設(shè)置選項時,常常故意混淆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如把動態(tài)說成靜態(tài),把比喻說成借代,將借景抒情說成直抒胸臆,等等。有時也把一些常見的詩歌常識弄混來設(shè)置錯誤選項。 [典例3]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觀胡人吹笛① 李 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 十月吳山曉,梅花②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 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注】 ①天寶十一年,詩人春游廣平等地,旋又北游薊門,秋抵幽州。一路上目睹了安祿山驕橫不軌的情形。次年秋天,詩人由北方來到南方,寫下此詩。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②梅花:《梅花落》,笛曲。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點題,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調(diào),敘寫感慨的由來,為下面的敘事抒情做了必要的鋪墊。 B.頷聯(lián)側(cè)重寫景,“十月”點明時間,“敬亭”點明觀胡人吹笛的地點,“吳山曉”是寫秋季肅爽,吳山的清晨更為疏朗。 C.頸聯(lián)直抒胸臆,笛聲和現(xiàn)實交織在詩人心中,一個“愁”字概括出聞笛的感受,“淚滿”則更是寫出了詩人感慨良深。 D.尾聯(lián)融景生情,言詩人聞笛以后,愁腸百轉(zhuǎn),遙望西入長安的大道,煙塵浩渺,不禁替君主憂心。 解析 B項,“側(cè)重寫景”錯,這一聯(lián)是側(cè)重敘事,是說十月詩人在敬亭山聽胡人吹《梅花落》笛曲。 答案 B 設(shè)誤點四:情感錯誤 詩歌的情感即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調(diào)是指其思想感情屬于哪一種類型。如李白《靜夜思》的情感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其感情基調(diào)是悲傷的。又如李白《望廬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對廬山瀑布的贊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其感情基調(diào)是喜樂贊嘆的,其風(fēng)格是雄渾壯闊的。 [典例4]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①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②近,日暮空聞鐘。 【注】 ①遠公:東晉高僧慧遠,曾在廬山隱居修行。②東林精舍:高僧慧遠在廬山隱居修行時,當(dāng)時的刺史桓伊為他修建的一座禪舍,是當(dāng)時及后代的隱居者們神往的圣地。 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不精雕細刻個別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聯(lián)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了香爐峰的挺拔秀麗、不同凡響。 C.詩人仰慕遠公,而現(xiàn)在治舟潯陽,卻只聞鐘聲,難覓高人蹤影。 D.夕陽斜照中隱約傳來佛寺的悠揚鐘聲,表現(xiàn)了詩人超然物外的情懷。 解析 D項,“超然物外的情懷”理解錯誤,應(yīng)為抒發(fā)了傾慕高僧慧遠、向往隱居圣地的隱逸情懷。 答案 D 【合作學(xué)習(xí)】[即學(xué)即練]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書懷示友十首(其一) 陳與義 俗子令我病,紛然來座隅。 賢士費懷思,不受折簡呼。 城東陳孟公①,久闊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與君俱。 不難十里勤,畏借東家驢②。 似聞有老眼③,能作薦鶚④書。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掃除。 【注】 ①陳孟公:西漢王侯陳遵,字孟公。此處指詩人的友人陳國佐。②東家驢:杜甫《逼仄行》“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③有老眼:杜甫《聞惠二過東溪》“皇天無老眼,空谷滯斯人”。④薦鶚:指推薦賢人。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前四句說俗子易來、賢士難招,與陳師道詩“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闊今何如”中的“久闊”與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闊談”的“契闊”,都表示“久別重逢”之意。 C.最后兩句中的上句將“我不念功名”之意寫成“功名勿念我”,顛倒主客,寓意深遠,別有一番韻味。 D.用典是本詩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詩還運用了對比(前四句)、擬人(末兩句)等修辭手法。 解析 B項,“久闊”是指分別已久,并非“久別重逢”之意。 答案 B (2)本詩抒發(fā)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6分) 解析 答題時要從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圍繞詩句展開,抓住關(guān)鍵意象和情感語句“病”“不受折簡”“久闊今何如”“作薦鶚書”“功名勿念我”“掃除”等分析情感。 答案 ①對世風(fēng)的感嘆。詩歌前四句通過將“俗子”與“賢士”進行對比,寫出了詩人對世風(fēng)的感嘆。②對友人的思念。“城東”六句多處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③對功名利祿的鄙棄。詩歌末四句,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寫到聽聞上天有眼,能夠舉薦賢士,但詩人明確表示,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追求功名利祿的心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功名利祿的鄙棄。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送湖南部曲① 辛棄疾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dāng)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負(fù)君赤手縛於菟④。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風(fēng)雨破吾廬。 【注】 ①部曲:部屬,部下。②急急符:緊急命令。③薏苡:語出《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從交趾還,載一車薏苡,有人告發(fā)他私藏一車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誣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別稱。楚人“謂虎於菟”。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第一句中“萬人呼”采用側(cè)面描寫的手法,突出了部屬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讒言而去職,有負(fù)部屬戰(zhàn)功,點明“負(fù)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贊部屬年紀(jì)雖老而眼光明亮,談?wù)搰履苷塘x執(zhí)言,膽量驚人。 D.作者借寫為部屬送行,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感慨,既有豁達之情,也有不平之氣。 解析 C項,是寫自己,不是夸贊部屬。 答案 C (2)本詩的尾聯(lián)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 答題時要注意結(jié)合詩歌的標(biāo)題、注釋和詩歌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重點是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此處還要注意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jù)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時要結(jié)合詩句,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視詩句。此題注意結(jié)合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送君去”和“不妨”分析“送別之情”和“先人后己的情懷”。 答案 ①送別之情。既有惜別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對方鵬程萬里,直上青云。②先人后己的情懷。只要部屬有光明的前景,能夠為國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風(fēng)雨破吾廬”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江行寄遠【注】 李 白 刳木出吳楚,危槎百余尺。 疾風(fēng)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別時酒猶在,已為異鄉(xiāng)客。 思君不可得,愁見江水碧。 【注】 此詩是詩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給蜀中友人的作品。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lián)緊扣題目中的“江行”,直敘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聯(lián)圍繞“遠”字,寫舟行迅疾,與故鄉(xiāng)漸行漸遠,離愁愈來愈濃。 C.“片”字富有表現(xiàn)力,寫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風(fēng)破浪,揚帆遠航。 D.詩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愁苦之意。 解析 C項,“寫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風(fēng)破浪,揚帆遠航”說法錯誤,應(yīng)為“寫出了一葉孤舟在煙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無依”。 答案 C (2)詩中“疾風(fēng)吹片帆,日暮千里隔”與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中的“輕舟已過萬重山”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試比較分析。(6分)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較。作答時先分別思考所給詩句的情感,然后再將詩句的情感放一起進行比較。詩中“疾風(fēng)吹片帆,日暮千里隔”,意思是說西來的疾風(fēng)吹動著順?biāo)畺|去的船帆,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遠。這兩句詩寫了舟行迅疾,與故鄉(xiāng)漸行漸遠,離愁愈來愈濃。一個“片”字也寫出了一葉孤舟在煙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無依。而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中的“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給船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輕舟進入坦途,這是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這一句詩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興奮與快意。 答案 ①“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以舟行之“輕”之“快”,寫詩人內(nèi)心的興奮與快意。②“疾風(fēng)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卻相反,行舟愈是“輕快”,內(nèi)心愈發(fā)“沉重”——旦暮之間,故土已遠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無蹤影,離愁鄉(xiāng)思油然而生。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西閣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霧昏。 山虛風(fēng)落石,樓靜月侵門。 擊柝②可憐子,無衣③何處村。 時危關(guān)百慮,盜賊爾猶存。 【注】①766年,詩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寓西閣。該詩寫于移居西閣時。②擊柝:敲梆子巡夜?!兑住罚?/span>“重門擊柝,以待暴客。”③《詩·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描繪江上初夜景色,頷聯(lián)描繪山上夜中見聞,動靜結(jié)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兩聯(lián)“暮”“昏”著眼時間,“風(fēng)”“月”著眼景物,內(nèi)容富有層次感。 C.詩歌善用修辭,如“白霧昏”“風(fēng)落石”采用了比擬手法,使景物描寫形象生動。 D.詩歌尾聯(lián)直抒胸臆,安史之亂雖已結(jié)束,詩人卻關(guān)注紛亂時局,擔(dān)心百姓。 解析 C項,“‘白霧昏’‘風(fēng)落石’采用了比擬手法”理解有誤,這兩處并未采用比擬手法。 答案 C (2)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說明。(6分)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頷聯(lián)描寫了山風(fēng)、落石、靜樓、明月等景物,抒發(fā)寓居他鄉(xiāng)之情;根據(jù)注釋②③可知,頸聯(lián)中的“擊柝”“無衣”是典故,所以此聯(lián)是借典抒情。 答案 ①頷聯(lián)借景抒情,借山風(fēng)落石、月侵靜樓,營造清冷寂靜的氛圍,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寓居他鄉(xiāng)的痛苦之情。②頸聯(lián)借典抒情,重門擊柝,暗喻戰(zhàn)事;“無衣”“同袍”以待戰(zhàn)事,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紛亂的憂慮。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9分) 醉落魄·離京口作 蘇 軾 輕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fā)。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jié)?! 〗砥葔嬏俅不?,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月色微微,云彩輕輕,詞人從沉醉中醒來回望,只見京口孤城籠罩在一片煙霧迷蒙之中,“孤”字點明了詞人孤身遠行的事實。 B.頭巾歪斜,扇子墜落,藤床滑膩,仿佛連身子也掛不住,“巾偏扇墜藤床滑”七字描寫詞人醉酒熟睡后的狀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 C.上片“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jié)”呼應(yīng)下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句中“歌”與“歸”、“西南”與“東南”相互對應(yīng)。 D.這首詞上片寫酒醒,下片寫夢回,描述了詞人離別京口酒醒后的心境,表達了對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 A項,“‘孤’字點明了詞人孤身遠行的事實”分析錯誤,這里的“孤城”與“蒼煙”共同營造意境,景物的特點烘托出了詞人醉醒后的心理狀態(tài)。 答案 A (2)這首詞運用了怎樣的抒情手法?請列舉出兩種并結(jié)合詩句分析。(6分) 答案 ①借景抒情(答“景物烘托”或“渲染”也可),上片中“輕云微月”“孤城回望蒼煙合”營造了一種朦朧、空闊的意境,烘托出詞人旅途漂泊的寂寞、孤寂之情。②直抒胸臆,下片中“此生飄蕩何時歇”直接抒發(fā)了自己對仕途奔波的倦意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9分) 臨江仙·再用韻送祐之①弟歸浮梁 辛棄疾 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只消閑處過平生。酒杯秋吸露②,詩句夜裁冰③?! ∮浫⌒〈帮L(fēng)雨夜,對床燈火多情。問誰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棄疾的族弟。②酒杯秋吸露:運用典故,“河?xùn)|項曼斯好道學(xué)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時有數(shù)仙人,將我上天,離月數(shù)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愴。口饑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shù)月不饑。’”形容一個人秋來飲美酒的愜意。③裁冰:比喻構(gòu)思新穎精巧。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鐘鼎”“山林”運用比喻修辭,分別喻指奢侈豪華的生活、隱居鄉(xiāng)野的生活,這句詩指出富貴、隱逸的生活都是夢幻。 B.“人間寵辱休驚”一句,勸導(dǎo)族弟辛祐之面對人間得失榮辱,無需心驚,體現(xiàn)了淡泊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C.下片前兩句回憶了往昔與族弟辛祐之小窗風(fēng)雨、對床夜話的手足情誼,情真意切,清麗灑脫。 D.作者在下片運用虛寫、設(shè)問、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離別時對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解析 A項,“鐘鼎”“山林”運用的是借代修辭。 答案 A (2)這首送別詞結(jié)尾寫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灑脫豁達,極具辛詞特色,請簡要賞析。(6分) 解析 賞析詩詞一般從詩詞本身的修辭手法入手,進而理解詞人在詩詞中表達的內(nèi)容和情感,注意題干中提示的“既柔美又不失灑脫豁達”。“問誰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寫景,其中使用了設(shè)問和比喻。這些景色屬于虛寫,詞人想象族弟一路上看到的美景,既可消解旅途的孤獨寂寞,也包含著詞人對族弟前程美好的祝愿。 答案 本詞結(jié)尾寫景,將晚山比作翠眉,將秋水比作明鏡,寫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凈,體現(xiàn)出景色細膩、柔美的特點;雖是送別詞,但不做悲戚憂傷之態(tài),而是想象送別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來消解旅途的孤寂,寫得灑脫、豁達。 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9分) 玉樓春① 歐陽修 雪云乍變春云簇,漸覺年華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開,南浦波紋如酒綠。 芳菲次第還相續(xù),不奈情多無處足。尊②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歌黛蹙。 【注】 ①這首詞作于詞人被貶離京,任職潁州(今安徽阜陽)期間。②尊:通“樽”。 (1)下列對這首詞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句寫冬去春來的物候變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覺間已變成了簇簇的春云,對云彩形態(tài)的細致描寫,體現(xiàn)了詞人對春的信息的關(guān)切和感知的細膩敏銳。 B.第二句緊承首句所見之景,轉(zhuǎn)而寫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變化,詞人漸覺年華似水,無聲無息地流逝,不禁生發(fā)出人生虛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筆寫春天的萬千姹紫嫣紅相繼開放,面對這仿佛永不謝幕的美景,詞人的心也被永不滿足、永不盡興的激情陶醉著,激蕩著。 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詞人曾為有酒無花而千思萬想期盼春天快快到來;第八句則表達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為春的短暫而感傷的心愿。 解析 B項,第二句表達的感觸是,一年中芳華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現(xiàn),最值得你放眼欣賞。 答案 B (2)詞的三、四句是怎樣寫景和抒情的?請具體分析。(6分) 答案 ①三、四兩句主要用對舉(對偶)手法寫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紋”,北與南、高與低、紅(白)與綠的對舉,不僅是語言形式的對偶,更暗示出整個天地間皆是蓬勃絢爛的春色。(若答“擬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給分)②這兩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開”的梅花,“如酒綠”的波紋,充溢天地的生機,觸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雖遭貶謫依然堅韌豪放的個性和賞玩美景時的暢快心情的體現(xiàn)。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別元九后詠所懷 白居易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②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注】 ①悰:歡樂,樂趣。②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稱為“青門”。 (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寫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暗中點明與友人分別的時間,同時也奠定了全詩傷感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 B.友人問詩人“為何不相送”,而詩人以“心到青門東”回答友人,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離別時的大致場景。 C.最后四句寫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簡意賅,且富含哲理。 D.本詩是一首送別詩,送別詩有表現(xiàn)親情、愛情的,也有表現(xiàn)友情的,感傷之外還可以寄托詩人的理想抱負(fù)等。 解析 B項,這兩句并非真的是詩人與友人的問答,而是詩人的想象、假設(shè),是虛寫。 答案 B (2)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案 ①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蕭瑟之景時的傷秋之情,抒發(fā)了自己在長安再無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憐的傷感,也有惜別之情,還有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柳林酒家小樓① 陸 游 桃花如燒酒如油,緩轡郊原當(dāng)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夢,宿酲留得伴春愁。 遠途始悟乾坤大,晚節(jié)偏驚歲月遒②。 記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樓③。 【注】 ①當(dāng)時作者由夔州前往抗金前線南鄭,途中經(jīng)過果州。②遒:盡。③小青樓:這里指酒家小樓。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3分) A.第一句中,用“燒”形容桃花盛開,滿眼一片火紅的顏色,寫出了作者的喜悅,生動形象。 B.“緩轡”的意思是騎馬緩行,作者雖奔赴抗金的前線,但前途未卜,內(nèi)心感到一片茫然。 C.以“微”來修飾“倦”,說明作者在旅途中感到了些許疲勞,所以他在中午睡了一覺。 D.“宿酲”一句承上句而來,寫出了作者當(dāng)時的狀態(tài),雖然午夢之后,但是宿酒還未完全消除。 解析 B項,“前途未卜,內(nèi)心感到一片茫然”錯誤,詩人奔赴前線,夙愿得償,騎馬緩行意味著心情的輕松。 答案 B (2)請簡析頸聯(lián)“遠途始悟乾坤大,晚節(jié)偏驚歲月遒”的精妙之處。(6分) 答案 ①“遠途”一句融入了作者獨特的生活感悟,即漫長的旅途讓他領(lǐng)會到天地的廣闊。②“晚節(jié)”一句寫其意識到歲月流逝之快,但是作者并沒有因此而頹廢,而是愈加珍惜時間,他要抓住這次難得的前往前線的機會。③時空結(jié)合,拓展詩的意境,豐富詩人的形象。④“乾坤大”喻指(抗金)事業(yè)的舞臺之大,而人生偏已“歲月遒”,兩者形成反差和矛盾,表達了詩人對此深深的慨嘆。(寫到其中任何三點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文章轉(zhuǎn)自: 本文系轉(zhuǎn)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