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如果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顯得從容而有條不紊。相反,如果心態(tài)不好,不僅讓自己焦頭爛額,而且事情的成功率也大大降低。心態(tài)真的對做人做事影響這么大嗎? 在《論語·子路17》章,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卑自捯馑际?,子夏擔任莒父的縣長,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辦不成大事?!?/span> 什么是好的心態(tài)?就是孔子說的“無欲速”,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不要急于求成。我們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急于做一件事時,想盡快完成,盡快出成效,往往效果不太好。而當我們精心準備,謀劃得當,循序漸進地做一件事時,事情就容易成功。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看見效果的,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特別是樹人,需要更多更長的時間。 然而在現(xiàn)實中,可能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沉下心來進行長遠規(guī)劃的人非常少。大家瘋了一樣地急功近利,想盡快取得成功,獲得成就。當官的眼睛向上,極力攀附,竭盡諂媚。創(chuàng)業(yè)者只認得錢,什么品牌、質(zhì)量、安全都可置之腦后。只要能賺到錢,甚至可以視他人性命如草芥。老師想外快,演員想出名,學生想上名校,打工者想一夜暴富,女孩子想嫁豪門……所以制毒、販毒、賭博、搶盜、賣淫、剽竊,甚至殺人放火等層出不窮,傳統(tǒng)的價值觀被完全顛覆,人人都變得自私、冷漠、勢利和狂躁。 狂躁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個通病,看到他人爬得比自己高,看到別人掙得比自己多,看到他人比自己過得好,就怨天尤人,一廂情愿地認為世道不夠公允,社會虧欠了自己,往往武斷下結(jié)論,糾結(jié)可以是自己不如別人無恥,不如他人有背景。在失落、郁悶、不平衡的同時,難免不滋生出一些非分的想法。一旦非分之想的苗頭出現(xiàn),人對自身欲望的實現(xiàn)就變得特別強烈,變得急躁、狂躁,從而心態(tài)則很難控制和平衡了。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道德經(jīng)26》)意思是,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么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管子說:“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制來一逝,其細無內(nèi),其大無外”(《管子·內(nèi)業(yè)第四十九》),意思是:道是自然到來的,人可以借助道的到來而予以謀慮,虛靜就能得到道,急躁就會失掉道。靈氣在人的度心里,有時來有時消逝,它的小可以說其小無內(nèi),它的大可以說其大無外。 人一旦急躁和狂躁,就會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為了擺脫眼前的狀況,這些人可以不顧未來的利益,只為求得一時的痛快,而不從長遠考慮。其結(jié)果往往因小失大得不償失。《菜根譚》里說:“志以澹泊明,而節(jié)從肥甘喪”,是說淡泊可以明志,如一味追求肥甘,節(jié)氣也就喪失殆盡了。因此為擺脫狂躁的心態(tài),我們要懂得知足常樂。 老子說:“罪莫大于甚欲,咎莫潛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為足,常足矣?!保ā兜赖陆?jīng)46》)因為不知足會帶來災禍,所以我們要知足為足,才能常足。只有知足的人才能無所不足,才能泰然處之,自得其樂。 然而要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卻很不容易,因為“知足”不容易,“常樂”也不容易?!爸恪辈皇呛唵蔚刂罎M足,它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再聯(lián)系自己目前的狀況和處境,看看是不是要某種程度上的適可而止。王弼說: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于外,各修其內(nèi)而已。意思是說,一方面知足就是知止,另一方面要知足,不是求于外,而是自身內(nèi)心的修煉。 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9》)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保ā墩撜Z·述而15》)他們的快樂源于他們內(nèi)心的充實和滿足。他們滿足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堅持追求大道,能夠求仁得仁,能夠用他們的思想感召和影響他人。這是他們最知足的,也是他們最快樂的,是他們內(nèi)心寧靜和安好的體現(xiàn)。 當然“心態(tài)好”不是安于現(xiàn)狀,滿足于現(xiàn)實的無欲無求,他們的“欲求”就是內(nèi)心的不斷修煉,他們的“知足”就是修養(yǎng)的一次次升華,越來越多地知曉人生道理,越來越多地接近圣賢的境界。知足常樂也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滿足和理想放棄,能夠體驗“常樂”的狀態(tài)正是人生修煉的持之以恒和逐步進階。 一個好心態(tài),沒有堅持不懈地修煉是不可能達成的。做任何事都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做人更是如此,因此要知足常樂,不僅要有修煉一個好心態(tài),還要目光長遠,矢志不渝,不貪圖眼前的小利,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人生本有諸多痛苦,要面對各種復雜的狀況,唯有在痛苦的境地中品嘗到快樂的滋味才是“知足”帶來的“常樂”。但人生不都是痛苦,也不全是快樂,暫時的挫折失敗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失落和不如意,但不會影響長遠目標的實現(xiàn)。無論是作為領(lǐng)導者,還是每一個普通大眾,要時刻提醒自己,告誡自己,保持好心態(tài),把目光放長遠,這樣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社會才能更好地向前發(fā)展,人生才會更加圓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