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字在我國是個美好的字。它在當名詞講的時候,包含著“德”字的詞語,有如此多的意思: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有德行的人;好的品行;善行;恩惠;心意;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喜慶的事…… 而當動詞講的時候又有:感恩、感德、給予恩惠的意思。 在做形容詞時則說明一個人有道德。 因此,古代的統(tǒng)治者在給某個地方命名時,往往喜歡讓它的名字里含有“德”字,比如順德府(治所在今天河北省邢臺市)、彰德府(治所在今天河南省安陽市)、歸德府(治所在今天河南省商丘市),大約是跟隨著德行、彰顯德行,歸附于德行之意吧。另外在山東省還有德州。 明、清以德為名的地方 本文要講的是歸德。 歸德府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在明清時期被稱為歸德府。如果再往前捋,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曾為宋國國都,而由趙匡胤建立的大宋朝就是因為他曾經(jīng)在商丘(當時還叫做宋城)做過歸德軍節(jié)度使,這里也就成了他的“龍興”之地,因此他建立的朝代叫做宋朝,并且商丘也成為宋朝的“天府”之一的“應天府”,還確立成為陪都之一的“南京”。 宋朝的應天府 其實在上面所說的歸德、商丘兩個名字出現(xiàn)的都不算早,在這兩個名字出現(xiàn)之前在不同的時期或稱為宋城、或者為梁等等。歸德之名來自于后唐(923年—936年)設在此地的歸德軍。而商丘的名字則是到了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才出現(xiàn),將歸德州升為歸德府,在府城設置附郭縣“商丘”。 清朝的歸德府 明朝的歸德府領一州:睢州,八縣: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 清朝的歸德府沿明制,仍一州八縣八。不過其中還有些差別,就是清朝的州如果不是直隸州的話就不再領縣,因此睢州也就不像明朝時那樣還管轄著考城縣、柘城縣,而是和其他縣一樣由歸德府管轄。 歸德州既然“德”字是美好的字,那么古代的統(tǒng)治者們在命名地名時,很有可能把同樣的名字反復使用,就像直隸的順德府那樣,在廣東省還有個同名的順德縣。歸德府也有個同名的州:歸德州。 清朝的歸德州 就像順德縣離順德府極其遙遠一樣,歸德州離歸德府也很遠。歸德州位于今天廣西省百色市平果市坡造鎮(zhèn)綠德村歸德屯,在地圖上測得兩個“歸德”之間的直線距離近1500公里,如果在古代,兩者之間的距離以陸路、水路加在一起計算估計要有萬里之遙了。 兩“歸德”之間的距離 歸德州得名于宋朝熙寧年間,把萬德州改為歸德州。 對于歸德州的歷史,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是這么記載的: 唐羈縻蠻地。宋熙寧中,置歸德州,隸邕州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黃隍城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為田州所侵鑠,請隸南寧府。從之,仍以黃氏世其職。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今屬編戶一里,秋米一百十石。 《讀史方輿紀要》里的歸德府 意思是歸德州在唐朝時是屬于羈縻性質管理的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在明朝洪武二年,土官黃隍城歸附,成為了世襲的土州知州,并且朝廷派了流官來幫他管理。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開始由南寧府管轄,直到清末。 歸德州土司州所轄的地域范圍比周圍的泗城州、田州小得多,并且土官衙門也是自費修建,所以歸德州所在地在今天看來就是一個普通的村寨,無法象中原地帶的府、州、縣那樣留下高大雄偉的城池。 歸德州曾經(jīng)的治所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衛(wèi)星圖片上的歸德府古城 兩個叫做“歸德”的府和州,雖然不是同一個時間設置的,但卻是同時在民國初期的“廢州府存縣”的命令下被撤銷。不過歸德府的名字沒了,但是歸德州的所在地卻還被稱為歸德屯,這也是古代皇帝寄予“歸附于德行”希望的最后痕跡吧。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