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 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fā)現(xiàn)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委以重任。愛首先要使用,愛誰就用誰。用孩子才能讓他有擔當,替孩子等于害孩子。 怎么讓一個孩子有責任和擔當?一,對自己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給別人添麻煩;二,對集體負責,能幫誰就幫誰;三,對家庭負責,家庭的事情主動做,家務活誰會做對誰有好處;四,對國家負責,國家好、大家好,國富民強。有責任感的孩子無論孩子成績不是最優(yōu)秀,他也是最受重用的人。 我們的孩子怎么才能有責任心?我送各位兩句話,用了多年,效果還不錯。 第一句話,對兒子說:“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蹦腥藨撚嘘杽傊畾?。有男孩干嘛不用?你要做高山,讓孩子做小草,孩子永遠是小草。你要做大傘,讓孩子做小雞,孩子永遠是小雞。如果你做小草,讓孩子做高山,他就能長成高山。你做小雞,讓孩子做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這就是培養(yǎng)男孩的方法,男孩只能放養(yǎng),不能圈養(yǎng),只能使用,不能伺候。 第二句話,對女兒說: “有個女兒真好。” 女兒如果從小缺少父愛,將來會找一個父親般的丈夫。有個爸爸經(jīng)常和女兒說: “有個女兒真好?!?nbsp; 有一天他發(fā)燒,“爸,你別哭,我給你拿藥去”,女兒說。 爸爸說: “有個女孩真好?!?說這句話就得輕輕柔柔,不要傻乎乎的。所有女兒都愿意聽這句話。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陪伴? 用心的陪伴,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么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jīng)很清楚并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guī)矩 家里一定要有規(guī)矩,也就是紀律,但是紀律不是向孩子展示你的權威,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自律的工具,對小孩的行為要有理性的約束,這樣他們才能茁壯的成長。 別再以“愛”之名,行“害”之實 愛,不應該是痛苦的體驗,愛里應該有耐心、尊重、呵護、傾聽。 不少父母曾對子女說過這樣的話:“我沒有時間帶你去玩,有玩的時間多學習一下行不行?”,“你怎么這么愛管閑事”,“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在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可理解時,有的父母會說:“你是傻瓜嗎”,“你長大不會有出息的”甚至在發(fā)火時總結說一句:“看你這個樣子,不成器的東西!” 長期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指出,在中國家庭中,家長(微博)與孩子對話的結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嚇死孩子”。事實上,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于父母不恰當?shù)恼Z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在持續(xù)的“語言軟暴力”環(huán)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xù)、固化甚至激化。 專家介紹,2008年的一項家庭教育心理問卷調查顯示,家長從內心中把孩子看成一個比自己差的弱者,從語言和行動上都不斷挫敗孩子;當孩子更多表現(xiàn)出弱點時,又對這個“弱者”持續(xù)否定,更加強化了孩子的“失敗者”形象;當孩子開始自我放棄時,心急的家長就開始迫不及待地一邊埋怨一邊“代勞”;因 為內心瞧不起孩子,所以漠視孩子的情感,忽視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味強調自己的要求:學習、學習、再學習……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成了一個自卑、無能、無目標、無眼界的驚弓之鳥。 所謂情商高,就是懂得溫和地說話。 情商高的人,不管是茶余飯后的閑聊還是日常見面的寒暄,不會摻和是非,在背后議論別人的長短,而是尊重事實,不多言不多語。 意志力對于孩子,既要接納和支持,也需要適度約束 “意”是念頭,“志”是行動,這兩者都需要“力”,也就是能量的支持。 “意”所代表的意念是無形的,往往以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對于孩子的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我們如果理解并接納,就可以讓它歷久而彌新;而“志”所表現(xiàn)出的行動則是物質的,有形的,在孩提階段會以本能、沖動和欲望這幾種簡單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所以這些行動力不僅需要理解,還需要給予一定的約束,才能將其引入正途。 意志力之于孩子,就像阿拉燈的燈神一樣,充滿了令人驚嘆的力量。然而這令人生畏的神仆卻沒有分辨和約束自我的能力,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的呵護這股“神力”,約束這位“神仆”,不可讓它將孩子引入歧途。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tǒng)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guī)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更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聰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這是自制力,是節(jié)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jié)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xiàn)。倘若抽去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地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人也是父母。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時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二歲時已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yǎng),而如果沒有教養(yǎng),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決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么愛也不過分,怎么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么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好一些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么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我認為也是最可理解的。 心理性疲勞,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致的。是人的主觀體驗的一種疲倦感,它的危害性,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而且還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情緒。要想消除孩子的心理疲勞,光靠保證睡眠時間是不行的。心理疲勞嚴重的,還可能發(fā)展成心理病態(tài),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何和孩子在一個起點上,1、要舍得將時間給孩子(孩子在長大,但我們平臺讓我們每天半小時和孩子一起讀經(jīng),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這就像我們在銀行存錢一樣,存的有,以后肯定就會有支取的。沒有舍就沒有得。)、2、在互動中與孩子一起成長,3、在尊重中與孩子一起成長。4、快樂地陪伴孩子。5、學會聆聽孩子(和孩子隨便聊天)。6、認識孩子,也要讓孩子認識父母。7、關注品行,少關注分數(shù),一定要每天半小時讀經(jīng)。 教育不能重來,父母必看 做媽媽容易,生個娃就可以了, 愛迪生有個智慧母親,最后他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家; 一個學習型的母親,培養(yǎng)出一個學習型的孩子! 不求把孩子一定要培養(yǎng)成一代偉人,只求不要因為你的教育毀了孩子! 孩子的缺點是在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喚醒我們心中的愛,促使我們成長。 如何面對學生成績波動的問題 1、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學習上所發(fā)生的一切變化 有很多家長忍不住,特別是聽到老師的批評和建議之后,火冒三丈,就跟孩子觸犯天條似的。其實你讀了上面的建議之后,你就會覺得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發(fā)火。保持您的優(yōu)雅姿勢遠比老師的期望更重要。 2、認真了解、分析孩子在這段時間學習、生活方面的進步 這里的進步,不僅僅是考試分數(shù),包括生活習慣、責任承擔、學習計劃、自我管理、認知水平、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等等。對于進步的方面,一定要表達你的贊賞、欣賞,越具體越好。比如,“上次你幫媽媽及時找到那個資料,真是幫了我的大忙,我還忘記謝謝你了”...千萬不要加“但是”,不要以為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不要以為隨時隨地的教育孩子是一種教育智慧。贊揚孩子就真心實意,彰顯您的風度,也讓孩子覺得溫暖。 3、珍視孩子取得的進步 如果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進步,家長怎么辦?孩子已經(jīng)進步了,之前的辦法不是挺好嗎?莫非您還想讓孩子半學期的時間,在學習方面做到一夜暴富?一般來說不大可能,任何人的進步都是需要一個鋪墊,需要一個一個進步的階梯。您說,多么好的激勵機會,多么好的改善親子關系的時機,卻被我們內心更高更快的期望所泯滅了。隨之泯滅的還有信任、價值感等。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fā)火,請這樣做吧 【1】首先,接受生氣的事實,不必內疚,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么。 【2】其次,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你對孩子的擔心。比如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擔心你;而不是說:你這個孩子怎么總是這么讓人頭疼!不要翻舊賬、給孩子貼標簽,或是口無遮攔地指責。 【3】最后,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么,孩子如何做會更好。這樣可以明確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避免“闖禍”,或者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 【4】若上述3步你發(fā)火當下沒有做到,請在意識到不妥、感到內疚的當下(最好在同一天內),去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包括告知孩子你發(fā)火的原因(你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錯誤行為);為你的情緒失控說對不起(只是為情緒失控說對不起,不能為此想要彌補孩子,而放棄之前自己在堅持的原則,否則功虧一潰),最后跟孩子再次討論引起你發(fā)火的事情本身,包括你對孩子的期待,并就某件事定個規(guī)則,做個約定等。 【5】跟孩子說對不起不丟人,它是愈合孩子內心傷口的良藥。當然,說對不起之后,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了,還要記得冷靜客觀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讓他知道下一次應該怎么做。 【6】最后,沖孩子發(fā)火的次數(shù)不能過于頻繁,沒完沒了。請至少只在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時責罵,而不是永遠嘮叨、對孩子表現(xiàn)出不耐煩。 能夠控制情緒是人成熟的標志,是人一生學習的課題。父母在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過程中,自己也同樣成長了,這是多好的機會!所以,不要內疚,要成長! 假期孩子必須養(yǎng)成的好習慣――計劃習慣 孩子們被憋了大半個學期,假期一到,很容易玩起來就瘋,怎么拉都拉不住。等到假期的最后一刻,才猛然想起來寒假作業(yè)還沒有寫完,很多該做的事都沒有做。 因此,假期開始的時候,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計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時候學習,什么時候看電視,什么時候運動,最好每天都計劃好,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有個掌控,不至于臨近開學,孩子們手足無措,一家人也都陷入了兵荒馬亂。 如果假期計劃總是不能很好地執(zhí)行的話,一是因為孩子的自控力差,二是家長沒有很好地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完成假期計劃,家長可以實行獎勵制度,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讓孩子以為執(zhí)行計劃就是為了獎勵。 做智慧的爸爸媽媽,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心開始。 |
|
|
來自: 新用戶45931397 > 《待分類》