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傳》是反映北宋那個時代的小說,等于是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所以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在書里得到了很形象的展現。 以前我們給《水滸傳》一書的定義,是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
但梁山英雄里,沒有幾個是真正的農民;他們之中,不是占山為王的大小毛賊就是殺人越貨的各路強盜,剩下的就是職務有大有小的軍官和公務員。 準確地說,梁山好漢中不少人都是北宋體制內的官僚。 比如豹子頭林沖,就曾是東京80萬禁軍教頭;花和尚魯智深,擔任過經略府的提轄;丟失生辰綱的青面獸楊志,是殿前制使;大刀關勝,是浦東的巡檢。 也可以說他們都是政府的公務員,他們所擔任的官職,有一部分是明朝才有的官職,但大多是北宋官僚體制中真實存在的。
《水滸傳》中的各種官職,提轄、制使、教頭、知寨、節(jié)級、都監(jiān)、團練、管營等是什么官? 提轄 提轄是宋朝在州一級的行政區(qū)域中設置的武官,它的職務全稱是"提轄兵甲盜賊公事",提轄是簡稱。 顧名思義,提轄是負責當地治安,主要任務是緝拿盜賊,平定叛亂,維護穩(wěn)定,消除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除此之外,還負責該區(qū)域的軍隊操練和技戰(zhàn)術訓練。 通常來說,這樣的官職級別不低,該職務往往由知州或者知府兼職的。
《宋史·職官志七》:" 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既然提轄是"守臣兼之",是怎么輪到魯智深擔任的呢? 魯智深是種師道的老部下,種師道被調往渭州任職,是經略安撫制置使,也就是軍分區(qū)司令一類的官職。 種師道到那里就是當地的一把手、土皇帝,為所欲為,順便就把魯智深這個老部下帶去,給了他一個提轄的職務。 但要細細琢磨,提轄是朝廷命官,種師道是沒有權力任命的。 說白了魯智深的提轄是摻水的,不一定是朝廷在編的,有沒有在朝廷那備案還很難說,就是有提轄之名,也承擔提轄的職責,但名不正言不順。 制使 在古代原本是指奉皇帝命到各地下派執(zhí)行公務的使者,到了宋朝的時候,制使是殿前司下屬的一個軍官,地位就一落千丈,跟皇帝老兒沾不著邊了。 殿前司非常牛,負責保護京城和皇帝安全的,等于是首都軍區(qū)。
可是在北宋的時候,制使也只是指殿前司下面的基層軍官,最多也就是個團長。 青面獸楊志原為殿帥府制使。 書中描述,梁中書就將運送生辰綱這個光榮、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楊志,楊志當時早已丟官,職位只是中書府的提轄官。 教頭 林沖到哪里最愛說:"我乃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是也。"不知就里的一定會被蒙住、嚇倒。 在北宋,教頭就不是在編的公務員,更不是多大的官。
教頭跟我們現在的教練是一樣的,如果要尊稱的話,那就是一個軍事教官,但又不是真正的官員。 如果是多大的官,林沖還會在高太尉面前點頭哈腰嗎? 知寨 《水滸傳》中出現這個名稱,跟劉高、花榮有關,不過這個知寨也不是什么朝廷命官。 知州是管轄一個州,知縣是領導一個縣,知寨雖然不是領導一個寨,但權限也不大。 知寨雖然也從縣官那里領工資,但不是官員。 知寨的職責是緝拿盜賊,維護治安,有公安局和武裝部的職能。 縣長的下面有縣尉和巡檢,他們都是平級的,是九品官。 縣尉是負責縣城治安,巡檢負責鄉(xiāng)鎮(zhèn)治安,知寨只是巡檢領導下開展工作,職務可想而知。 節(jié)級、管營 節(jié)級在宋朝時期就是很低級的武官,戴宗就是這樣的小官,最多算個看守所所長,他們權力很大,甚至可以暗箱操作決定犯人的生死,但不算什么官員,在九品之外等于無品。
管營,在正史中沒有論述,按照施耐庵老先生的描述,應該看管被發(fā)配邊遠地區(qū)犯人的無品之"官",算是個勞改隊隊長。 都監(jiān) 水滸傳里有個都監(jiān)叫張都監(jiān),是河南孟州的兵馬都監(jiān)。當時的孟州管轄河陽、濟源、溫、汜水、河陰五縣。 可見,都監(jiān)是個武官,至少管理一個縣以上的武裝力量,職務在縣長之上,至少是六品官員。
團練 團練就是民兵營長,不是什么官職,是村民自治的武裝力量,武器裝備也很原始。 眾所周知,蘇東坡曾經擔任過黃州團練副使,但團練帶一個"使"級別就高了,僅次于刺史,不過也沒有多大實權,只是個虛職,負責領導各州的民兵武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