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網絡文章如洪水猛獸正在沖涮著古老的華夏大地,我確信這是時代的巨大進步。即使泥沙俱下,最后將留下閃光的金子。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都有命題作文,如同現(xiàn)在的高考與公務員招考,會寫文章對人生很重要,不過也有例外,一旦當了大官、配了文字秘書就不用自己操刀上陣了,會念稿子即可,但也不能念錯字鬧出笑話。 清末大臣李鴻章曾經說過,世上最容易干的事就是做官了,要是一個人連官都做不了,那就十分地無用了。其實,這話說的太輕松了。做官,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做官是有很多“學問”的。 幾千年的滄海桑田風雨輪回,未曾改變的還是讀書做官,因此會寫文章才不至于落伍。發(fā)達國家謀生之路不會在做官一棵樹上吊死,乃世界之大潮流。今人參加考試已免除了古人必須從小練書法的愁苦,鍵盤取代了毛筆和鋼筆。 中國古代哲學、科技只在東亞文化圈影響很大,史學和文學方面卻可圈可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依然是國人吸收文化營養(yǎng)的不息源泉。就信仰理念、制度文明和科學精神而言,生于清末的周有光老人反復提倡要有世界觀,擴大世界觀,強調“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他說,“你只要看看世界,只要把眼光放大,眼光一放大,許多問題就不成其為問題了,中國今天的問題是很多人沒有看到世界?!?/p> 我很羨慕古代的知名官員,幾乎個個都是詩人。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等又個個是個不大不小的官員?,F(xiàn)在能寫出詩詞的官員鳳毛麟角,或許都是秘書代筆之禍。寫詩文是個很辛苦的事情,靈感來了飯都不想吃、覺也不想睡,可以一氣呵成。 就我個人體會,文章是不能強寫的,必須有個醞釀的過程才能水到渠成。即使被歷代津津樂道的曹植《七步詩》,也是作者的家學淵源與長期積累的過程。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中說:“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而古人未嘗不讀書、不窮理。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strong> 有一點被人忽略了,所謂文如其人,就是說文章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語言風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擺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話語系統(tǒng),我至今還記得“決心書”、“講用會”與“批判會”等稿子的寫作手法,說白了就是抄報紙加點自己的心得體會,做到即時政治正確。過時的話語體系必須用自己的文風代替。 自因特網普及以來,加之各網站的“贊賞”功能開通以來,完全顛覆了歷代所有的寫作概念。因為一篇網文不需要投稿報刊就會帶來一定的收入,要知道以往的一篇文學稿件要等待三個月左右才知道能不能被發(fā)表或退稿。原創(chuàng)文章的贊賞模式極大地鼓舞了自媒體寫手的創(chuàng)作熱情,少數人以此為生、樂此不疲。 但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是,網文粗制濫造、每天更新博客、公眾號,給文章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問題。因為沒有具體的編輯來審核把關,只有大數據審核能否通過發(fā)布。最極端的行為就是少數人每天發(fā)表一些垃圾文字賣錢,居然也有銷路。 第一種:抄幾條新聞各加幾十字點評就成了一篇所謂的評論;第二種:就是“洗稿”,即對別人的原創(chuàng)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第三種:每天追蹤熱點新聞,迎合網友的好奇心,罵的過癮不問文章質量。還有少數人故弄玄虛、神神叨叨的所謂預測與展望,彷佛瞎子算命騙錢而已,等等手法。 什么叫“原創(chuàng)文章”?原創(chuàng)不屬于歪曲、篡改他人創(chuàng)作或者抄襲、剽竊他人創(chuàng)作而產生的作品,亦不屬于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他人已有創(chuàng)作而產生的作品。特指自己獨創(chuàng)的、非抄襲或轉載的網文。網站原創(chuàng)保護功能十分必要和及時。 另外,原創(chuàng)作品引用的文字不能太多、越少越好,必須是自己控股,至少占有51%的原創(chuàng)文字。以前報刊雜志投稿還有字數要求(短詩例外),一篇文章至少要2000字左右,太短了報刊編輯也會餓肚子。在文化快餐時代五千字以上的長文章大概只有學者和愛好者閱讀了,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學的遺憾。 |
|
|
來自: 昵稱3347054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