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國文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點上方綠標收聽【國學經(jīng)典】 主講:國文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受到后人很高的的評價。他的仕途頗為傳奇,起初七次科舉不中,十年七遷,連跳十級,官至二品。 曾國藩的一生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為官,在官場獲得了巨大成功,官運一直很旺。常言道,官場如戰(zhàn)場,旦夕禍福。 曾國藩在官場上的成功,源自他說話時采用的方式方法。他奉行“戒多言”的原則。 老人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庇袃r值的話多說,沒必要的話不說。 曾國藩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這源于一件小事。 曾國藩父親過生日,鄭小珊前來祝壽,他是曾國藩的老鄉(xiāng),當時曾國藩剛?cè)牒擦衷?,得意忘形,拉著小珊夸夸其談,口無遮攔,有的說沒的也說,惹惱了鄭小珊,于是鄭小珊憤怒離去。 事后曾國藩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懊悔不迭,此后他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下是曾國藩自己總結(jié)研究出來的為人處世的六句話。 不說直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說的好是錦上添花,說的不好則是雪上加霜。 說話切記不要直來直去。自尊心和虛榮心人人都有,倘若胡亂說話,不顧及他人的情況,極易造成尷尬場面,鬧得大家不快。 曾國藩告誡兒子說:“自古以來講兇德致敗的道理大致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span> 說話要像山間的泉水一樣,沁人心脾,汩汩而流。不能跟大江大河一樣,浩浩蕩蕩,奔騰而流。直截了當?shù)恼f與輕聲慢語的說,效果是不同的,后者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要讓別人聽進去你的話,這是與人交流的關(guān)鍵。 倘若說話方式不對,話再真誠、再有價值,對方不入耳也是徒勞的。而委婉的、不生硬的話語既是尊重對方,留給對方一定余地,也是穩(wěn)定對方的情緒,讓對話延續(xù)下去。 不說閑話 說閑話的人容易被人討厭,尤其是那種背后說人閑話的人。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常說是非事,必是是非人?!?/span> 經(jīng)常愛嚼舌根,一點小事就當大事宣傳的人,必然不是什么好人。經(jīng)常去說別人閑話,總有一天閑話會傳入那人的耳朵里。 真正的聰明人,在閑暇時間里,總會去學點東西或提升自己,不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不說怨話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抱怨的人,他們抱怨自己或抱怨別人。 其實抱怨是在做無用功,對解決問題沒有一丁點好處。人們不愿意一直聽你抱怨,反過來看,我們也不愿意老是聽別人抱怨。抱怨聽多了,心情會變糟糕,陷入負能量的漩渦。 愛抱怨、發(fā)牢騷的人,意志不堅定,抗壓能力特別差。遇到麻煩事老是抱怨,不斷的去找別人的借口,抱怨世道不公,讓自己遭遇凄慘。這樣很容易讓你成為懶惰者和脆弱者。 因此,我們不要傻傻的再去抱怨了,不妨靜靜思考,我們?yōu)槭裁磿。坑袥]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次再遇到能不能做得更好?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不說狂話 與人交往,坦誠第一,狂傲的、自大的話,就不要說了,說了容易招人厭惡。也不要輕易承攬下自己辦不到的事,到最后失信于人,丟失的是別人對你的信任。 為了喂飽自己的虛榮心,說了狂話,把自己的缺點暴露給別人,這真是得不償失。 魏晉時期,兩晉名士周伯仁愛說狂話。 《晉書》上說:有一回晉元帝宴請群臣,眾人酒喝得很盡興,晉元帝高興地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全國有名的大臣,我們今天共聚一堂,眾位愛卿有沒有覺得我像上古的堯舜禹呢?”眾大臣鼓掌稱是。 周伯仁當時喝醉了,只見他大聲說道:“都是皇帝,今天的皇帝怎么能比得上圣人在的時候呢?”皇帝非常生氣,當即下圣旨,要處死周顗。多日后赦免了他。 所以,我們要低調(diào)做人,不要像周伯仁一樣太過狂妄,這樣容易招來橫禍。 不說胡話 人活在世,一定要活得明白,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不胡言亂語,不知道的咱不說,千萬不要胡說,胡話一旦出了口,就收不回來了。 老話常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眲e人聽到耳朵里,就會懷疑你的人品,對你形象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滿嘴胡話的人,沒人愿意親近他,因為句句都摻雜假話,有效溝通程度很低。說話清晰明確,不說胡話,讓聽者覺得你這個人靠得住,這便是高情商的表現(xiàn)。 不說惡話 曾國藩常常在家書中告誡子女,做人要厚道,話不要說死,事不要做絕。多積口德,多尊重別人,這既是包容別人,也是包容自己。惡言惡語,盡量不要說,要學會克制。 老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span> 惡話的殺傷力不亞于一顆精神上的原子彈。 阮玲玉在遺書中寫道:“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睈赫Z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是我們無法估量的。 所以,我們在說話之前,一定要在腦子里過濾一遍,淘汰掉傷人的惡話。想想你說出口的話有沒有上面那六種。想想你說出口話是否照顧到了對方,想想你說出口的話是否合乎場合。 謹記:你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請您轉(zhuǎn)發(fā)分享,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作者:國學生活(ID:gxsh789),國學智慧,美好生活,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替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千萬國學愛好者的聚集地! -推薦閱讀- 國學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